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6篇)
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
在我国南方地区,随着我国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种植技术的提高,水稻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水稻种植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病虫害等等,致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不断下滑,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究南方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南方水稻病虫害的特点
南方地区水稻的病害虫害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病害、虫害的数量多、种类多。当前,我们已知的、已被记录的种类就达到了30多种。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湿润、整体较为温暖,给病虫害提供了适宜的发生与生存条件,因此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病虫害都要比我国的北方地区多。这一特点加大了防控水稻病虫害的难度。其二,病虫害的持续时间长。与其它农作物相比较,水稻在各个生长时期都有可能遭受病虫害的攻击。
二、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虫害
1.立枯病。立枯病是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疾病,在水稻的秧苗期是这种病害的高发期,主要特征是从幼苗开始,秧苗出现腐烂,叶心枯黄,随着病情的加重,叶心逐渐从枯黄色变成黄褐色,进而整珠秧苗都出现枯萎。出现立枯病的原因是生存环境温度过低。在低温条件下,细菌容易在秧苗上大量繁殖。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寒流的侵袭,秧苗的抵抗力较差,出现立枯病的可能性较高。
2.纹枯病。通常情况下,种植水稻过于密集、浸泡时间过长、在种植过程中不合理应用氮肥都会给水稻带来纹枯病的风险。这种病害的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的叶面会出现淡褐色点状物,随病害加深斑点会扩大演变为云状大小,纹枯病的以叶片底部为主要发病区域,有时也会出现在水稻基部位置,使水稻不能正常发生光合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水稻产量和质量。
3.稻瘟病。在南方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瘟病是比其它病害更严重的一种病害,所以,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必须重点防范这种病害,稻瘟病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并且由于稻瘟病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无论水稻是在什么环境下生长,都有遭受这种疾病侵害的危险。水稻的多个部位都易受稻瘟病侵害,其主要病症是叶子为灰黑色,且伴有病斑。
4.稻飞虱。稻飞虱是常常在水稻生长的中前期出现的一种虫害,通常与水稻立枯病一同发生。这种虫害的主要特征是持续时间较长、造成的危害较大。一般我们将稻飞虱细分为三种害虫,即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水稻受飞虱虫害较严重时,会出现干枯,水稻的叶子变成黄色、根部会变成黑色,倘若没有及时处理这种虫害,在水稻种植的后期将会引发水稻倒伏,从而减少水稻产量。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
1.种植前的防治。在种植水稻之前,应当科学安排水稻的种植距离,使种植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为水稻提供一个较好的生长空间。在选种方面,应当选择那写适合在南方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生长的水稻种子,选择那些抗病虫的高质量水稻种子,水稻自身具有较强的防病毒干扰的能力,不仅能够节约抗病虫药物的使用,还降低了因农药的喷洒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降低害虫的抗药物性。在种植前,可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比如对于稻瘟病的防治,可在种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每1千克种子使用20%的三环唑浸泡24小时,从而提高后期水稻秧苗的抗病性,为防治病害虫害打下夯实的基础。
2.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对于南方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当把预防作为主要应对内容,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在发现水稻感染稻瘟病、细条病的初期就应当立即采取防治措施,以防止其蔓延。有的秧田面积小,便于开展防治工作,每一块小秧田做好防治工作,能够有效控制病虫的传播。对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可进行井冈霉素喷雾防治,也可使用浓度为15%的纹清喷雾进行防治。对于稻飞虱这种虫害,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浓度为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还可以使用浓度为10%吡虫啉的泼浇,将浓度为3%的喃丹颗粒剂撒入稻田间也可有效防治稻飞虱。
3.采取物理防治手段。温度和湿度是决定水稻生长状态的首要要素,采取有效的物理手段对防治水稻遭受病害虫害侵袭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对于开展物理防治工作,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科学有效的控制囟龋二是有效控制时间。通过以往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总结水稻种植中一些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有的病虫害并不是在任一时间都会发生,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这些病虫害频发的特定的时间前,积极采取有效手段,事先做好预防工作。
4.采取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有益的生物,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减少病虫危害。比如青蛙、蜘蛛、寄生蜂、瓢虫等生物可以帮助我们防治水稻病虫害。
5.采取综合防止手段。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就是因地制宜、以不同的病害虫害为出发点,科学、协调地采取化学、物理、生物、法规等多种多样的防治措施,降低因病虫危害所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保障水稻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加大病虫害的宣传力度,农业部门可以借助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教育,真正让农民意识到病害虫害的巨大危害性,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切实深入到农民当中去,向水稻种植者讲解病虫害的防控技术,使每一个农民掌握基本的防控技术手段,实现全面、大众防控水稻病虫害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等有关部门还要深入到稻田中去,认真做好病害虫害的分析、研究工作,实时了解各种病害、虫害,掌握病虫害的发展动态,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手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水稻种植者的经济损失。
四、结语
水稻是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农作物,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质量与产量。在防治工作中我们应当立足于整体,改变以往的防治方法,借助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采用多样化的防治策略,及时抵御病虫的危害。水稻种植者、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多方合作、相互配合。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还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文.南方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16(18):63-63.
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苹果;农药减量;模式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3004803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A临汾西山苹果分布在海拔780~1200m,区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梁峁绵延,干旱缺水。年均无霜期172d,年均日温差11.5℃,年均日照时数2653h,年均降雨量579mm,多集中在8、9、10月份,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适宜苹果生长。
由于西山果园属旱园地,成龄果树新梢生长呈现春梢短,秋梢长,新梢平均生长量30~40cm;幼树春秋梢交界不明显,新梢生长量平均40~60cm。果树徒长现象不多。根系纵深发展能力强,抗寒、抗旱、抗逆性强。目前西山果园采用的是全园套袋栽培。气候条件,果树生长发育特性及栽培模式均同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红蜘蛛、金纹细蛾、早期落叶病、腐烂病、白粉病、枝干轮纹病、套袋苹果红点(链格孢菌引起)、黑点病(粉红单端孢菌和粉红聚端孢菌)及中华鼢鼠一直是西山果园重点防治的病虫鼠害。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农药减量控害势在必行。现就西山地区果树生产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介绍如下。
1农药减量控害的技术思路
1.1要念好“控、替、精、统”四字诀
控,即通过生态调控,早防早治等手段控制病虫害;替,即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用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替代低效手动喷雾机械;精,即精准施药,防治时间要精准,药剂配方要贾振华等:临汾西山区苹果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1对路,施药方式最有效;统,即专业化的统防统治。
1.2要做好病虫测报
要完善西山地区有害生物预警系统功能,提高预警系统利用效率和数据准确性;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系统的作用,对果树主要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与准确预报,提高防治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信等平台及时有效地病虫信息,提高病虫情报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指导果农科学防治,提高防治措施的到位率。
1.3要做好新技术、新农药试验示范
筛选和推广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组织开展农药减量控害替代示范,开展病虫抗药性监测和治理。
1.4政府购买防治服务
目的是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从而解决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和乱喷滥用农药的问题。要积极探索政府满意、被服务对象满意和承接服务主体赢利的三方共赢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通过试点,培育作业能力强,管理规范化程度高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面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覆盖率。
2西山苹果病虫害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2.1.1清园清除越冬病、虫、菌源。将树上的残枝、落叶、僵果清理出果园后深埋或焚烧,可有效减少褐斑病、叶螨等重要病虫害的越冬基数。树干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5kg,食盐0.5kg,水15kg左右,动植物油0.25~0.5kg。配制方法:将生石灰、食盐放入缸中,后倒入水,待石灰熟化后,再倒入动植物油,搅匀后使用),可灭菌杀虫,提高树体抗寒性。
2.1.2加强肥水管理实践证明偏施氮肥叶螨和蚜虫易发生,也会使白粉病、轮纹病的为害加重;根据苹果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灌水,增施有机肥或复合肥,通过叶面喷施铁、钾、钙等微肥,能增强苹果树对多种病虫的抵抗能力,并能抑制刺吸性害虫的发生和为害。间作绿肥不仅能为土壤提供有机肥,而且能为许多天敌昆虫提供取食、活动和繁殖场所,从而增强天敌对叶螨、蚜虫和介壳虫的控制作用。冬季深翻树盘,结合冬季灌水,破坏在土壤中越冬的金龟子、食心虫等害虫的生存环境,加速其死亡。
2.1.3合理的树形和修剪建造高效的树体结构,能使树体通风透光,强健树体,提高抗病能力。冬季剪除病虫枝梢,清除病僵果,能减少来年病虫来源,同时冬剪还能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减少消耗树体营养,增强树体抗病虫的能力。夏秋季结合开张角度剪除树冠内的徒长枝、密生枝,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可降低湿度抑制病虫害,特别是落叶病的发生。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食虫动物治虫、生物绝育法和激素法等。果园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利用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②利用捕食性昆虫,如草蛉、瓢虫、捕食螨;③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④利用抗菌素,如多种农用抗菌素;⑤利用昆虫激素,如性激素、保幼激素等。
2.3物理防治
2.3.1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制成直接诱杀性害虫的装置。利用频振式高压电网,有效诱杀果园各种趋光性害虫,降低害虫基数,达到防治目的。
2.3.2果树诱虫带诱杀法果树诱虫带是双贴面单层瓦楞纸,利用苹果害螨沿树干下爬越冬的习性,于害虫越冬前,即8月上旬将诱虫带绑扎于树干分枝下5~10cm,诱集红白蜘蛛、绵蚜、介壳虫、卷叶蛾等害虫越冬,入冬后开春前集中烧毁。
2.3.3果实套袋果实套袋能对病虫害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套袋后,果实从幼果到成熟都受到果袋的保护,有效阻隔了食心虫、卷叶蛾、轮纹病、炭疽病等病虫对果实的侵害。
2.3.4糖醋液诱杀金龟子将糖醋液置广口瓶内,在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诱杀食花(嫩叶)、啃食果肉的金龟甲。糖醋液的配方:糖U醋U酒U
水=1U1.5U0.5U16。配制方法:先将红糖倒入40%热水中搅拌使其溶解,之后再加入醋和酒,搅拌均匀即成。
2.3.5树盘塑膜覆盖早春土壤中越冬害虫出土前(3月中、下旬)用塑料膜覆盖树盘,可有效阻止食心虫、金龟甲等越冬害虫出土,使其死亡。
2.3.6粘虫板和粘虫胶利用蚜虫的趋黄色习性,春季在苹果新梢旺长期苹果绣线菊蚜、苹果瘤蚜形成有翅蚜迁飞扩散时,用30cm×40cm的粘虫板挂于果园行间距地面2m高处,可大量粘捕蚜虫。开春在果树主干的光滑处用胶带绕干1周,将粘虫胶涂于胶带上,可防治叶螨类、草履蚧、尺蠖等果树害虫。注意:一是涂胶量不能过大;二是虫口密度高时,可适当涂宽胶环或涂抹两个胶环。
2.4化学防治
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02-01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豆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我国大豆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病虫害因素等。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
1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的最为不利的因素,它的发生面积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豆病虫害面积至少占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在治理大豆病虫害的主要方法还是采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主要问题就是虽然一些农户有防治病虫害意识,但选择的防治时机不恰当,药物用量也不是非常合理,选用的药物是陈旧药物,这些药物存在诸多缺点,比如药物陈旧在病虫中已经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药物毒性很大,药物药效较差,不能够达到除病和杀虫的效果。这些缺点会导致整体的用药效果差,会耽误杀虫除病的时机,也会提高除病杀虫的成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外,我国农药市场较为混乱,这给病虫害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农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对农药的使用┝勘曜⒉幻魅罚最终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1.2整体政策存在问题
我国对于大豆种植的整体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和防治。很多大豆种植农户的综合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知识量比较少,学习能力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大多仅仅强调“治”,而忽视了“防”。很多农民受自身观念的影响,往往等病虫害发展起来后再进行治理,极少预防。这不仅延误了防治时间,还会增加治理成本。根腐病、孢跋叱娌⒌叵潞Τ妗⒋蠖故承某妗⒋蠖够野卟《际浅<的大豆病虫害,而且大豆种植时存在重茬会增加大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因此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2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综合性治理
大豆病虫害顾名思义包括两类,即病害与虫害。常见的大豆病害包括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菟丝子病、大豆根腐病等。大豆常见的虫害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大豆根潜蝇等。大豆病虫害防治还要依靠化学、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工作展开之前要使用测报仪器对田间进行观测和调查,以掌握准确的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动态,再根据病虫害的动态和势态开展病虫害防治,选择种子和种植技术,有效地进行整体的休整,对病株和生虫植株进行清理等。在大豆的选用上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选用自留的种子,在选用自留种子时要选用饱满的、颗粒较大的、没有遭受病虫害的种子。另一种是选用市场上售卖的大豆种子。要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一些害虫通过病残体土内越冬,还有一些病害通过土壤传播。针对这类病虫害实施轮作换茬可有效减轻危害,如田间发现胞囊线虫病,则要适当进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如播种后需喷施苗前除草剂,可对播种深度做适当调整。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增施有机肥,提高氮磷钾等肥料的使用比例,控制氮肥施播量,否则氮肥施播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晚熟等。田间管理作用非常重要,合理的田间管理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而田间管理主要包含了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及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内容。除了上述农业防治措施外,大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病虫害还需要化学防治,以保证大豆生长良好,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就是杀虫剂。这种防治措施效果理想,而且起效很快。要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理,针对大豆霜霉病,使用适量瑞毒霉(甲霜灵也可)拌种,直接提升防治效果;针对大豆蚜虫以及红蜘蛛等,使用具有良好内吸效果的种衣剂进行拌种操作,直接提升种子抗病虫害综合能力;针对根腐病以及包囊线虫病等,可以使用适量多克福种衣剂,严格依照科学比例配比使用;对大豆灰斑病和褐斑病等真菌病害在大豆花荚期初见病斑时用多菌灵胶;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斑疹病防治用代森锰锌、可杀得、农用链霉素等药物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不过这种措施可能会或多或少有缺点存在,可能会对土壤以及水源形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在田间释放食心虫的天敌――澳洲赤眼蜂,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这种防治工作是在整个过程中进行防治,能够有很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2.2加强农户的防治意识
假如种植农户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正确的意识,仅仅采取被动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大大降低,[1]已经发生严重的后果再去抢救,往往后悔已晚,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提高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要选择优良的大豆品种,优良的大豆品种拥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应当采用先进的理念,也就是说要进行大豆有机的种植方式,同时要发展大豆生产的绿色农业。改良种植大豆的土壤,建立绿色的生态系统。要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对出现芽干、坏种的地块要及时坐水补种[2];不能将大豆种植在土地肥效较差的岗坡地或者病虫害发生几率大的地块,尽量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平川地或者二洼地来种植;出苗后,对缺苗断条或发生虫害的地块应补种早熟品种并进行药剂防治。大豆种植要根据当地气候掌握种植时间,尽可能地做到适时早播。一般情况下,当地温稳定通过八摄氏度时就可以抓紧种植了,而且种植时要保证机械的精密点播,保证最佳的株行距与合适的播种深度。同时,在对大豆病虫害进行治理时,要着重治理大豆内在的本质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在防治过程中,如果发现一株出现病虫害,就要对周围的一片区域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伴随着如今不断提升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很多农户在田地间设置了测报仪器,随时掌控大豆出现病虫害的规律以及动态情况,这给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大豆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改善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地形、不同种植环境、不同作物类型采取不同的病虫害治理方案,注重交替合理使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药物,设计科学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规划,保证我国大豆的年均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病虫防治果实商品率最佳时机
[中图分类号]S4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079-01
当前我国多数的农民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和正确的施药方法,并认识进行病虫害防治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因此容易使用错误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导致后果不堪设想,最终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比较差,导致农民的果实收获率低,质量差且产量大大折扣,如何提升果实商品率是农民极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如何使用正确科学的病虫防治方法和策略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果实商品率和农民经济收益的关键举措。本文将从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以期提高果实商品率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有效提升农民的农业经济收入。
一、强化病虫害预测,认识病虫并对症下药
考虑到不同的病虫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果实的品种进行病虫害的规律推导,并进行相应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在此基础之上把握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进行对症下药,从而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效果。比如对苹果早期危害比较严重的要数褐斑病、斑点落点等,而褐斑病是苹果在早期最为常见的病虫害,且对苹果的质量、产量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苹果的褐斑病在一年的6-8月份发生概率最高,因此农民需要在做好春季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之上,在麦收前一周喷两百倍液倍量式波尔多液,或者使用百分之五十的扑海因可湿性粉剂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对病虫害进行正确的识别,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之后分析果实是病害还是虫害,如何无法判断就可以求助当地的农业技术部门进行解答,如果果实是虫害可以使用选用相应的杀虫剂,如果是啃咬果实或者叶子的害虫可以使用毒性和触杀性的杀虫药剂,如果是病害可以选用治疗性的杀菌剂,只有真正认识清楚果实发生的病虫害情况,才能选用合适的方法实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果实商品率[1]。
二、掌握最佳时机及时用药
所谓掌握最佳时机指的是抓住防治病虫害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期病虫对药剂的抵抗性比较差,因此也是比较被消灭的最佳时机,防治病虫害最好应该抓住病虫的孵卵化盛期,也就是抓住幼虫旺盛的时机。比如桃小食心虫往往在蛀果前进行药剂防治比较有效,一旦食心虫进入到果实内就比较难以进行防治了,介壳虫在幼虫孵化并分泌蜡质进行固定之前防治效果往往是最好的,卷叶蛾需要在卷叶发生之前进行有效防治,总而言之,对病虫害的防治要树立“以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将病虫害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在选择好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机之后,还应该选择好最佳的喷药时间,喷药应该尽可能选择阴天、早晚等时间进行,以期达到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发挥药剂的最佳效果[2]。
三、防治药害,安全用药
对病虫害防治药剂发挥作用有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光照、风力、环境湿度以及温度等,如果光照太强烈或者温度太高会影响到药剂的分解和杀虫效果的发挥,并容易引致施药人员因为药剂分解而出现中毒的问题;当环境湿度过大的时候容易使药剂出现流失的现象,并使得药剂的原有浓度和效果降低;风力过大会使药液通过风力飘散,从而导致药液使用不均和流失严重[3]。因此对病虫害进行施药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无风无雨、湿度合适和阴天的时候进行,药剂的浓度选择需要在农业技术部的指导之下,并参照说明书合理配置,果类在发芽和开花时期对农药的浓度和使用都比较敏感,因此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农药和相应的浓度,否则将会出现病虫害防治了,但是果实却受到了药害的威胁。
四、交混用药防止抗性产生
如果长期使用同一种病虫害防治药剂,将使病虫对某一种药剂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使这种药剂的防治作用失效,因此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从而使得病虫难以对某一种药剂产生抗体[4],同时混合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可以使得药剂防治的病虫害对象范围扩大,还可以有效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比如可以将保护性和治疗性杀菌剂进行混合使用,杀菌剂、叶面肥以及杀虫剂进行混合使用,可以最大范围对不同病虫害对象进行防治。
五、综合应用先进技术防治病虫害
需要明确的是进行病虫害防治不可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需要在加强强土施肥的基础之上采取综合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可以使用杀虫灯、性诱剂以及粘虫板等,同时还可以使用生物源以及矿物源等相关药剂在保护害虫天敌的前提之下,达到以虫治虫的最佳病害虫防治效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关注增效剂的使用,可以引入美国的“好湿”(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加药液在湿度,增强药液在植物表面的停留时间和穿透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药液的生物活性,充分提升药液对病虫害的防治效能,减少药液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以期达到无污染、高效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最大程度提升果实商品率。
参考文献
[1]赵文礼.黔东南州晚熟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2,(07):73-74.
[2]陈婷华.氨基酸钙叶面微肥对苹果缺素症的矫正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11):111-112.
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绿色防控;小麦;病虫害;技术;预防
中图分类:S43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0
1目前我国小麦中的病虫害和防控方法
在对各种不同的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各个地块上病虫害的情况,采用生物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预防。所使用的化学农药必须是低毒、安全、可靠的,坚决不能使用剧毒的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杀灭。喷洒药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喷雾的质量,需要采用电机喷雾器。对于小麦的防控工作,一般是在小麦的生长期便进行和实施。在越冬期、灌浆期、返青期以及开花期,都要做好预防的工作。笔者主要针对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2产生病虫害的原因
小麦常发的病虫害有这样几种:锈病、蚜虫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小麦纹枯病、麦播地下虫害。产生这些病虫害是由于环境被污染,或者是因为小麦种植的温度、湿度产生了变化,也或者是小麦自身的抗虫性降低。一旦四周的温度和湿度利于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那么小麦就会被害虫所侵蚀。
3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3.1绿色防控技术
实施绿色防控的目的,是为了对农作物进行保护。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一般采取其他的方法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生物防治、化学调控、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等。为了使得农作物达到绿色、健康的标准,也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经面向全国各地开展了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要求农户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2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3.2.1物理防治
该种防控措施是按照害虫特有的趋光特性来充分吸引害虫,再借助高压电网来击晕害虫,将害虫装入袋子里,然后借助一些化学药剂来杀灭这些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开灯和关灯的时间都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进行调整。要从小麦成虫的始盛期开始进行防治,借助病虫适宜的生存温度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温度产生变化后,可以减少一些病虫害。
3.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般是按照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的关系,借助一种生物来抑制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在对青菜虫进行防治时,一般采用赤眼蜂。而在对蚜虫等进行防治的时候,一般采用七星瓢虫等。不仅如此,也可以借助青蛙来对害虫进行捕食,或者是利用虫类的性外激素,来对害虫进行引诱和消灭,该方式可以对害虫的产生控制,避免害虫过度地进行繁殖,从而防止病虫害。
3.2.3农业防治
科学的轮作制度可以切断寡食性害虫和单食性害虫的食物链,最终使得害虫不能进行觅食,因此被消灭。在防治害虫的时候,还需要及时对农作物的病残体进行清理和扫除,防止产生病原体的污染。在秋季需要对耕地进行深翻,避免虫源越冬。不仅如此,也要及时进行除草,促使耕地中的虫卵被消除掉,从根源上防治虫害。
3.2.4营养防治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喷洒一些叶面肥,从而使得小麦的防病虫能力得到提高。要合理的选择叶面肥,采用一些质量高的微肥品种。从而避免因为小麦缺乏微量元素而产生一系列病害,及时补充小麦作物中的钙肥。通过对小麦增施各种肥料,可以提高小麦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使得作物可以更好地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5不期的防治
小麦在各个不同的生长周期,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威胁。比如在小麦的抽穗期、灌浆期,麦田内存在的病虫对于小麦的成长威胁是最大的。在这个时期内,对于病虫害的防控,要选择各种不一样的药剂来进行。
4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所起到的效果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防治病虫害,还能提高小麦等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因为绿色防控技术所采用的药剂量小,毒性不大,残留量很低,所以能蛱岣咝÷笞魑锏纳态效益。绿色防控模式一般以靶标作为主线,所采用的是诱虫灯、赤眼蜂等结合起来的方式,害虫的杀灭度达到了75%以上,效果非常好。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小麦,比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的小麦,产量大约提高了8%左右。因此,这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总结与体会
通过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污染。既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也达到了消灭虫害的目的。因此,必须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使用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虫害。
病虫害防治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有机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
有机蔬菜是指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物质,在自然和生态环境下自由生长的蔬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在自然生长的条件下,蔬菜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自身的免疫系统比较脆弱,最终会致使蔬菜长势不良,甚至导致蔬菜死亡。因此,通过科学的分析有机蔬菜的病虫害,分别从农业、物理、生物等方面着手,采取措施予以防治成为当前的重要工作。
1有机蔬菜的病害表现
在有机蔬菜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都会对蔬菜本身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有机蔬菜的病害中,以细菌性、病毒性、生理性以及根结线虫病害为主,会对有机蔬菜造成减产、绝收,使得种植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细菌性病害主要以十字花科软腐病、瓜果腐病为主,是细菌侵入蔬菜叶片的气孔、裂口等位置,进而遍布全身,最终导致蔬菜全身腐烂、枯萎而死,是蔬菜病害中最为重要的病害之一;病毒性病害,一般发生在葫芦科蔬菜中,一旦发生病毒性病害,就会产生导致葫芦科蔬菜严重变形、变色,甚至导致坏死;生理性病害,顾名思义,就是蔬菜自身带来的病害,与菜种、环境、气候等有着直接性的关系,像典型的白菜烧心病、蔬菜瓜果畸形病等;根结线虫病害是有机蔬菜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一旦患上此类病害,蔬菜则很少有生还的机会,被蔬菜界誉为“不治之症”[2]。根结线虫病害一般发生在重茬的种植区,在根系部位会出现许多根瘤,也就是根的“肿瘤”,是对有机蔬菜威胁最大的一种病害。
2有机蔬菜的虫害表现
虫害是有机蔬菜生长过程中威胁最大的问题,虫害的类型很多,害虫类型的不同会对蔬菜的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兴趣,害虫会对蔬菜的叶片、根系、茎、花、果实等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进而影响有机蔬菜健康、茁壮的成长;食叶类害虫,其危害的对象就是有机蔬菜的叶片,啃咬叶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花叶,严重的会将蔬菜的叶片全部吃光[3]。对于蔬菜而言,叶片是维持蔬菜生长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叶片的减少,会影响蔬菜的正常活动;吸食类害虫,就是吸取蔬菜中的水分、汁液,蔬菜会表现为干枯、萎焉,而且蔬菜颜色也会变成枯黄色,常见的蚜虫、叶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土壤类害虫。土壤类害虫都是发挥其咀嚼式能力,对根部进行吸食和破坏。根部是植物生长活动的关键部位,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根尖部位,一旦被破坏,蔬菜就会面临死亡的危险,像地蚕、蝼蛄等。通过对有机蔬菜中害虫的分析,害虫对有机蔬菜的生长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与控制,减小由于虫害而导致的损失。
3有机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对有机蔬菜的病虫害予以防治,应从基础的农业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导致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减小蔬菜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在农业方面,有机蔬菜的选种、培育、施肥、间作等都会对有机蔬菜的生长产生影响,容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3.1.1在选种方面,应当选择抗病害、抗虫害的蔬菜种,种子要饱满,要保证其出芽率,以提升种子的免疫力和存活率,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3.1.2在对有机蔬菜进行培育时,应对培育蔬菜苗的苗床予以高温消毒,在培育时加入一定的营养液,由于蔬菜苗期非常脆弱,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4]。因此,应重视对有机蔬菜苗期的管理,精心呵护蔬菜苗,以避免病虫害的产生。
3.1.3要保持生长环境的清洁
对于有机蔬菜而言,健康、清洁的生长环境尤为重要。若田间在草丛生,枯死的作物繁多,会产生诸多的病菌,而且这样会吸引害虫,形成侵染源,也会出现寄生虫,进而会对蔬菜的生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3.1.4重视对有机肥的控制
有机肥会对有机蔬菜的生长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有机肥易携带病菌进入,被根尖所吸收,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在施用有机肥时,应加强对蔬菜有机肥的控制,保证有机肥充分腐熟,发酵温度在60℃以上,可以有效杀灭病虫害,确保根系吸收无病虫害的水分、肥料,为有机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3.1.5科学、合理的开展间作
在有机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选用间作的形式,将不同的作物进行穿插种植,这样有助于植物的茁壮成长,阻断病毒的侵扰,以提升作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是值得提倡的一种耕作模式。另外,选用间作的方式,能为作物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
3.1.6根据当地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寄主范围进行合理轮作,选择寄主范围除外而且虫害少的蔬菜进行轮作。
3.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运用生物科学手段,对有机蔬菜的病虫害予以应对,采用生物技术与生物原理展开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选用生物制剂予以协助,使得综合防治技术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有机蔬菜、害虫等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生物技术予以防治更为适宜,方可对症下药,会取得卓越性的成果。
3.2.1对虫害的防治
可以对有机蔬菜中的害虫予以分析,寻找其天敌,以蚜虫为例,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虫害进行防治。利用害虫天敌的方式进行防治,在大棚种植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大棚空间有限,七星瓢虫能将有限空间中的蚜虫基本消灭,防治效果很好;可以利用生物制剂来消灭害虫,以蚜虫为例,可以选用1.5%浓度的除虫菊素乳油600倍液来予以防治。印楝素乳油,主要防治对象为: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对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对各类蝗虫和蚜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2.2对病害的防治
通过对有机蔬菜病虫害的分析,针对不同种病害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利用生物药剂予以防治。例如,黄瓜的细菌性角斑病可以选用浓度为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水溶液粉剂15~27g。利用生物药剂予以防治,效果良好。
3.2.3在有些病虫害局部发生的早期,也可以利用某些植物自制植物汁液进行防治,例如大蒜液、生姜液、大葱液等都可用来防治病虫害的产生
大蒜液:可以治疗蔬菜的白粉病和黑斑病,将30g蒜头捣成泥后加水500g,取滤液喷洒叶面,1次/d,连喷3~4次,将过滤出的大蒜撒在盆土中,可杀死蚯蚓、蚂蚁等。大葱液:取大葱50g捣成泥状,加水50g,浸泡12h,喷施其滤液,每天多次喷洒,连喷3~4d,可治软体害虫、白粉病。生姜液:取生姜捣成泥状,加水20倍浸泡12h,用其滤液喷洒可防治叶斑病、黑斑病等,也可防治蚜虫、红蜘蛛等。
3.3物理防治
在有机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中,物理防治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物理技术和物理设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能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力、物力等。应用温汤浸种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一般情况下,有正趋光性的害虫都会朝着有灯光的方向移动,利用灯光来诱杀这些害虫,尤其是飞蛾一类的害虫,效果更好;利用性诱剂进行诱杀,或者先捕捉3个活的未交尾的雌性飞蛾,然后挂在盛满水的器皿上面,这样可以吸引很多雄性飞蛾,达到诱杀的目的。另外,还可以使用大棚防虫网、黄色粘板诱杀蚜虫,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4结束语
通过对有机蔬菜病虫害的分析,了解各种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征,制定病虫害防治计划,并予以实施。有机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应注重农业的选种、播种、耕作等环节,从生物学出发,利用生物手段来抑制有机蔬菜病虫害的蔓延,再加之物理器械的协助,对有机蔬菜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性的防治已成为可能,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提升了蔬菜的质量,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芹.有机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2013(02):33-35.
[2]陈少锋,王景顺,陈艳花,等.有机蔬菜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方法[J].种业导刊,2013(0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