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课程管理体制(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5-10-16 手机浏览

课程管理体制范文篇1

基本思路:在进行课程设置上坚持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找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统一规律,全方位、多视点地构建规范、完善、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树立新理念,设置新体系,突出专业特色

由学校聘请企业的财务高层和高校中的专家教授一起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以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和以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决策、资金运营为核心运用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根据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财务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财务管理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整合归纳制定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分成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试验大纲,依次施教,突出专业特色。

(二)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一个专业,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关注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

(三)职业资格考试辅助嵌入课程体系

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有不同的准入要求,从事不同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资格要求,因此证书考试的内容可以适当嵌入课程体系,但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在课程顺序的安排由基础到专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中的资格准入,提供从事专业岗位工作的“入场券,又注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位提升,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的竞争力。

(四)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是为企业当家理财,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工作这个特殊的岗位要求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社会人文素养,熟知并能够遵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塑造学生的职业操守。

二、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途径

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施。

(一)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1、为提高综合素质,设置基础教育课程组

财务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纪律素质等方面。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综合素质将转化为组织和协调能力、应变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等综合能力。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课程设置上必须相对应的开设政治理论、哲学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组来提高综合素质。

2、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设置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组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就必须设置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原理、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组的设置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该专业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

3、为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组

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从事本专业所应具备较完善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财务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管理会计、资产评估、税务筹划、财务管理电算化、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

4、为拓宽学生视野,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组

开设专业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财务管理研究前沿动态。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诊断、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理论专题、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财务管理专业老师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熟练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灵活分析和解决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理念,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训(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实习(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国家承认的资格认证培训三个部分。三个实训是逐步递进的。基础实训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有会计手工实杨怀宏李雪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训;专业实训是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企业经济业务,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实务操作,主要有成本会计学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沙盘实训、审计实训、税务实训;综合实训是在学生毕业前,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专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方法,其精髓在于促使学生主动实践、亲自操作、勤于思考、善于决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初步认识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实训教学环境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也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高校应为实验室建设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撑,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室、ERP沙盘实训室、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室,目的在于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较为系统的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账务处理、资金管理的真谛,培养实战能力。为保证实训效果,实训室还应配备必要的财务软件、实训指导书以及完整、真实的财务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件资料。

3、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各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在毕业前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公司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管理制度,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训教师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软件保障。学校必须加强对现有实训教学人员的培养,并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高水平理论的教师从事实训教学工作。学校也应为实训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提供各种机会,调动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并促进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

5、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针对企业财务岗位都有准入制度,高校根据国家对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加强技能训练,理论教学课程应综合本专业的应知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应融合本专业的技能部分。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过考核与鉴定,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会计证和助理会计师证,使其综合能力更接近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

6、组织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型的学科竞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管理体制范文篇2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构建了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的运行模式。

0引言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根据教学的基本要素,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构建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1.课程学分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必要性

1.1.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

我国高职高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所具有的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恰恰适应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

1.12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都对学分制进行了较深人的研究。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必修课程的公共体育在此背景下施行学分制管理,无疑是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需要的积极举措。

1.1.3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目前,高职高专生源不仅在文化成绩上参差不齐,而且在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明显。如果能够通过学分制加以引导,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学分制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更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1.2可行性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施行学年学分制管理是可行的。原因在于:

1.2.1高职高专学分制管理的有益探索,为体育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到目前,学分制已在高校中普遍采用,各高校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高职高专实施学分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2.2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的加强,为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1.2.3高职高专加强教学投人,体育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开设更多的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管理模式的建构

所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就是在明确了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学分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综合而构成的,具有相应管理体育课程功能的系统。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与学年制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程,学习评价的结果是以学生获得学分的形式表达出来。

2.1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内容包括四个模块,见表1.

2.2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

2.2.1理论教学内容“专题制”:理论教学每学期安排4学时,以专题方式讲授。可组织学生按自然班听课,也可按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集中若干班(专业)听课。

2.2.2普修教学内容“必修制”:学生入校后必须按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必修一学年的体育普修课。普修教学内容安排分两学期,每学期选择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犯学时。

2.2.3选修教学内容“选项制”:为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项目学习的不同需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选项模块开设的若干个运动项目中,每学期任选其中一个作为学习内容。选项过程如图1所示。

2.2.4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经常制”。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练习,要安排在每节体育课中,其成绩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反映。

2.3关于学习成绩的评价

2.3.1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与学分分配详见表2.

2.3.2评价的形式

2.3.2.1《大学生体质一与健康标准》测试

按国家要求,新生人学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3.

2.3.2.2体育理论知识考试

以学期为单元,每学期进行4学时的体育理论教学,考试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考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4a

2.3.2.3身体素质测试

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选择安排两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试,按百分制,成绩取4项平均值。第二年每学期根据学生的选项内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各单项身体素质测试标准由学校统一制定,测试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2.3.2.4运动技能技评

按百分制,分项目制定标准进行技评。每学年2项,成绩取平均值。运动技能技评成绩与学分换算见表5.

3小结

3.1公共体育课程施行学分制管理,是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教学管理变革的需要,适应高职高专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