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感受范例(3篇)
入学感受范文
终于争取到了进入党培训班学习的机会,虽然只会是短短一个多月,并且只有课数不多,但我会好好珍惜。
曾经很自豪地加入团组织,觉得自己更上了一层.之后就一直梦想着入党,我觉得入党是光荣的,真正身挑起一部分国家的责任.而我也知道入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要求党员有极强的纪律观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并且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所以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也有着不一般的毅力与精神.
开班典礼上班主任张静老师详细陈述了各项有关事宜,并且一再强调了纪律.纪律很严格,远比我们的上课纪律严.这是必要的,既然我们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进入了培训班,就要把自己当一个党员看,用党的纪律来要求自己.想想火烧身上都不动弹,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参加完开班典礼,第一次课上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李端阳老师旁征博引,逐条逐例地分析,我觉得自己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提高,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要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长远的理想,需要奋斗,需要准备,这要靠党员的努力.我觉得我不光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更重要的是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
在进入培训班学习,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有关方面,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有义务做一名坚定的爱国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培养组织纪律观念,要做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密切关注党的一举一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服务。
入学感受范文
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材要新颖,但始终不能如愿。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可是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其实还有一个很好的源头,那就是间接生活经历的来源――书籍。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也努力倡导学生走进生活,多阅读,但还是收效甚微。学生看到了日升月落,春华秋实,秋雁横空,层林尽染,但依然无从下手,写来索然。原因就在于学生并非真正走进生活,走进阅读。所以追寻作文之源,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感受力,简单来说,就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与感觉不同,感觉是主体在外物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本能感应,感受则是情感与“物”的结合。闻到金桂飘香,这是感觉。如果因此引发了观察者的情感活动,觉得花香沁人心脾,觉得似乎浮沉于花香的海洋中,甚至于有如同喝醉酒般的陶醉,这就是感受。所以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从“感觉生活”过渡到“感受生活”,那才真正有了创作之源。有了感受力,才会有发现力,推断力,情感才更丰富,情郁于中,才会发之于外。感受是写作的开端,是引发写作动机的直接启动力。
那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笔者试着从《背影》教学中进行初步尝试,从学生每天阅读的教材入手,刺激学生相关的课外阅读感受;从教材中的典型瞬间入手,刺激学生对生活中相关情形的感受;从阅读这种间接感受入手,刺激学生生活中的直接感受。以此使学生举一反三,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知道日落月升也有呼吸,虫蚁鸟兽也有欢歌与哀伤,风里也有春天的气息……自然就有了“源头活水”。
一、走进背影,多层次感悟
在设计《背影》教学时,笔者打破一贯的分析“四次背影”的模式,而只是扣住买橘背影那一瞬间,由这个点辐射式的、多层次感受背影的特点与内涵,体会父爱的厚重,设计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了有梯度地理解这个问题,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序列:(1)根据对于父亲外貌描写的语句,如果你是一个绘画者,从绘画的角度想象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2)对于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语句,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把“蹒跚”改成“慢慢”,把“探身”改成“跳”,把“攀着”改成“按住”,把“缩”改成“跨”,去掉原句中的“向左微倾”,比较修改语段与原文哪个表达效果好?(3)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4)我一直都感动于这份父爱吗?(5)为什么买橘背影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这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父亲给“我”买橘?(6)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此时的父亲应该是最悲痛的人,可是父亲在“我”面前并未表现出内心的凄楚,由父亲简单普通的外在的外貌和动作,一步步走进背影,感受到父亲的衰老、艰难、努力,进而感受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层的是感受父亲隐忍着自己的伤痛对“我”的尽心尽力。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让学生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感受。学会通过观察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能感受到人物内在的性格、情感、思想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因为这一切都深深冲击着作者的内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动,自然有感而发,我们要捕捉到对自己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冲击力的瞬间,这才是让文章具有生命力的前提。
二、走出背影,多感官感受
叶圣陶说:“情感的强弱周偏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则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事物则不然。更有一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不从这个方面倾致,也不从那方面倾致,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于此可见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可见,培养情感的两条途径:一是丰富生活,二是加强学习。
走出背影,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典型的情境,以外在形式多角度冲击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实践中运用《背影》教学中的两个目标,让学生初步具有这样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设计这样的环节:(1)出示林清玄先生的《横过十字街口》中的两段文字。①请学生说说,冲击我们视线的外在的特征是什么?②透过这种外在能感受到“她”怎样的内在特点?(2)出示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请学生同样说说有冲击力的外在特征是什么。(3)讲述生活中冲击自己的真实例子。(4)给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田野上的白发》、《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季羡林)、《父亲的那件衣服》(刘墉)、《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前竖起两个手指的片段。让学生通过这些有意识有指向性的训练,通过间接感受的形式,丰富他们去感受自己生活的渠道和方法。
最终使学生明白:通过观察,细细地对生活体会与品味,以往看似僵硬毫无生气的生活也会变得缤纷多彩,充满活力。感受要开放五官,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来感知。更要用心参与,融入自己的感情,生活就会立体而丰富。感受要细致,往往细节之处更加动人。
三、走出阅读,走进生活
在做好充分的感受训练和阅读准备之后,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关注生活,用多种感官,关注生活的细节之处,用细腻敏感之心感受周遭的一切。具体一点,就可以从回顾或观察与父母相处的经历,捕捉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自主地运用观察的方法,用心体会。不需要写,只要能捕捉到让自己心动或者有感触的瞬间即可。福楼拜说过:“写好,同时就是感受好、想好和说好。”意思是说,写好作文,第一步是感受,其次才是想,即构思作文结构,最后是说,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入学感受范文篇3
关键词:写作教学培养学生感受能力
写作教学就是要交给学生作文之道。而作文之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体裁文章的写法;另一方面是怎样去获取写作素材。前者是写作的形式,后者是写作的内容。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对后者相对较难掌握。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已把某一文体或某一题目的写法给学生讲得非常透彻了,学生也似乎掌握了写法,可真正动手写作时,却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什么都写到文章里去,让人看了不知所云。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一种良好的感受力。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只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有见地的文章来。
文章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写作时不能像照相一样对生活进行复制和翻版。感受,可以视之为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发现”,可以说,感受是一种潜在的写作能力。
什么是感受呢?以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是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性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对此,王蒙先生曾作过形象的说明:“一个指的是感觉,对于生活有非常敏锐的非常丰富的感觉;一个是指感情,对生活有火热的感情。感觉,包括人的身体和五官从客观世界得到的信息和反应。感情则是把这些反应统一起来的情绪。”由此可见,感受包括感觉和感情。感觉是感受的先决条件,而感情则是使感觉深化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感受能力人人皆有,但程度上有所不同。一个写作上的有心人,总是善于从大千世界的平凡和不平凡的事物中,捕捉那些真实新鲜的感觉,感受某些独特深刻的东西,从而进入写作的佳境。例如,人人都见过皓月中天的夜景,却只有李白才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绝句。杜甫有“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有“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这也是诗人们有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才写出了这样的名句。
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只是作文章形式写法上的讲解,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深入到内心体验,用自己整个身心拥抱生活,洗礼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由“观”所得引发“感”,写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好文章来。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对生活的感受呢?其来自写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所产生的感情。不少的写作大家,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产生了丰富的感情。从而形成独特的感受,才写出感人肺腑的好作品来的。
只有对生活产生了感情,才会形成独特的感受,如果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这样的感情,学生对生活也会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的。例如:一个中学生在分班时,被分进了“快班”,在常人心里,这是令人高兴的,这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向人袒露了心胸。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觉得,仿佛不是我进入了快班,而是原先的班级把我分了出来,我不但没有得到原先想象的进入快班的那种欣喜,相反,我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写出了这位中学生对原班的深厚感情,写出了离开它后的那种孤独和失落的独特感受,因此写出来的文章血肉丰满。
由此可知,写作者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生活,才能产生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只有有了强烈的感受力,才能在生活中发现可写的东西,写出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感受力的培养和训练。那么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感受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会生活
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时,不仅要学生进入真境,“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古人曾说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不要一掠而过,走马看花,要在诸事物中集中于一、二仔细观察,仔细品尝,使心入其中。如何定向于一、二事物,要从学生的个体实际出发,调动他们的心理储存,触发他们见境之情,瞻物之意,睹人之思,细心体会、捕捉那些人人眼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写作材料,再将其注入感情,那写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就会流露于笔端。
学生细心地观察体会生活,所以获得了别人所没有的感受,发现了生活中可写的东西,写出来的文章是多么的清新而又富有感情。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丰富感情
感受能力强弱与感情的强弱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消长同步的。“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就能体会到生活更广更深的内容,形成写作者独特的感受。就如我国古典诗词中,雨和愁总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在杜甫的《春夜喜雨》却是一片喜悦明快的心境,全然没有凄凉气息和感伤味道。这是因为杜甫有一股热爱生活的独特感情,因此他能在前人写透了的“雨”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以满腔的热情去拥抱生活,学生才能认真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找到可写的东西,能从小草中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从人民平凡的劳动中看到伟大的精神,从普遍的事物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取得真实的写作材料,写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来。
三、训练学生对生活的思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