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11-13 手机浏览

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范文

1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

1.1原发性骨质疏松①内分泌紊乱:主要为性激素、甲状腺素、降钙素、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等代谢失调;②废用所致:长期因病卧床或外伤后需肢体长时间制动患者,因不能从事肌肉锻炼,极易发生骨质疏松;③人体内钙代谢平衡失调:体内钙的维持与摄入、吸收与排泄有关,如果摄入少或小肠对钙的吸收不好就容易引起骨质疏松;④有学者认为白种人、黄种人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黑种人,少年白头人比一般正常人更易患骨质疏松。

1.2继发性骨质疏松大量饮酒吸烟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药物者,肾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肠炎、卵巢功能早衰等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与检查

骨质疏松患者往往无明显特殊症状,有症状者也较轻微。部分患者往往在骨折时才发现已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及腰背胀痛,腰部活动僵硬,行走及起坐时背部疼痛加重,继而可出现驼背,身高变矮,往往因骨折而就诊。骨质疏松应做如下检查:①检查血清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一般表现为血钙低、磷升高、碱性磷酸酶在活动期可能升高;②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最初累及是松质骨,往往脊柱及骨盆改变明显。也可作骨皮质测量、骨密度检测;③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④CTT或核磁共振骨密度检测。根据就诊者症状与体征,再结合各项检查即可诊断骨质疏松。

3诊断

3.1骨质疏松症的分类临床上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发病率的95%以上。国内外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上,并且以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重点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发病率的5%左右,散在发生于Cushing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减退症、妊娠和哺乳期消化吸收不良症、恶性肿瘤、肾性骨病、骨折后肢体废用等疾病之中。

3.2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全身骨骼疼痛,驼背,鸡胸,腰膝酸软,行走感觉疲乏无力,身高变矮,O型腿或X型腿,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即易发生骨折,骨折常发生于椎骨、前臂、腕部、髋部。其中股骨颈、转子间骨折占60%以上,椎骨和前臂骨折后不易愈合。

3.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如下几方面。

3.3.1骨密度测量法①女性骨密度(BMD)或骨矿含量(BMC)丢失峰值骨量1.5以内为正常;②BMD或BMC丢失峰值骨量的1.5~25以内为骨量减少或低骨量;③BMD或BMC丢失峰值量2.5以上为骨质疏松症;④BMD或BMC丢失峰值骨量2.5以上并出现1~2处骨折者为重度骨质疏松症;⑤男性BMD或BMC丢失峰值骨量3.5属接近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3.3.2X线诊断法①X线平片骨量丢失30%~50%方可辨认,根据临床程度可分三度。②骨皮质厚度测量法(可与正常X线平片骨皮质厚度相对照)。

3.3.3综合分析法以测定骨矿含量为主,参照患者年龄、性别、体态、症状,骨折情况以及血清学检查等多项指标诊断骨质疏松症。

2.3.4骨质疏松症的分型国际上将原发骨质疏松分为2型。I型主要指绝经15~20年内的妇女患者。Ⅱ型主要指7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

4治疗

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虽然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目前为止尚无任何理想的疗法和特效药物能够从根本上治愈骨质疏松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很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骨质丢失抑制剂和骨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4.1骨质丢失抑制剂此类药物有钙、雌激素、异丙氧黄酮、钙三醇、二磷酸盐类、骨磷等。

4.2骨形成促进剂此类药物有甲状旁腺激素、雄激素等。

4.3国内研制的新药近几年国内相继研究生产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各类钙制剂,如骨疏康、碳酸钙、密钙息、阿法D3、珍牡钙、钙尔奇D等临床可以选用[2]。

4.4补肾健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属祖国医学骨痿、肾虚骨病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生髓、主骨,为先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受纳五谷,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人届老年,脾肾两亏,气血两虚,精髓不足,精与血不能相互资生,精亏则髓少,髓少尉无力充填骨腔。骨失髓养,则骨痛,久则痿弱不坚。故临床常用自拟补肾健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如本院临床常用骨筋丸、强筋分健骨丸等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收到较好临床效果。

5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5.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可采用跑步、打太极拳、中老年迪斯科舞等运动,增加肌肉收缩与舒张。

5.2不吸烟,少饮酒中医认为少量饮酒对人体有益,过量则对人体有害。有学者认为,如每天饮酒超过250ml~(半斤)以上,多年以后极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此外,临床观察发现长期饮酒者易患股骨头缺血坏死。

5.3改善不良饮食习惯,不偏食,多吃含钙的食品,如牛奶、豆类、水果、蔬菜等。

5.4多从事户外活动,以儿童及老年人尤为重要,通过接受日光照射,使体内合成维生素D。不滥用激素药物,如强的松、氟美松等。

5.5有肾小管性酸中毒患者应及早治疗。

5.6保持健康体形,肥胖者应及早减肥,尤其对儿童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范文

关键词: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

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骨质疏松并发症[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在外科手术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探讨了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60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为(65.5±2.5)岁。骨折原因具体如下:跌倒所致的患者10例,车祸所致的患者20例,外物所伤的患者20例,其他原因所致患者1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为(65.5±2.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为(65.5±2.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采取仰卧位,经C型臂确定骨折部位,以骨折部位作为中心调节手术床,伸长骨折的椎体,通过手法进行复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经皮进行椎弓根外穿刺,进入伤椎椎体的1/3位置,尽量靠近椎体的边缘,等待球囊扩张,然后对CPC进行调整,注入骨折椎体。术后3h对患者的下床活动进行指导。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

1.4疗效判断标准[2]治愈:没有疼痛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X线检查显示椎体恢复正常;有效:有时出现疼痛感,临床症状有所改善,X线检查显示椎体60%恢复正常;无效:疼痛感极为剧烈,使用药物治疗也难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没有改善,X线检查显示椎体没有任何恢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见表1。

根据表1,与对照组(66.67%)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更高,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1并发症情况,见表2。

根据表2,与对照组(26.67%)对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明显更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手术指标,见表3。

根据表3,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椎体高度减少长度明显更小,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但是传统开放性手术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长并且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3,4]。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是导致患者发生顽固性背痛、肠胃功能障碍、椎体高度丢失的重要原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5-7]。本研究采用微创手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把骨水泥和生物材料置入椎体,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椎体发生塌陷,从而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和椎体功能明显改善[8]。该种术式具有微创性的特点,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66.67%)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更高,P

综上所述,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谭江威,沈炳华,王磊升,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2):119-124.

[2]刘小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136.

[3]曾钊.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5):574-575.

[4]杜江,于晨,杨克,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422.

[5]杨星华,官正华,韦眨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7):2277-2278,2280.

[6]李建哲,贾全章.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10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235-3236.

老年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范文篇3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6(a)-0044-02

InfluencingFactorsandPreventionofOsteoporoticFracture

YUANShi-pu

ChangningHospitalofTCM,Hengyang,HunanProvince,421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nfluencefactorsandpreventionofosteoporoticfracture.Methods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dataof100casesinourhospitalinpatientswithosteoporoticfracturewasperformedtoconcludeandanalyzeitsinfluencefactors.Results①Affectolderpeoplesufferfromosteoporoticfracturesmostimportantreasonwasaccidentalfalls,accountingfor95%(95/100).②Vertebral35.0%(35/100),61.0%ofthefemoralneck(61/100)and4.0%ofthedistalradius(4/100)wasthemostpronetoosteoporoticfracturesite,andtheoldagegroupsufferfromosteoporosisprobabilityofosteoporoticfracture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oldergroup,womensufferosteoporoticfractureprobabilitysignificantlyhigherthanmen,theprobabilityofoccurrenceoffemoralneckfracture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otherpart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Osteoporoticfracture;Influencefactors;Preventivemeasures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骨病,其特征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多半骨质疏松症中的骨组织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旨在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于该院就诊的1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8~88岁,平均年龄(72.3±11.5)岁。根据年龄将该组患者进行分为两组,老年组38例,年龄62~70岁;高龄组62例,年龄71~88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慢性肝病以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检测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主要按照X光片来对诊断结果进行判断。

②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1999年制定的中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若T>-1.0,则骨密度为正常值;若T>于-2.0且≤-1.0,则为骨量减少;若T≤-2.0,则为骨质疏松。

③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进行对照研究,详细记录各项数据资料,并统一填写调查表。

1.3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95例,占总诱因的95%(95/100)。其中,包括运动跌倒36例、室内滑倒46例以及登高13例。

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P=0.0068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的骨病,其骨组织主要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或驼背、骨折以及呼吸功能下降。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于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且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骨质疏松并发症。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大。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女性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5岁的人群为30%,>80岁的人群为50%,且有5%~10%的摔倒可导致骨折;女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在60~69岁之间时为67.32%,在70岁以上的为85.41%;男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在60~69岁时为41.41%,在70岁以上时为70.46%。与该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意外跌倒、年龄以及性别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因此,针对上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骨质疏松性患者应坚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按照自己本身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户外活动或锻炼方式,如慢跑、做老年操以及步行等。同时,老年人还应多到户外接受阳光的照射。②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由于骨质疏松性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骨组织明显减少,因此,患者应多吃含蛋白质、钙比较高的食物,如,豆制品、蛋类、乳类以及海米等。同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还应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③药物预防。骨质疏松性患者还可以服用维生素D或钙剂,以此来减少骨组织的流失。同时,已经绝经的女性患者可以适量补充雌性激素来对其进行预防,以此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④健康教育。由于许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并不了解,导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对骨质疏松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⑤安全防护指导。由于意外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骨质疏松性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安全防护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创建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玉环,何斌,张苇,等.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3):247-249.

[2]张苇,王玉环,陆宁,等.社区老年女性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088-5092.

[3]王丽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4]曾高峰,张志勇,鲁力,等.黄精多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谢因子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3):6199-6202.

[5]王玉环,陆宁,张苇,等.石河子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22):38-39,53.

[6]何斌,王玉环,张苇,等.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4):2513-2515.

[7]郝定均,贺宝荣,郭华,等.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及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8):730-733.

[8]杨涛涛,吕晓红,任凤华,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56-2757,2760.

[9]陈文远,张寿,丁晓莉,等.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82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