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服务(整理2篇)
外包服务范文篇1
国际服务外包:
“加工贸易”大变脸
从经济学含义上看,国际服务外包与制造业领域的加工贸易并无实质区别,两者都是国际分工的一种形式,国家的比较优势都会发生作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导,都会产生对外贸易流,都以对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充分利用为宗旨。
但是,两相比较,国际服务外包和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也有不少差异,它是一种新型的“加工贸易”。首先,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不同。国际服务外包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将过去不可贸易的服务逐步变为可贸易的外包服务;而加工贸易是发达的国际航运不断降低运输成本,各国贸易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并在产品可进一步拆分成中间产品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从时间上看,国际服务外包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才得以迅猛发展,而加工贸易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产物。其次,经济属性不同。与传统制造业加工贸易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不同,国际服务外包是绿色无污染的,且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相对较高,是智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加工贸易多数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再次,国际价值链条不同。加工贸易国际产业价值链条呈微笑曲线状,两端是研发和营销;国际服务外包的产品无法直接针对终端消费市场,无营销增值的可能,因此,其国际价值链条并不完整,如语音服务外包、财务外包。对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其国际产业价值链条呈“V”字型状,两端为软件设计和测试,中间为软件制造,即写程序。因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向国际价值链条的两端延伸,而国际服务外包升级方向将主要从分包商向主承包商转变。最后,管理与促进方式不同。由于国际服务外包属于无形贸易,而加工贸易属于有形贸易,两者在管理与促进政策上也会有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国际服务外贸与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加工贸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较大差别。因此,本文将国际服务外包定位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分工发展趋势的新型加工贸易。
未来趋势:
从加工贸易到国际服务外包的跨越
尽管两者有诸多差异,但人力资源都是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和加工贸易最为核心的优势,只是前者更加依赖熟练劳动力,而后者主要利用非熟练劳动力。当前,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非熟练劳动力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熟练劳动力国家。这就使得中国既有条件成为世界绝无仅有的加工贸易大国,也有条件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国际服务外包大国。
加工贸易是中国过去30年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未来仍将是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轮子。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弊端,但加工贸易对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无可置疑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继续保持加工贸易稳定发展势头的同时,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中国“二次人口红利”的来临将造就国际服务外包大国,并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轮子。对于中国来说,过去30年发展过去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利用农村过剩劳动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力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非熟练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步形成,由劳动力素质提高引起的“二次人口红利”为我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机遇。未来15年,我国剩余劳动力将基本转移完毕,这意味着我国依赖低成本非熟练劳动力的加工贸易优势也在逐步衰竭。同时,每年600万的大学毕业生和20多万滞留海外的留学人员,也要求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为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作为一种新型“加工贸易”,国际服务外包有明显优势,这要求在形成中国特色开放发展道路中应有新的选择,即以新的贸易方式,即国际服务外包,逐步弥补传统加工贸易发展优势的衰竭,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分工发展趋势的两轮驱动格局。
中国外包的战略抉择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欧美是世界的董事会,印度、爱尔兰等是世界的办公室,中国是世界的生产车间。虽然这一比喻有些偏颇,但它与当前世界分工格局的描述大体一致。中国在迈向经济强国过程中,从世界的生产车间迈向世界的办公室,这只是中间的一步。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生产车间的地位不断巩固,现在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从世界生产车间逐步向世界的办公室和董事会转变。在此背景下,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要像20世纪80、90年代重视加工贸易和吸收外资那样重视国际服务外包工作。
“发展是硬道理”
与加工贸易的主要任务是转型升级不同,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策略,首要任务是把规模做上去。尽管我国拥有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但目前与印度等国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方面的规模差距仍然较大。追求规模虽然存在一定弊端,但没有规模就谈不上质量,中国应在壮大规模过程中逐步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国际服务外包的结构。
“扶上马送一程”
国际服务外包是无形产品,与过去30年逐步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支持货物出口的政策体系并不一定适合服务外包业务,为此,需要在发展中逐步摸索适应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让出入中国之路更平坦:自由化和便利化
国际服务外包属于服务贸易领域,不存在边境关税问题,但存在市场准入和贸易便利化问题,如商务人员流动、标准化、服务业开放等问题。
中国外包的“核”能――典型和品牌
印度有班加罗尔,这就是印度服务外包的典型;印度的软件、菲律宾的呼叫中心,这是他们服务外包的品牌。中国也应当培育典型,现在有20个示范城市,应该通过建立竞争机制,让3-5个城市能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示范城市,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目前,中国在世界的印象仍然是一个制造业品牌,而不是一个服务品牌,“中国制造”正在成为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但中国服务在世界并未形成气候,为此,要针对性地支持中国有独特优势的服务出口,加大培育中国的服务品牌。
“一个都不能少”:“双管齐下”的人才战略
服务外包主要靠人才,要培育人才、创造环境吸引人才。中国每年有600万大学毕业生,同时在海外学成而未归国留学生高达20万人,这是一笔发展服务外包的宝贵财富。为此,中国应实施服务外包人才战略,在利用好国内优秀大学生的同时,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进入服务外包领域就业和创业。
畅想下一个10年:
国际服务外包前景预期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产业转移的新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新增服务外包部分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且发达国家在岸服务外包业务也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离岸外包业务,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会。
2023年:“龙”与“象”的巅峰对决
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报告,预计到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以上,2023年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离岸外包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0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外包市场为中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与印度在国际服务外包方面差距较大,目前,中国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量不足印度的1/10。一方面由于中国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另一方面,中国服务外包中的离岸业务占比相对较小,目前只占15%左右,而印度离岸业务占比更大。依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08年8月,印度的离岸外包市场规模约为300亿美元,中国不到20亿美元。
美国高德纳公司(Gartner)预测,到2012年以后,外包目的地的多选择性将结束印度在外包领域的主导地位,其市场份额将从90%下跌到54%,而中国则将凭借其可用的巨大的人力资源储备,加之政府大力促进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效应的推动,在未来的全球服务外包格局中将处于一个主导地位。2023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第一服务外包大国,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中国在国际服务外包结构方面,也会呈现以下几个变化:一是国际服务外包类型结构优化,ITO进一步发展的同时,BPO、KPO业务的份额进一步上升;二是在国际服务外包中的产业价值链将得到提升,例如软件外包中的设计、测试环节将进一步向中国转移,软件制造环节继续得到强化;三是中国作为一级外包商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外包革命”重塑中国
正如过去30年加工贸易带动中国的巨大变化一样,可以预见,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经贸发展方式应运而变。国际服务外包是我国服务出口的新增长点,这对优化出口结构,进而带动国内服务业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国际服务外包具有清洁无污染、知识智力密集、相对较高的附加价值等特点,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和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服务外包作为一种生产业,它与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相关,服务外包行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性行业之一。国际服务外包以满足发达国家企业经营需求为出发点,将进一步增强我国企业接近跨国公司核心业务的机会,提升国内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
“世界级”服务外包民族企业将突出重围。可以预见,未来10年,像2008年我国有17家工程承包企业进入世界100强那样,将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进入世界100强。
外包服务范文篇2
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具有较为良好的基础,近些年发展迅速。从2009年到2013年,全年离岸合同执行额从12.3亿美元提高到46.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39.3%,2013年占全国比重为10.2%。2013年,浙江省服务外包来自美国的合同执行额达14.6亿美元,来自日本的合同达5亿美元,两者共占全省服务外包总额的42.45%,而全国平均为37.3%,这说明浙江省企业面对美、日等主流客户直接承接服务外包能力较强。全省形成了杭州为中心和第一梯队,宁波、金华为第二梯队,绍兴、湖州、嘉兴为第三梯队的发展态势。杭州是浙江省唯一一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名列前茅,2012年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为29.7亿美元;宁波、金华是浙江省另外两个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超亿美元的城市,2012年分别为3.9亿美元和1.2亿美元;绍兴、嘉兴、湖州市2012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超4000万美元,分别是6508万、4410万、4140万美元。杭州、宁波、金华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之和占全省比重高达94%,第三梯队的绍兴、嘉兴、湖州加在一起仅占全省的4%,以上6个城市占据了全省绝大多数离岸服务外包份额。高新区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服务外包集聚区。杭州滨江国家高新区是杭州最重要的服务外包集聚区,拥有浙大网信、浙江中控等著名服务外包企业。2013年,杭州市离岸合同签约额为43.59亿美元,离岸执行额为35.6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和77%,在全省保持较大的领先优势。2014年1月,滨江高新区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2.2亿美元,占全市总执行额的56.84%,占该月全省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的52%之多。宁波的服务外包产业水平稳居全省第二,2013年,全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7.7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6.0亿美元,占全省的13%,而位于宁波国家高新区核心地块的宁波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是宁波市最重要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之一,拥有宁波微软技术中心、IBM、盘石等著名企业。
二、浙江高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
高新区高度重视软件与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建设软件园区、基地。杭州高新区不断加强高新软件园、天堂软件园等软件园区建设,经多年培育,区内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软件企业,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杭州高新区第一大产业。宁波高新区大力建设软件园、软件推广研发基地,将软件创意与互联网作为“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之一,计划到2015年培育软件与服务外包类企业200家,实现收入200亿元以上。高新区是高端制造业集聚区,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化是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位于滨江高新区的海康威视、大华技术,都既是国内领先的监控产品供应商,又是位居全省前列的服务外包企业。再如新昌高新区的新昌制药厂、新和成、京新药业等企业,近年来陆续承接了一批来自瑞士、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药物研发外包业务,占据了绍兴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半壁江山。
三、浙江高新区发展服务外包存在的不足
浙江省仅杭州高新区享受国家服务外包优惠政策。全国21个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江苏有南京、苏州、无锡等3个城市入围,广东有广州、深圳等2个城市入围,辽宁都有大连、大庆等2个城市入围,而浙江仅有杭州1个城市入围。而企业只有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才能享受服务外包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所以全省仅杭州高新区具有较大政策优势。除杭州高新区外,宁波高新区、金华高新区的软件和信息产业服务外包业发展较好,新昌等高新区则在医药研发外包等领域发展有一定特色。但更多的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较小,原因除了非示范城市缺乏税收优惠外,还有大部分高新区的产业技术层次不高、企业研发实力不强、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不够等。
四、推进浙江省高新园区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结合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引导高新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我省自2012年9月开始启动三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在开展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工作同时,还培育创建了嘉兴光伏、舟山船舶等9个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区。承接发达国家、地区的软件、研发、设计外包业务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建议将承接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外包的工作情况作为加分项纳入省级高新区和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的考核评价。支持宁波、金华等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税收等政策上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支持宁波、金华等地以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发挥自身在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研发服务外包业务,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