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范例(3篇)
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范文篇1
【摘要】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1、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2、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3、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
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DiscusstheEconomicsConceptsofEcotourism
【Abstract】Ecotourismhavebeenasanideallystandardfordevelopingareaprojects,whilenowadaystourismisbecomingtheemphasiseconomicdomaindepartmenttilltothesustentacularindustrialinsomeplaces.Manyscholarstriedtofindoutdefinitionof"ecotourism"conceptsincethetermwascoinedin1980s,andresearchedonthestrategicideologyonsustainableendgenousparadigm,soundsinpayingmoreattentiontothewealthofecotourism,andtoinitiatethedevelopmentofecotourisminChinese.Thisissuespaperfocusesoneconomicimpactbyecotourism,therearetworelated,butdistinct,economicconceptsinecotourism:economicimpactandeconomicvalue.
【KeyWords】EcotourismDefinitionEconomicConcepts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见/chinese/zhuanti/234988.htm.
聂晓民.[2004]."香格里拉共识: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举--PECC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综述"[N].《中国旅游报》:2004-11-11.
山禾.[2004].《什么是生态旅游》[J].《信息导刊》:2004-16.
Brandon,K.[1993].BasicStepsTowardsEncouragingLocalParticipationinNatureTourismProjectsinEcotourism.(EdLinberg&Hawkins)[J].VTtheEcotourismSociety.
Ceballos-Lascurain,H.[1996].Ecotourism:AGuideForPlannersandManagers[J],TheEcotourismSocietyVolume2.
JohnstonR.J.[1986].Philosophyandhumangeography:An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approaches[M].London:EdwardArnold.
KirkW.[1951].Historicalgeographyandtheconceptofthebehaviorenvironment[J].Indiangeographicaljournal,,Vol.25:152~160.
Lash,G.[1997].WhatisCommunity-basedEcotourisminEcotourismforForestConservation&CommunityDevelopment(EdBornemeieretal)[C].pp.2-13RECOFTCReportNo15RAPPublication1997/42.BangkokFAO.
Maslow,A.H.[1968].Towardapsychologyofbeing(2nded.)[M].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
Maslow,A.H.[1971].Thefartherreachesofhumannature(2nded.)[M].NewYork:TheVikingPress.
Ziffer,K.A.[1989].Ecotourism:TheUneasyAlliance[J],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ErnstandYoung.
Miller,M.L.[1993],TheRiseofCoastalandMarineTourism[J],OceanandCoastalManagement,20,181-199.
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价值;旅游智力;评价模型;资源品级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21-04
国际上自旅游资源评价问题提出40余年来,已有各类评价方案约近40种[1、2、3],中国也在2003年提出了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案(GB/T18792-2003,简称国标方案)[4]。但以21世纪现代旅游的发展来衡量,旅游资源评价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讨论。例如,①对某些基本概念缺少明晰的界定;②评价模型的项目构成涵盖性偏小;③某些评价因子的选取没有针对性:④评价方法机械套用“定量化”等。本文将首先讨论和界定若干基本概念,而后提出旅游资源评价的另类方案。
1.基本概念讨论
1.1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景物储备
国家GB/T18791-2003标准[5],对“旅游资源”(Tourismresources)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对“旅游产品”(Tourismproduct)则定义为:“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与对象,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它们的评价必须有所区别。对于前者,是从其潜在素质评价其资源价值,而对于后者,则是从市场实效评价其产品价值,评价角度不同而评价的标准亦应有别。例如,“知名度”是“旅游产品”的市场实效标志和重要的评价标准,但却不适用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因为有不少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沧海遗珠人不知,何来“知名度”。又如“环境保护”,是评价资源开发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而对还处于荒野地区又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无法预知其开发后生态遭受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因此,“环境保护”只适用于“旅游产品”的评价,而对“旅游资源”应采用标志其本身生态能力的概念。然而,目前并未把“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严格区分,例如,某些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就是将大量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混合在一起,冠以“旅游资源”名目,并采用“知名度”和“环境保护”等属于“旅游产品”的评价标准。为了在评价体系中不再混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本文建议使用“景物储备”概念(相当于广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合称名词。“景物”概念等效地适用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也没有数量与规模的限定。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来说,使用“景物储备”比“旅游资源”更切题意,又可避免概念上的混乱。
1.2旅游原动力、旅游智力、旅游价值观
本文通过“旅游原动力”、“旅游智力”和“旅游价值观”的讨论,以更新理念并确立旅游资源的评价原则。
人类有“爱好奇、求完美、找乐趣”的本能,这是一种与生俱有的天性,并成为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因爱好奇而不断求索,得以广知博识,提高了人类智力;为求完美而顽强拼搏,推动社会进化,改善了生存环境;为找乐趣而随遇游憩,得能康健身心,增强了人类体质。人类的求索、拼搏和游憩,日就月将地逐渐演化成社会进化的动力。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也日益提高自身的需求,而与时俱进地追求着更高的完美,憧憬着更神秘的新奇,期望着更激情的乐趣。于是,相随于生存日见安全、生活日益富裕、休闲日渐增多,人们便渐进地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认知、休闲和游乐,而相继出现了踏青、登高、周游、旅行和游览等活动,并进而发展成旅游产业。可见,“爱好奇、求完美、找乐趣”的人类天性,本身就蕴涵有旅游需求,故而随社会进化才有旅游产生和发展,是本初的“旅游原动力”。而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只是旅游产生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因而,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应当重视人类天性的影响。
随着旅游的发展,必然产生相应于发展阶段的旅游知识、旅游观念和旅游技巧,概括称为“旅游智力”。旅游智力不同的人们,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动机、期望和要求[6],即不同的价值取向,本文称为“旅游价值观”。旅游智力和旅游价值观皆随社会、经济、文化而提高,并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但也都受人类天性的影响,是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志,是选取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背景依据。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旅游智力较低,80年代后随近代观光、游览的兴起,使中国旅游智力有所提高。进入21世纪,旅游智力再次提高,出现了休闲游、风情游、生态游、文化游、探险游、工业游、农家游、民俗游、花卉游、自助游、自驾车游及健康游等等新的旅游活动。广大的大众旅游动机,也逐渐集中于追求新奇扩大见识、寻求乐趣享受休闲、舒心康体振奋精神,是谓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现代旅游价值观,将引导现代旅游市场及旅游开发,并影响现代的旅游资源评价。
概括上述,重视人类天性特点,依据现代旅游智力,采用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应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
1.3旅游价值、科学文史价值、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评价,实际上是评价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但由于旅游产业的高关联性,使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又分化为“旅游价值”、“科学文史价值”、和“开发价值”。它们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评价内容的不同。
旅游价值,是在保全生态环境的原则下,旅游者赖以旅游活动并获得身心效益的使用价值。旅游价值的计量尺度是旅游者的主观感受,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此,本文在使用旅游价值时,是限定在当前大众旅游者的主流趋势范围内。
科学文史价值,是专业人员在科学文史研究中,赖以获得科学文史成果的使用价值。其中有一些已转用于旅游,却仍兼有其科学文史价值。但在讨论旅游价值时,只是评价其给予旅游者的旅游价值,并不直接论及其科学文史价值。
开发价值,是投资者用以旅游开发,并据以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使用价值。开发价值制约于旅游价值和开发条件,不能只与旅游价值单相关地评定优劣。
1.4景素、景体、景组、景群
旅游资源评价的客体,应该是同等规模等级,因而必须完善旅游资源规模的分级体系。按定义,旅游资源可以是“事物”和“因素”,但“因素”必须物化使能感受。国标方案对旅游资源提出“旅游资源单体”概念(Objectoftourismresources),并再分为“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两个等级[5]。但旅游资源的分布与集合形式极具多样性,其分级体系显然不是“独立型”和“集合型”所能概全。因此,本文将旅游资源的规模分为景素、景体、景组、景群四个等级,用于旅游资源评价。
景素,是景物构成的基本部件和要素,表现为特定的物质和相应的形体。单个景素还不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因而也没有旅游价值。但其质量、规模和完整度,却影响旅游资源的品位。
景体,由相应的景素按一定的规律聚合构成,已表现出旅游资源的类别、特色、和差异,并有一个专有名称以资记述。景体要有长期稳定性或再现的规律性,并可供独立观赏而具有旅游价值,但因规模小、景色单,而尚无开发价值。
景组,是若干景体按地域而连接成的初级组合,已具有相当完整和鲜明的地区特色。景组已占有相当的空间,具备修建休息和购物场地的条件,可供小型旅游活动,容留时间一天左右。景组已具有开发价值,是旅游开发和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景组开发后,成为旅游产品的“景点”。“景点”概念常用于旅游区划[7、8]。
景群,是若干性质不同的景组或景体按地区组成互补性的旅游资源群,景群占有更大的地区空间,具备设立中心支持点及相应设施的条件,可供开展大型旅游活动并容留一天以上。景群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开发后成为旅游产品的“景区”。“景区”是旅游区划和组织旅游线路的基本单位[7、8]。
总括上述认为,现代旅游资源评价,应当顺应旅游成因规律,重视人类天性特点,依据现代旅游智力,采用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以景组为统计单位,并着重于旅游价值的评估和现代旅游开发的需要。
2.评价模型结构讨论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的国标方案(GB/T18792-2003)[4],是中国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代表,摘于表1,并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目前各种评价方案对评价项目的选择,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或突出其美学意义[9],或偏于地学特征[10],或采用综合要素[11],国标方案就是采用综合要素的结构形式。但从综合评价的角度看,国标方案(表1)还嫌不足。例如,有必要增加游乐功效和生态承载力方面的评价内容,前者是现代旅游价值观的体现,后者涉及到现代旅游开发所必须重视的生态环境、开发规模及开发深度等问题。又如,其评价因子只有8个(表1),难以涵盖包罗万象的旅游资源,而影响其“综合”性。从具体评价因子来看,“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应换用属于旅游价值范畴的名词,以反映其专业学科的旅游效能;“知名度”和“环境保护”因子,不适用于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皆可省略。
国标方案将“环境保护”列入“附加值”项(表1),多有不妥。其一,对于“旅游资源”不能使用“环境保护”,而应采用“生态承载”概念。其二,“附加值”属于奖励赋分,例如对歌曲比赛演唱的新创歌曲、学生考试解答了附加试题等,而奖予附加分。但现代旅游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已是任何“旅游资源”都必须接受评审的重要项目,而应纳入正式评审项目,而不能降低为“附加值”项。
概括上述,本文认为,①共有因子综合评价,是较理想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②旅游资源评价要扣紧旅游价值和生态承载能力③旅游资源评价项目选择,应包括景色品位、文化底蕴、游乐条件及生态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3.品位定级方法的讨论
科学研究方法大体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大体系。“还原论”强调实体和定量,将系统分解成若干单体,借助“工具”对单体进行定量分析,而后推论系统整体。“整体观”重视单体间的关系和平衡,将系统作为整体,借助知识、经验和逻辑思维,研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空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在解决非线性特征的复杂系统时,“整体观”的功能胜于“还原论”[12]。旅游资源评价属于复杂系统。因为:①旅游资源具有广涵盖性,景物构成差异极大,没有统一的量纲;②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区偏在性,旅游价值随时空而异,不同环境下的物理量度没有可比性;③旅游价值是一种精神感受,难以绝对量化,只能通过对比而评定相对高下。上述表明,从方法论角度看,旅游资源评价不宜采用“还原论”模式的定量方法。
现有的定量评价方案,大多采用“加权计分”法。先给各评价因子派权,然后根据权重赋分并加权计算,最后按总分值排序定级。“加权计分”法的关键是准确的“定量”依据准确“定量”的准确“派权”。
已如上述,旅游资源没有统一的量纲、没有可比的量度数据、没有量化指标。致使任何评价方法,都无法消除主观性、经验性和相对性的影响,“定量”已近于“定性”。既然定量数据欠实,所据以赋给的权重必然受主观派权的影响,“加权计分”亦流于形式。另外,在“加权计分”法中,权重应与价值比重正相关。但由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其旅游价值重心是随资源类属而不同。例如,文化遗产类资源的旅游价值重心是“科学文化艺术品位”,而自然遗产类则是“景色神韵奇特程度”。旅游价值重心的不统一,使评价权重亦将随资源类属而不同,难以派出固定的权重。
概括上述,缘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其“定量评价”和“加权计分”法的实效,并不理想,不如用更较简便和易于操作的“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法。
4.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案
依据前述多方面的讨论,本文借鉴前人的方案,特别是国标方案体系[4],依据人类天性特点,从旅游价值评价出发,采用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紧扣市场的主要需求与影响旅游资源品位的主要因素,遵循简而概全原则选择评价项目,使用易于操作的计分方法,以旅游资源的景组为单位,提出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案(表2),即通过与已有定论的现有旅游产品相对比的方法,给各“评价因子”赋相对分值。
4.1本方案采用综合要素逐步分解的三层结构(表2),逐层讨论于下
①第一层为“评价项目”层,以简而概全原则选定三个“评价项目”,具有权重相等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涵盖了旅游资源的全部信息,从形体、内涵、功能及生态,到美学艺术、科学文化、医学体育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在项目选择上,舍弃了直接评价科学文史价值和开发价值的条款,而新增了游乐和生态承载的项目(表2),以体现现代旅游价值观和更集中于旅游价值的评价。
①各评价因子皆5分制“相对赋分”;②各因子赋分的算术平均,为旅游资源总分;③按总分值序定级:分值品级4.6─5.0世界级3.6─4.5部级2.1─3.5省级≤2.0市级
②第二层为“评价分项”层,由9个等权的“评价分项”组成(表2),将“评价项目”进一步分解细化,以利于有针对性地选配第三层的“评价因子”。
③第三层为“评价因子”层,由等权的27个“评价因子”组成(表2),直接用于赋分操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评价因子”必须通用于各类型旅游资源,才能获得真实性的对比评价。为此,将全部“评价因子”都高度概念化以提高其共用性,并使其富于表现力。但因此,这些共有因子皆不能量化,而只能通过与同类景物的对比以评定相对分值,即“相对赋分”。
4.2资源品位评分的具体操作,采用专家“经验比对”方法
先由专家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临场认识,将被评旅游资源与相近类属已有定论的旅游产品进行对比,按5分制给各“评价因子”赋予相对分值(表2)。最后,将所有分值算术平均,即旅游资源的整体总分值,其算术平均数学式为:
F-评价因子的赋分值;n-分值个数(共36个)。
如果想了解某一“评价项目”或“评价分项”的单独分值,仍使用上述计算方法,只是要相应改变“n”值量。
4.3依据总分值确定旅游资源的品级。实践表明,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极少,而低品位者却极多,品级分布成塔形结构,故本文采用递变级差划分其品位等级如下:
4.4各“评价项目”的分值,会随旅游资源的类属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一般的规律是,文化遗产类景物的“文蕴邃"分项的分值较高;自然景观类景物的“景色奇”分项的分值较高;非再生类景物的“生态承载”分值较低;观赏类景物的“游乐情趣”分值较低。
5.结语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在旅游资源评价中混为一谈。人类天性是旅游活动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和文化是旅游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旅游资源评价,应重视人类天性的影响。标志旅游发展水平的是旅游智力,而旅游智力将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提高。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景素、景体、景组和景群,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规模等级序列,使旅游资源评价在规模等级上有了等同的基础。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对其旅游价值的评估,应根据这一原则选择评价模型的评价项目。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使任何评价方法都无法消除主观性、经验性和相对性的影响,而定量评价和加权计算亦不例外。基于上述,本文提出了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案,即借助专家的经验,将等权的各“评价因子”与相近类属并已有定论的景物进行对比而赋予相对分值,然后算术平均统计其总分值,并依据总分值确定旅游资源的品级。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保继刚.北京旅游资源定量评价[M].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
[3]余洁、,马耀峰,苟晓东.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述评[J]..经济地理,2006,26(4):681-6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5,旅游规划通则(GB/T18792-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792-2003).
[6]郑本法,曾敏.旅游社会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7]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黄羊山,王建萍.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9]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
[10]崔越,杨景春.地貌旅游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3).
[11]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2]朱清时.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J].科学新闻,2005,(21).
[作者简介]王宗太(193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川、环境与旅游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