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11-02 手机浏览

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85-01

在我国广袤辽阔的土地上共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而由于我国各地区地形多样、文化背景复杂,使得各少数民族之间在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上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而少数民族音乐就是其艺术表达中的典型代表。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对音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为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明确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对于实现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成就离不开少数民族对音乐的贡献。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一)变异性,即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以及社会风俗的不同,各少数民族在表达同一事物时采用的音乐风格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异;(二)即兴性,能歌善舞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特点,而在生产生活中,这些质朴的人们会根据心情的变化对音乐风格进行即兴创作,而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创新了音乐形式,也丰富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三)地方性,即少数民族音乐是在其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既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也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充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而大学生接受这些思想的侵蚀,逐渐形成了民族精神、民族责任感淡薄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渗透,成了高等教育中的重点,而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抒发民族情感的独特形式,其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品质。音乐文化中不仅包含着优美的音符旋律,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精神气质。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其精神品质在其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核,如北方少数民族中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品格,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或欢快、或苍凉的旋律中真切地感受到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在自身品格的塑造中,从而激励着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敢于进取、不断开拓。

三、少数民族音乐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学生在不同的音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尊重,而这种在音乐中形成的文化渗透比任何说教式的文化传承都具有感染力。高校在公共艺术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的渗透引导当地大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外地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对中国传统音乐多样性的认识。

(二)增加了课外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活动相关联,如广西壮族的歌圩、云南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音乐与舞蹈、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既体现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同时也为大学生开展课余文化活动提供了资源,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音乐为大学生组织文艺活动,以丰富其在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在中国民族文化中,各民族音乐别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具有丰富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音乐内涵,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取国内外音乐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春慧.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大舞台,2015,(05):177-178.

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渝东南;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重庆渝东南地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当地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周边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入艺术教育实践中,拓展艺术教育内容,创新艺术教育方式,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同时,民族地区高校立足区域特色,通过对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出富有渝东南少数民族风格的特色艺术教育。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充分意识和挖掘其周边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中国美学学科建构中的缺失,不仅使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得不到美学的关注与阐释,也使中国美学缺少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智慧和特质。”[1]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做出积极响应,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1)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文化传承。渝东南地区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浓郁的民族艺术。这些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内涵,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文化情感,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胸怀,提升精神层次和境界。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高校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寻找和发掘其内在活力,使其焕发出更多、更新的美学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保护和平衡大有裨益。

(2)丰富教育资源,探索教学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缺失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对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少数民族艺术高校,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符合艺术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学校是弘扬民族艺术的主阵地,教师就是这一阵地的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融入教学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结构,同时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教学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体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

(3)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民族艺术要获得发展,必须以当地高校为依托,将地方高校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地方高校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肩负起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保护与研究的重责。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挖掘教育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优势,深入发掘各少数民族的艺术资源文化和审美价值,无疑会成为民族地区院校艺术教育系统中一支建构性力量,同时也使得这些院校比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有特色和活力。

2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照搬普通艺术教育的做法,其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必须弄清楚它究竟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定位并以此探寻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博大精深、包罗庞杂少数民族艺术,应广泛收集,适当筛选,积极创新,以保证选用的少数民族艺术内容适合学生学习。

(2)定位区域特色。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还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从而形成既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有效结合富有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师生构建学习、表现的舞台,从而丰富学校民族文化生活,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体现学校民族特色教育,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使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走出新路子,做出新亮点。

(3)立足学生本位。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立足学生本位。目前,对于民族艺术资源的利用,有些高校尚满足于举办节日庆典、展示民族装饰,华丽背后,潜伏着问题,丰富的民族艺术没有真正走入教育,走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要想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正确认识,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拓展、创新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的民族特色艺术教学方式,展示少数民族艺术独有的魅力,传达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3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内容与形式

渝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仅以音乐舞蹈为例:土家族歌曲种类有摆手歌、哭嫁歌、山歌、挖土锣鼓以及劳动号子;器乐种类有打溜子、咚咚喹、牛角、土号与吹木叶等;舞蹈种类有摆手舞、铜铃舞、茅古斯围猎舞、跳丧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梅嫦舞、跳马舞、团鸡舞和合飞舞等。苗族歌曲种类有苗歌;器乐类有唢呐与打击乐等;舞蹈种类有鼓舞、跳香舞、芦笙舞、调年舞、采桑织锦舞、摘茶子舞、打鸡舞、盾牌舞和苗傩舞等。[2]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艺术源都可作为高校艺术课程的内容,我们必须在浩繁的资源库里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加以转化改进,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实现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1)开设特色艺术课程。在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当地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内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少数民族艺术特色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2)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摇篮,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有艺术专业特长学生牵头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绘画协会、调研小组等。通过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和民风调研活动,将当代艺术形式和现存的少数民族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

(3)举办民族艺术展演。在课余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专业汇报会,如民族声乐演唱会、民乐演奏汇报会、民族舞蹈展演以及少数民族风格绘画展等,并将活动过程刻录成光盘作为教学成果和参考资料。将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创作实践,把民族艺术精华搬上舞台,既增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主动性,又营造了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4)深入民间艺术采风。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民歌民乐,参与民族节日庆典,感受当地风土人情,亲身体验民族艺术的魅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民间艺人为学生表演或传授民族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族风情。

参考文献:

[1]范秀娟.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J].南方文坛,2008(3).

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范文篇3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充分意识和挖掘其周边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中国美学学科建构中的缺失,不仅使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得不到美学的关注与阐释,也使中国美学缺少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智慧和特质。”[1]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做出积极响应,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1)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文化传承。渝东南地区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浓郁的民族艺术。这些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内涵,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文化情感,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胸怀,提升精神层次和境界。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高校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寻找和发掘其内在活力,使其焕发出更多、更新的美学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保护和平衡大有裨益。

(2)丰富教育资源,探索教学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缺失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对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少数民族艺术高校,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符合艺术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学校是弘扬民族艺术的主阵地,教师就是这一阵地的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融入教学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结构,同时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教学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体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

(3)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民族艺术要获得发展,必须以当地高校为依托,将地方高校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地方高校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肩负起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保护与研究的重责。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挖掘教育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优势,深入发掘各少数民族的艺术资源文化和审美价值,无疑会成为民族地区院校艺术教育系统中一支建构性力量,同时也使得这些院校比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有特色和活力。

2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照搬普通艺术教育的做法,其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必须弄清楚它究竟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定位并以此探寻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博大精深、包罗庞杂少数民族艺术,应广泛收集,适当筛选,积极创新,以保证选用的少数民族艺术内容适合学生学习。

(2)定位区域特色。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还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从而形成既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有效结合富有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师生构建学习、表现的舞台,从而丰富学校民族文化生活,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体现学校民族特色教育,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使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走出新路子,做出新亮点。

(3)立足学生本位。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立足学生本位。目前,对于民族艺术资源的利用,有些高校尚满足于举办节日庆典、展示民族装饰,华丽背后,潜伏着问题,丰富的民族艺术没有真正走入教育,走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要想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正确认识,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拓展、创新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的民族特色艺术教学方式,展示少数民族艺术独有的魅力,传达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3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内容与形式

渝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仅以音乐舞蹈为例:土家族歌曲种类有摆手歌、哭嫁歌、山歌、挖土锣鼓以及劳动号子;器乐种类有打溜子、咚咚喹、牛角、土号与吹木叶等;舞蹈种类有摆手舞、铜铃舞、茅古斯围猎舞、跳丧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梅嫦舞、跳马舞、团鸡舞和合飞舞等。苗族歌曲种类有苗歌;器乐类有唢呐与打击乐等;舞蹈种类有鼓舞、跳香舞、芦笙舞、调年舞、采桑织锦舞、摘茶子舞、打鸡舞、盾牌舞和苗傩舞等。[2]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艺术源都可作为高校艺术课程的内容,我们必须在浩繁的资源库里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加以转化改进,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实现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1)开设特色艺术课程。在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当地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内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少数民族艺术特色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2)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摇篮,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有艺术专业特长学生牵头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绘画协会、调研小组等。通过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和民风调研活动,将当代艺术形式和现存的少数民族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