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整理2篇)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篇1
关键词:东亚;脱钩;全球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4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了与发达国家完全相反的经济复苏态势。东亚经济的强劲增长重新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东亚是否脱钩”的争论。那么,东亚经济“V”型反弹的实质是什么?东亚果真正在与欧美经济脱钩吗?东亚经济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一、东亚脱钩论的源起与争论
对东亚经济是否脱钩于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家的讨论,主要源于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东亚贸易模式及贸易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可以说,是日益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亚洲与工业化国家脱钩这一假设提供了研究背景。比如,Athukorala和Kohpaiboon(2009)②就认为,脱钩论之所以会产生,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内贸易在这个时期持续增长的事实以及东亚各国对区域经济增长长期保持的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开发银行是支持东亚脱钩论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阵地,其基本观点是:亚洲区域经济近年来发展迅速,且越来越独立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使得其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代替主要工业国家的市场需求(ADB,2007)。Lee和Park(2009)的研究也认为,亚洲与中国日益彰显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的区域内与区域间贸易联系以及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都使得亚洲宏观经济相互依赖以及经济政策在新兴亚洲与主要工业化国家所产生的溢出效应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然而,反对者的声音也非常强大。Cheung和Chang(2007)认为,东亚经济体要与美国脱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为其产品出口寻找到充足且多样化的市场,拥有政策制定的自力,特别是要拥有制定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以及国内金融市场不受美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亚洲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以使亚洲的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完全脱钩显然是不现实的。与Cheung和Chang的分析相比,Pula和Peltonen(2009)的观点在反对者中更具代表性。他们认为,虽然亚洲区域内贸易与中国市场变得日益重要,但2006年亚洲区域内贸易总量只占世界最终产品贸易总量的7%,而与G3的贸易量却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6%;并且从1995年以来,亚洲对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这与全球贸易一体化趋势是一致的,因此根本不存在亚洲脱钩。与此相类似,Brooks和Hua(2009)也论证认为,虽然近年来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强,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亚洲正在与G3(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周期脱钩;相反,亚洲与G3之间有着一种本质性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从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变得日益紧密了,G3仍然是亚洲生产网络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在这个垂直分工的生产网络中,中国处于装备制造中心的地位,其发展在东亚地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中国加深了与亚洲其他国家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也加深了中国、东亚其他经济体与G3的相互联系。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关东亚脱钩的争论一面倒地转向持反对观点的一方。IMF在其2009年10月的《地区经济展望:亚洲和太平洋》中就指出,截至2008年底,亚洲受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仍然是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并且始于2009年2月的经济恢复正是得益于与西方世界贸易的正常化。总之,亚洲非但远远没有与西方脱钩,而且与西方之间的关系反而日益紧密了。不过,由于危机后东亚地区与欧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经济表现,有关东亚脱钩的争论再次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Lee和Park(2009)⑨将人们的疑问高度概括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基于一个相对狭小的视角,当外部需求大幅下降的时候,亚洲能否独立完成从危机中的恢复?若将视角扩大,即研究由于亚洲的崛起以及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亚洲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是否正在发生变化?”
二、全球金融危机后东亚“V”型复苏中的新现象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增长陷入阴霾。在整体渡过危机初期的沉重打击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逐渐开始出现分化。2009年,世界产出下降0.6%,其中美国、日本、欧元区分别下降2.4%、5.2%和4.1%;相比之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表现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达到2.5%,其中中国和印度的表现尤为突出,分别达到9.1%和5.7%。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分化格局依然持续。美国经济虽有起色,但持续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令美国政府高度紧张,欧洲则深陷债务危机,市场悲观情绪浓厚。与欧美相反,东亚已从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恢复并显现了V型复苏,其经济的发展势头令世界瞩目。
不过,与东亚复苏相伴随的是一种新现象的出现,即在欧美市场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东亚经济的复苏仍然主要受益于各经济体大幅度的出口增长。自2009年秋季以来,东亚出口恢复迅速,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和中国的出口量已达到危机前的水平。占总出口1/3的电子产品出口在2009年首先复苏,至今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10年上半年,中国、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5.2%、34.4%、49.9%、28.7%、35%和37%,日本39.6%的出口贸易增长幅度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大量的研究表明,出口的强势恢复与政府非常规刺激政策而引起的内需增长共同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V”型反弹的两大引擎。亚洲的卓越表现令人感到困惑:为什么在欧美需求不振的情况下东亚仍然能够迅速恢复其出口,并拉动经济实现V型复苏?
三、出口市场多元化一一对新现象的解释
对于东亚各经济体出口的大幅度反弹有多种解释。IMF的观点具有代表性,认为三大因素在促进亚洲地区出口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是高科技制造业产品全球和国内库存周期的开始,在这些产品领域(如电子产品),亚洲经济体大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其次是危机期间中国国内强劲的需求增长;最后是在全球经济下滑背景下亚洲出口商有能力提高市场份额。IMF给出的三个因素有一定道理,但这绝不是故事的全部。
(一)东亚出口地区结构的变化
危机过后,东亚的出口地区结构正在悄然发生
变化,而中国无疑是这种变化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和引导者。2010年1-7月中国的出口规模激增,但市场结构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即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原来的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对“金砖四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尤其惊人,其中对巴西的出口7个月累计增幅达到102.1%,对俄罗斯为70.7%,对印度为40.3%。从总体上看,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增幅要显著高于对美国的29.4%和对欧盟的36.4%。从较长期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金砖四国”作为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正在迅速提高,这一现象可以从图l中“金砖四国”及美欧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地位变化看出来。由于中国在东亚产业链中的中心地位,中国的出口方向的转移意味着东亚所依赖的外部市场的转移。不单单是对于“金砖四国”的出口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其他新兴市场的出口也高速增长,比如2010年l一7月对南非的出口就增长了50.9%。
考察东亚其他经济体,我们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2010年前两个月,韩国对“金砖四国”的总体出口增长幅度达到67.5%,对其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额的32.4%,其中对巴西的增长率为119%,对中国和印度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70.3%和62.5%。此外,对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也大幅增长,比如2010年前两个月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119%,对东盟增长49.2%;2010年1-6月对拉美和南方共同市场的出口增幅则分别为67.3%和66.0%。作为对比,2010年前两个月对欧盟的出口增长仅为4.9%。日本对拉美和南方共同市场的出口增幅同样巨大,2010年1-6月分别达到61.1%和63.8%,对东盟的出口也达到61.8%。其他东亚经济体对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几乎都呈现出远高于对欧美市场的增幅。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十大经济体向G3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7年的45.5%降至2009年的36.4%,而填补空缺的是发展中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南南贸易”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以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表明长期被迅猛增长的“南北贸易”所掩盖的“南南贸易”的重要性在危机之后正在提高。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正在迅速扩大。正如IMF的经济学家们所指出的,如果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商业周期存在明显差异,那么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将使得东亚等外向型经济体对来自欧美的冲击逐渐产生免疫。这种“南南贸易”虽然绝对数量暂时仍然较少,但势头惊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东亚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东亚金融危机以后形成的“新三角贸易”再次出现了新的趋势,东亚在中国这个火车头的带领下正在努力转向,尽管只是开始,但趋势已经形成。
(二)“南南贸易”为什么会发生?
回顾危机爆发前,经过了1997年金融危机,东亚各国普遍进行银行业改革,使得各国银行处于前所未有的健康状态,同时十年的“节衣缩食”使得该地区各经济体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据不完全统计,亚洲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60%),因而在危机发生后,各国能够迅速采取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超常规的流动性,并适时调节力度,而不必像欧美那样以借债度日。在亚洲各国的刺激计划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中国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
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在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取代长期停滞的日本成为亚洲增长的最强有力的引擎。自2008年底开始,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出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快速复苏,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8.7%,这其中有90%是靠基础设施的投资拉动,铁路、公路、机场、水利和城市电网改造等占投资比重的37.5%。这促使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铝矾土、石油、木材和机械等。中国的巨大需求为其他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出口空间。巴西、印尼、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大宗商品生产国,以及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大宗商品消费国,进而贯穿整个东亚生产链条,开始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原料供应国由于出口的激增,因而收入增加,进而增加对制成品的消费,而其中许多制成品就产自亚洲。中国以及东亚各经济体通过大规模刺激政策,打开了经济增长的阀门,并带动了相关国家的共同复苏。虽然人们不应夸大上述“反馈回路”的规模,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托起整个世界,但它的确托起了世界的一大部分。
(三)“南南贸易”是昙花一现还是可以持续的?
这种“南南贸易”的新趋势是否可持续?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见表1),整体而言,全球6DP预计2010年和2011年增长3.3%,此后有所提速,到2012年提高到3.6%。由于劳动生产率和人口增速快得多,预计3年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在6%左右,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速则局限为2010年2.3%、2011年2.4%和2012年2.7%。由于这种较大的增长差异,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2010―2012年,每年全球需求的一半左右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它们快速增长的进口将占全球出口增量的40%。
由此可见,短期内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和消费潜力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这必将导致未来东亚与其贸易量的进一步扩大。这种“南南贸易”在未来会有新的发展并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持续能力。发展中国家广阔的消费市场使得东亚完全可以在这里有一番作为,以此抵消欧美经济持续的低迷。四、东亚经济是否正在脱钩?
东南亚金融危机过程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内在机理
一、引言
当前方兴未艾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且大有演化为金融危机之势,次贷危机自2007年4月份新金融世纪公司宣告破产保护以来,一波波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至于何时见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尝试对这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行比较,揭示它们爆发的根源及形成内在机理的不同,从而对我国金融危机的预警及防范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发展过程回顾。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接着,危机波及到台湾、香港及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因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2.东南亚金融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政府隐性担保与政府相关联企业大量借取短期外债资产泡沫大量游资外逃固定汇率机制难以为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亚洲其他国家金融危机。
3.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根源: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因为东南亚诸国国内经济结构失衡;这些国家实行的都是僵化的固定汇率机制。
三、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发展过程回顾。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危机起源于利率的上升,房价由上升转为下降,形势发生了逆转。2008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即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这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爆发,次贷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尚未见底,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已宣告破产保护,而房地美、房利美及美国国际集团已国有化。并且对世界金融市场造成了百年以来最大的冲击,已影响到实体经济。
2.次贷危机形成的内在机理为:长期超低利率刺激消费贸易逆差信用膨胀(主要是次级房贷)资产泡末积聚不断提高利率泡沫破灭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可能)。
3.次贷危机的根源。(1)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当资产证券化以后,经过层层包装,然后由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由于激励机制的作用,当监管不到位时,就容易产生低估风险,人为的提高金融产品信用等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所以就有一个“谁来监管监管者”、“谁来为信用评级者进行评级”的问题。(2)美国国内消费与投资不匹配。由于美国国内很多产业转移至国外而导致产业空心化,而且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寅吃卯粮,超前消费,储蓄非常少,利用美国的世界货币优势大量印刷美圆和国债,导致消费虚高,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积累了大量泡沫,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本来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结果在美国最近几年庞大的虚拟经济远远超过了相应的实体经济,使得金融资产市场成了赌场,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东南亚金融危机属于在发展中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货币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金融和经济动荡;而次贷危机是在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它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不安,破坏性极大。(2)就造成金融危机市场的严重后果来看,次贷危机较东南亚金融危机要严重得多,格林斯潘宣称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它已引起全球金融风暴,而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在亚洲造成局部的金融危机,而没有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3)东南亚金融危机根源于过度性生产,而美国次贷危机根源于过度性消费。
2.共同点。(1)都是属于金融监管没有跟上金融自由化或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危机。(2)该国经济结构失衡。
五、我国金融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较高,股市和楼市积累大量泡沫。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且产生升值预期,有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然而随着我国宏观调空、经济周期下行及受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楼、股市价格不断下跌,且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我国2008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已倒闭6.7万家。并且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进一步加深,我国实体经济受的影响会更大。
六、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首先,金融监管与金融自由化应该相适应,如果在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盲目开放资本项目,势必积累金融风险,为导致金融危机埋下隐患。其次,固定汇率机制也是一个弊端,它也为货币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最后,不能盲目开放资本项目,给金融危机设立一道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