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11-09 手机浏览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范文

一、会计体系

会计在经济发展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体系,它帮助事业单位或企业进行财务上的审核管理。目前我国的会计体系主要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企业会计体系适用于商业单位,涉及金融、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企业会计体系为这些商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预算与监督,并对这些商业单位的资金流通,进行合理规划。预算会计体系的使用对象为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及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等。预算会计体系的主要作用为监督各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由于事业单位隶属于国家,直接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事业单位主要的业务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两者存在的众多差异中,是否具有物质生产职能和经营职能是最为明显的一个差异,事业单位进行的是公益性的活动,资金的投入属于无偿服务,其目的只为增加社会效益,为人民服务。因此,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需要进行如实的记录与报告等。而在企业中,企业的任何资金投入都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企业会计的工作,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核算与规划,以帮助企业的发展。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严格统计企业每一笔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在保证资金正常、合理运转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规划最大经济效益。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区别

(一)核算基础的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基础,可以根据单位内部具体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制定。我国的事业单位除去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外,还会有一些盈利性质的业务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与监督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基础。对于企业单位来说,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量基础,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收入的区别

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或其他合法资金,因此其收入具有无偿性,它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收入”对于企业会计体系而言,是指企业在正常活动中形成的、会致使所有者权益提升的、并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不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盈利。

(三)支出与费用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支出”是一项重要构成要素,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一些诸如基建项目等的开支。在企业会计体系中的“费用”,是指为促进企业发展而进行的生产行为投入或市场经营投入等支出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支出,以获取更多“利润”为目的,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支出都被称为“费用”。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科目设置相对简单,核算方法也多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而企业会计体系中,采取的核算方法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这是企业会计体系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区别。在会计核算的内容方面,1、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所以不具有成本核算这一内容;但在企业会计体系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投入,以及后期的“利润”核算,都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2、事业单位有一些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企业相比有明显的特征,比如(1)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两个科目,而企业对于以购入等方式增加且无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可直接计入“固定资产”科目而无需核算“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2)专用基金的核算。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和设置的专门用途资金,包括职工福利基金等等。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于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是不设“专用基金”这一科目的,而是直接计入“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科目。(3)投资基金的核算。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一般要设立“长期投资”及“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两个科目进行核算,而企业一般只需通过设立“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来进行核算即可。事业单位此项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与固定资产核算有些类似。当然,以上列举仅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不同表现的一部分,其他方面也还存在较大差异。

三、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转变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与财政改革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也要逐步的转变。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的国家定期拨款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会计核算的构成元素与内容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并开始加入成本核算内容,严格把控现金的收付与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的转变,将会成为今后会计体系变革的重要发展趋势。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区别

我国的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比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的精神实质。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收入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二者的资产和负债从他们的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几类要素在实质上有较大的区别。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此等式为动态等式,反映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

企业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此等式为净态等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1.固定基金: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

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2.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4.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以上仅仅是两者不同表现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大量细节性差异,不再冗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两类会计的差异将会逐步缩小,但不可能消灭差异。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范文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会计工作推进会计改革

一、深刻认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性质,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完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深刻理解会计的特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依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的不同,会计可以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类。企业会计主要适用于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同时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而非企业会计适用于政府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同时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层建筑领域,从事的是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民生建设中具有重大作用。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要明确,本单位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开展工作的,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与企业会计有着诸多不同。如:

(一)在会计核算基础上存在着区别

我们知道,我国的会计是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加以区分的,事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如果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那么会计多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是,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对其经济业务0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此来完成会计工作,从而为企业服务。

(二)在会计要素构成存在着区别

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单位性质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其运行方式、运行结果和会计要素的构成上都存在着差异。如,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等是事业单位会计的要素,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则是企业会计的要素。

(三)在会计等式上也存在着区别

我们知道,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主要反映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只是净态等式;而事业单位的会计计算等式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它主要反映事业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属动态等式,可以适时地对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监管,杜绝或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

(四)在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上存在着区别

在科目设置、核算方法上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也存在许多区别,企业会计的科目不仅细化而且全面,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简单、数量也少。同时,两者在会计业务核算事项、方法上也有不同之处,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如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对营利性业务,只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二、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性质出发,努力践行好新会计法

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就应该从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准确记录反映,深入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以更好地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从而达到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为此,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认真遵守财政部颁布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分类、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和会计报表等为指导,在工作中切实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精神,努力做好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深刻领会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改变的实质,充分发挥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

在以往的会计活动中,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只是预算资金,事业单位的会计活动只是对国家财政的报销,其经济管理职能不能实现“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更不能发挥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职能。不能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不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的简单职能层面上,而是要把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作为会计活动的重点,充分发挥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的功能,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上发挥重要职能,以实现编制单位预算合理化,单位开支节约化,资产管理制度化,国有资产增值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准确掌握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实质,更好地提升活动的水平

在新会计制度中,对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活动进行了修正,并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这就取消了原有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的预算管理方式。如事业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都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加之“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实施,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收支情况,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事业单位要抓住新的预算管理形式,努力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之目标。为此,事业单位会计要合理组织业务,增加收入,提高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并统一核算预算内、外资金,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