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人生
有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书的确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初读《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后的第一感受。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不幸被命运的重锤击中。在遭受突如其来的厄运时,他变得暴躁孤僻,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也就理所当然地对母亲的关爱熟视无睹。却不知道,一个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史铁生幸运地拥有一个既疼爱孩子,又理解孩子的母亲。最让我落泪的是,在史铁生久久没有回家时,妈妈放心不下而去找他,于是端着眼镜来到园子里,就像是寻找海上的一条小船一样艰难。一个“端”字让人有种无法言表的感觉。然而即使“我”看见了,也决计不出声,眼看着母亲走过无数焦灼的路……
惠特曼曾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相似,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的确,我的母亲对于我的爱毫不逊于史铁生的母亲。她从我出生起,便默默陪在我身边,就像是一棵苍黑的古树,我忧郁的时候她忧郁地立在我很边,我欣喜的时候她欣喜地立在我身边。她分担着我的忧与乐,却只能得到我的熟视无睹。无数次,母亲本想说些什么,但触及我不耐烦的目光,便只能闭上嘴唇,独自忍受内心的痛苦和忧虑。痛与忧,确实为她女儿的未来而产生。不知何时起,我将自己和母亲之间建了一堵墙,我在墙内对着新鲜的事物流连,而母亲像是固执的豁了命的飞蛾,痛了,忧了,伤了,哭了,忍了,从来没想过改变这样的命运,心甘情愿地用血肉去亲吻我的锋芒,也从来无暇怨艾与哀怜自己。如史铁生所说,这样的母亲活得最累。
上穷碧落下黄泉,一位母亲的爱,大抵就是如此……
可,是什么让我如此漠视母亲的赤子之心?史铁生说是因为倔强、羞涩。可我不知道,不知道……突然,我慌得手足无措,想要回家,回家看看妈妈。我心神难安地等到夜晚,回到宿舍颤抖着按下熟悉的号码,一次又一次删除点错的数字,那了然于心的阿拉伯数字不知竟变得如此艰难。幸好电话只响过一两声便被接通。“喂?”母亲熟悉的声音里有一丝奇怪的兴奋,我的心这才平静下来。从未发现我也可以和母亲有这么多知心话。过后,我坐在床边,在柔和的灯雾中看向窗外,想着母亲也在同样这样思念着我。
我担忧的那一刻终究会要来临,但时间我抵抗不了,母亲也同样懂得,我们将被绑定在各自的生活中,母亲将继续衰老,而我将继续走我自己的路。比史铁生幸运的是,我已经懂了,幸好也还来得及。
是《我与地坛》让我懂得了母亲,这样的好书还有许多。一书一人生,好书将伴我成长一生,受益一生!
(指导老师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