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例(3篇)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现状;问题;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3-0015-02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然而,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中国科协2016年9月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县级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格局中的末端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数量众多和整体实力不强的特点。在当前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一方面受到来自中央、省市等各级电视媒体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正确认识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并认真思考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创新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1县级电视台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县级电视台是我国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县级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四级格局的重要组成,全国的2800多个县,很多都有电视台,在全国2500多个广播电视机构中大约占据了3/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据2016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的电视机的普及率为95%,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3.1%。县级电视台由于覆盖面广、数量众多以及接受程度高等特点,在帮助公众特别是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理念、宣传科学知识、提升科技能力、普及科技生产生活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县级电视台在科技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2.1发展空g狭小,影响力不足
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处于广电事业的末端,部级、省市级电视台以及卫星频道都对其生存空间进行了挤压。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使得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影响力更加弱化。
2.2发展经费不足,市场运作较差
县级电视台的经费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广告创收。据201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中,县级占据9.87%的份额;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中,县级仅占3.88%的份额,央视的广告收入是全国2000多个县级电视台的6.3倍。因广告创收困难,导致对虚假广告监管不严,科技传播能力较差,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3体制机制僵化,人员素养不高
县级电视台一直以来垄断的经营性质和固有的体制机制导致了工作人员素养的普遍低下,一方面吸引不到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方面内部也缺乏人才学习培养的机制和氛围,从而导致了节目质量不高,大大影响了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
2.4内容形式单一,节目质量不高
当前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形式普遍单一,科技信息来源较为缺乏,自身编创能力不足,资源更新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栏目的设置中,大部分传播现代农村技术的内容,使用范围与具体内容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较为脱节,失去了通过科学普及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传播能力。
3县级电视台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创新途径
3.1导向正确提升科技传播的引导性
在当前社会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充分发挥基层宣传思想的核心作用,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节目内容既要注重对科学咨讯、科学技术的宣传,更要加强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的引导和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3.2加强监管提升科技传播的公信力
县级电视台要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摒弃不具备科技传播效果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内容,如未经核实验证的科技新闻、技术知识、生活常识、健康养生及违规广告等内容,都应是节目内容中必须摒弃的部分。应当制定并完善严格的审核制度,在选题制作、引进来源、广告经营、录制播出等各个环节加以严格监控,级级把关、层层负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应急预案,保证节目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提升科技传播的公信力。
3.3通过引进或联播形式丰富节目内容
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制作高质量高水平电视节目的县级电视台,应当结合自身扬长避短,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的科普科技节目资源,或者通过联播的形式来丰富节目播出内容。例如山西的“科普大篷车”栏目就在全省61个市县电视台播出,其中的科普、技术、健康等知识为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3.4因地制宜聚焦公众科技信息需求
县级电视台的办台目标和覆盖区域,决定了其应当围绕当地的中心工作展开,努力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县级电视台应当因地制宜,立足本土,聚焦当地需求,遵循“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联系实际,创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科技节目,提升科技传播的落地应用效果。
3.5优化栏目设置提升节目制作水平
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要提高科技传播影响力就要在优化栏目设置上做文章,变单一的科普新闻、科技咨询、技术宣讲等形式,通过创新栏目形式和内容,增加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比如通过科普短剧、科普微电影等形式,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浅显易懂、生动灵活的形式传播出去,不仅能够增加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也能令受众印象深刻,起到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的作用。
3.6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也给县级电视台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县级电视台应首先运用电视荧屏的传播方式进行科技传播,对已有传播资源和渠道进行充分利用,并可以加强热线、短信、微博、微信的栏目互动,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黏合力。在此基础上,县级电视台也可将现代新型互联网技术应用起来,通过网络电视和网络直播等形式,能对公众进行随时的、即时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电视台是广电格局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技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和存才问题,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舆论导向、加强监督管理、丰富节目内容、聚焦公众需求、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培养人才等方式,不断提高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运红.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16(7):163.
[2]杨筠.新媒体冲击下县级电视台的应对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55-156.
[3]李志刚,袁琳.立足本土,打造县级台特色[J].新闻窗,2017(1).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措施略有不同,但本质上大同小异,这些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还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的日益重视,以及一些激励手段与措施的实施,确实对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有一些成效。2005年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资助课题申报总数只有204项,2009年课题申报总数达到608项,增加了近2倍,这与学校及各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与激励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比较分散,激励效果不明显。
在肯定我校采取的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措施获得成效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些措施比较分散,不够深入,激励效果不明显问题。
扬州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每年参与科技创新各项竞赛和基金项目的总数在增加,即便是申报项目数最多的2011年,741项申报课题中参与的大学生总数约2000人,但是参加的人数在我校学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增加的幅度依然很小,被立项的只有409项,最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所支持的这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参与的人数只有1000多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渠道,这一“主渠道”的参与状况如此,那么其他各项有关科技创新的竞赛参与度就可见一斑了。
2.忽略了隐性课程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指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以扬州大学为例,学校对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其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还没有足够重视。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
3.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其他相关机制相互配合效果不佳。
长久以来,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措施和方法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显著激励作用的科学合理、相互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
(1)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保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及物质保障。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激励机制缺乏制度保障。以我校为例,现在成文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只有《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一项,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只是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项措施,其他相关措施及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保障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等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体系,这给激励机制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缺乏物质保障。在我校中,许多学院,特别是文科类学院往往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机制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配套。首先,高校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基本上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的。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过于死板,不利于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以扬州大学为例,《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不符合要求的、超过规定时限的申报课题,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校基金办不予受理。但是,科技创新活动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如果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失败不能容忍,学生就必须自己面对和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压力,这样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与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学业压力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①大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上,没有更多时间涉猎各种知识领域,没有时间尝试各种锻炼自身素质的活动,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2.学生科技创新的目标模糊。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目标,一类在外在目标。内在目标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我要做”,来源于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外在目标是被动的、消极的“要我做”。许多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科技创新,有时只是一时兴起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更有甚者为了追逐名利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类人开始时可能全力创新,但当自己的科技创新毫无结果时,他们就会犹豫不前;当看到别人创新发明获得成功、名利双收时,他们又急于求成。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完善学校多形式激励机制
1.依据激励理论,完善现有激励措施,制定科技创新制度,构建完整的激励体系。
(1)制定科技创新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为了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适合的科技创新环境,使其更好地取得成功,学校有责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营造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信任与开放并存的科技创新环境。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强化角色和责任意识。依据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相关激励理论,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结合,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制度,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化、正式化。
2.重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认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从心理学的理论看,隐性课程这种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隐性课程中灌输科技创新的思想,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科技创新的向往,这种作用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比物质奖励所产生的效果更强劲、更持久。那么,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呢?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将科技创新精神的弘扬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内在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比正规课程更加有力。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要形成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建立一种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保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效率。②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在隐性课程中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教书只是显性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在隐性课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尤其是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对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机制进行相应的更改。
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要看它与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机制的运行情况。这其中除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条件,硬件条件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以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做法为例,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并给予了经费和师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运行体系,这种做法值得各学院依据自身特色加以借鉴。
如上图所示,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向学生开放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一平台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值得其他学院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加以借鉴。
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的配套完善能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导向作用。大学生应该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掌握,技能的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应当看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大学生的评价实行评估内容开放化、评估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鼓励大学生创新发展。通过多种考试考核形式,促使学生开放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有利于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二)建立学生内在激励机制
1.设立科技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内有些高校在尝试实施“创新学分”制度,但是我校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设立科技创新学分,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这是对大学生评价体系的一个补充。
2.打造科技创新队伍,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打造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多出创新性的成果,离不开加强学生科技骨干队伍的建设,可以将科技类的社团作为学生科技骨干队伍建设的核心,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意识。
3.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性。
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时,必须考虑和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大学四年,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掌握的知识深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体现层次性,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体系方面走在了前面,构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形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如(下图二)。
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参与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本科生更是达95%以上,获得立项资助21项。这样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使大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释:
①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②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③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刘中合.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参考文献:
[1]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2-285.
[3]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5]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6]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刘中合.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7]左颖,学分制下高校创新学分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8]李明江,田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范文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