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匠人精神(收集3篇)
木工匠人精神范文篇1
关键词秋山木工;学徒制;匠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12-0047-04
一
这是一张“秋山木工”的全家福照片,大家笑得开心而又有节制。除了位于中间的长者,其余的人都剃了光头,身着统一工装,不大容易分出男女,但洋溢在他们身上的那种青春与职业熔融一体的气质反而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群立志要成为一流工匠的年轻人。
“秋山木工”是一家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小企业,专门从事家具制作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部由顶级工匠亲手打造的可使用百年以上的家具。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高级大饭店、美术馆、百货公司、名牌专卖店以及一些家庭等,都在使用“秋山木工”的产品。让这个小企业闻名于世的并不仅仅是它的家具品牌,还有这家企业的“学徒制”。据说,每年到“秋山木工”的访者络绎不绝,既有来自日本本土的慕名者,也有外国人,人们都想了解这里是怎样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流匠人的。
站在照片中间的那位长者就是“秋山木工”的创办者,名叫秋山利辉。秋山先生1944年出生于奈良县,他26岁时就已经开始接受为日本皇居制作家具的任务了。第二年,他辞去原来工房的工作,创立制作订制家具的“秋山木工”。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秋山的志向也是要把公司办成能够存续百年的企业,但是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意识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有源源不绝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一流人才。于是,创业之初,他就下决心培养一流的匠人,亲手打造家具制造业的超级明星。
秋山先生培养人才的办法就是“学徒制”,他把它称作“匠人研修制度”。因为年轻时做过5年木工学徒,并且受益极大,这个经历就成了他创立“匠人研修制度”的蓝本。40多年过去了,“秋山木工”由当初包括秋山在内的3名员工,发展到34人,同时,还有50多位一流的工匠离开公司在日本各地或国外创业,自立发展,大显身手。秋山的育人之梦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这本小册子《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就是他在70岁时总结育人经验的心得之作。
时值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之际,随着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工匠精神”进入社会话题,并且由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和倡导①,什么是“工匠精神”,怎样培养“工匠精神”,遂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经验性回答。
二
“秋山木工”制服后背上,印有很大的三个字“木之道”,这是秋山培育一流匠人的灵魂。秋山认为,“木之道”就是“为人之道”。在教育上,他把它归纳为“匠人须知30条”:“进入作业场前,1.必须先学会打招呼;2.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3.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4.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5.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6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7.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8.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9.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10.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11.必须成为执着的人;12.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13.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14.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15.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16.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17.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18.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19.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20.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21.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22.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23.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24.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25.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26.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27.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28.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29.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30.必须成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这30条被秋山认作“一流之根”。他要弟子们每天都要背诵几遍,8年的学习经历中要诵读1万遍,把它们植入到血液中,成为一生的座右铭。
通观秋山木工的30条,没有一条关涉木工技术。秋山说,他培养的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而不是会做事的工匠。他的逻辑是“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是一流”。甚至,他认为,正是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和习惯,恰恰是“匠人精神”的核心,是日本之魂。
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能取得今天的繁荣,在秋山看来,得益于日本人的精神和技术,这是日本人应该万分珍惜的制造业基因,它不能止于这一代。事实上,无论技术上多么优秀,都是能够被模仿、被超越的,但是精神是无法被战胜的。这样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了秋山先生的家国胸怀。他的“木之道”是企业发展之道、国家发展之道,根植于对民族和国家满怀热爱的大境界之中。
实际上,秋山木工的30条,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暗合的。古人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②,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然就此而生了,也就是所谓的“己成,则物成”。秋山木工30条让学徒者专注用力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做人。生活中的做人,不外乎就是待人、待己、待事、待物、待财之事,点点滴滴,零零杂杂,但恰恰是这些生活中的“琐事”,若能日日践行,历久磨砺,就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于此,中国人最有透彻体会和经验。曾让伟大领袖于近人“独服”的曾国藩,一生勉励奉行的家训就是“猪、蔬、鱼、书、早、扫、考、宝”8个字,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起早、打扫、祭祀、待亲邻诸事,也都是居家的惯常之事,但是一家奉之,则家道兴旺,家家奉之,则国泰民安。可以说,在文化的脉系上,我们可以找到“工匠精神”的中国源头。
三
被称为“企业家中最出色的哲学家、哲学家中最出色的企业家”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对秋山木工的评价甚高,说秋山木工培养一流匠人的做法是“透过磨砺心性,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日式工作法”。
秋山木工的学徒制,既是一种工作法,也是一种教育法,准确地说就是“工学合一”,它的核心是磨砺心性。何谓心性?儒家的重要代表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佛教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心性不异,即心即性。”③按照儒家学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一份“天命”,这就是所谓的性。秋山先生有非常强烈的天命观,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上天遴选出来的,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职责,都有成功的天命,但并不是谁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命的,所以要拿出101%的气力,持续做有益的事情,在不松懈的修业中提升自己的心性,找到自己的天命,从而为天命而活。
要实现磨砺心性就要自愿地按照秋山的学徒制要求去生活。到秋山木工当学徒要完成8年的寄宿制经历。第一年是进入到秋山学校学习见习课程,主要是学习基本生活习惯和基础知识;满一年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接下来完成四年的学徒生涯,主要是木工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满四年后,技术和心性磨练成熟者,将被秋山认定为“工匠”,得到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第六年开始,他们将作为工匠,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三年。经过作为学员1年、作为学徒4年、作为工匠3年,总共8年的磨砺,最终成为合格的工匠,第九年就可以独立闯荡世界了。
秋山用“守破离”来概括他的这套教育体制设计。“守破离”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剑道、茶道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讲的是,先从遵循老师教诲,认真练习基础的“守”开始;然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实现“破”的进化;最后能够自创新招数,另辟新道路,达到“离”的境界。秋山认为,他的“守破离”教育体制是“通往一流的道路”。他曾发愿:在有生之年能够培养出10位水准超过自己之上的工匠,接下来这10人能够培养100个“超级明星”式的一流匠人。他坚信只要这样源源不断地持续下去,就可以让一流匠人在日本永世不绝。这也是一个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工匠之梦,民族振兴之梦!
秋山木工对学徒的要求有许多是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比如,所有学徒都要过8年的集体寄宿生活,进入工房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剃成光头,禁止使用手机,禁止谈恋爱,禁止使用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对学徒出现的错误老师和学长要严厉训斥,等等。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秋山始终奉之如法,毫不动摇。显然,秋山要坚持继承的是时下似乎已经过时的“学徒制”,并且情有独钟。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有成效的,一些知名私立大学的毕业生,以及一些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也都纷纷前来投门拜师,以成为秋山弟子为荣。也有人中途退出了,但是他们都表示,在这里学到的经验,一定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功用;有幸在这里学习,真是太好了。现代化社会对秋山木工的传统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秋山木工的传统也恰恰是它得以引人关注的魅力所在。这也构成了“匠人精神”当代建设的一个普遍性的悖论。
四
日本的NHK为秋山木工制作了一个纪录片,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秋山回到老家为父母扫墓,小雨中,他身着深色西服和领带,一边虔诚地祭扫,一边投入地和父母交谈,俨然“事死如事生”。中国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秋山也深谙此理。秋山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是多挣钱,不是公司进步,而是要让父母满意,报答祖恩;如果亲情的根没有了,其他的动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他要求新入门的弟子每日都要向父母写“修业报告”,报告自己的进步、感受和心得。每当学徒的父母写来回信时,秋山就会召集大家介绍家人的感受,许多平时不太在意父母之心的孩子们,这种场合常常泪水涟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作为社长和校长,秋山每天坚持与徒弟们生活在一起,即使是70岁的年龄,也依然参加每天早晨的集体跑步、准备做饭、清扫厕所和环境的所有活动。他不仅仅为徒弟们传授技艺,还把自己作为一个磨砺心性的标尺,言谈举止、吃饭走路、为人处世,时时给徒弟们做出示范,做到不教之教。这样的示范他坚持了40多年,成就了秋山木工的传奇。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匠师父”!
秋山认为,修业就是解决“通达”问题。与同事相通达,就要通过集体生活这样的基本功锻炼,逐步学会彼此协作、相互照应、联手克难,学会建立生命的共同体;与客户相通达,就是要学会从客户角度想问题,不仅要按“合同”制作家具,更要洞悉客户心灵深处的需要,为客户精打细算,让客户感动和惊喜;与工具相通达,就是学会爱护工具、恭敬工具、感恩工具,把工具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让工具直通人心;与制作的家具相通达,就是学会把制作家具当成养育自己的孩子,念兹在兹,物我一体,做到心里有什么样式,制作就成什么样式,人有什么品质,家具就有什么品质。秋山提倡的“通达”理念,是普适性的。他在书的结语对各行各业的人士说,做任何工作的人,做买卖的、做老师的、做医生的、做农民的,手中都有一项“技能”,都是匠人,无论是谁,要想成为一流的匠人,只有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锻炼积累自己的实力,这就是“通达”的不二法门。
五
企业是国家经济的细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盼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做大做强做长久。据说日本的长寿企业在全球第一,有千年企业,有五百年企业,有二百年企业,光百年企业就有5万多家。是什么让这些企业有如此强韧的生命力呢?秋山的这本书或许能够让我们稍窥堂奥。有了传人,才有传承。矢志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产品,才有不衰的企业,才有不衰的民族和国家。
让我们向“匠人精神”顶礼膜拜!
AbstractThecarpenterAkiyama’sapprenticeships,isnotonlyakindofexecutionofwork,butalsoakindofeducationalmethod,tobeexact,istheunityofworkingandlearning.Anditscoreistosharpenthedisposition.AtraditionalwayofcarpenterAkiyamaischallengedthemodernsociety,however,thetraditionofcarpentryAkiyamaisexactlywhatitistoattractPeople’sattention.Onlydeterminedtocultivatethetalentswith“thespiritofcraftsman”,canthefirst-classproducts,unfadingenterprises,andforeverprosperouscountryandnationbegot.
木工匠人精神范文篇2
要做到专业与专心,其实是有规范程序的。大体上有两个指标:一是严格,从事心手一体的创造性劳动,它有不同的规矩;二是水平,它的高低是通过不断地重复习之,而不是学之达到的。习,就是悟道。
但很多人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以“专”家的身份在一些权威电视台“讲学”。电视台不专业,老百姓就更不专业。真正的专家,是专一到家,是大师,为常人不为也。比如老百姓站在1楼,“专家”是站在20楼的位置,但专业是在顶楼。从20楼到顶楼,是本质的变化。因为在楼顶,可以看到天与星星,是与天对话。
但真正的匠人是不讲话的,所以现在很多地方标榜匠人精神,那是这种精神被误解了。不讲话并不代表匠人死板,他们是有所感的,把心中的想法通过手表达出来,就是得“意”忘形。可现在很多年轻人玩概念,认为用西方的设计再设计中国家具是时尚的,那是得意忘形。我是极力反对的。
概念害死人,引得人投机取巧。现在人们只识木材的名字,却不识木材的本性。同样一根木头,什么时候取材、对纹理的不同处理方式等,都会对器具的制作工艺和使用年限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何很多中国的工艺外国人学不去。
我曾对欧洲家具大师库卡波罗(KUKKAPURO)说:西方的艺术标准落后中国500年,你们的技术没有上升到艺术去。西方的标准是做100把椅子没有差别,而中国追求的是100把椅子各有不同,大同中也求小异。不同,就是宝贵的东西,就是创造性的劳动。
西方的设计,只做了一半,到图纸就完了。而中国的图纸只是参考,设计是在制作过程中完成的,比机器更准的,就是精神。
真正的具有匠人精神的,有一位是已故家具大师吴学忠,他的作品在外面几乎见不到,那叫一个震撼。吴学忠去世后,曾有他的一个徒弟来找我,想继续学习。我指着一把官帽椅说,你先把吴老师的这把椅子仿出来我看看水平。一年半后,椅子仿好了,我还没坐,就说不一样,张力不够。他说不可能,吴老师这把椅子就是他做的。我一坐,说椅背差3厘米,一量,果真如此。所以手工的艺术是有差距的,好的东西其实可以感觉出来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从作品看得出匠人要表达的是什么。
我们做的作品,要从日用到艺术,艺术并不是指美术、画画,而是一个行业的最高境界。一把椅子,要讲5个舒服:肉体舒服、骨骼舒服、眼睛舒服、手舒服、可持续性舒服。可持续性,就是传承。父亲把椅子传给儿子,若是不符合下一代人的审美,儿子还会用吗?
这就是经典与时尚的区别。经典是经久时尚,需要具备各种要素;而时尚,是一时之尚。只有做到经典,才可以跳出匠气。我们说的匠气,其实就是没有出规矩,需要在规矩之上再创造,但不是乱造。接下来我想做一个“鼓励模仿”的活动,因为只有从模仿开始,才可以找准自我。
可现在社会上说要学习日本的匠人精神了,我说那是弄反了,日本人都是向我们学习。
木工匠人精神范文篇3
关键词:明式家具;造物设计;工匠精神;审美特征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52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32-03
TheDesignThoughtof"CraftsmanSpirit":TakeMingDynastyStyleFurnitureasanExample
CUIShuo(AcademyofFineArt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TheuniquestyleofMingstylefurnitureisconsideredclassicfurniture.Thispapermainlythroughstructuremodeling,naturalmaterialanddecorativestyleofMingstylefurniturecreationdesignanalysis,anddiscussestheaestheticfeaturesofMingstylefurnitureofcreativedesignfromtheoverallbeautyandpracticalbeauty,naturalbeauty,toexplorethecreationdesignofMingstylefurniturebehindtheformationofthecraftsmanspirit.
Keywords:Ming-stylefurniture;design;craftsmanship;aestheticcharacteristics
Internet:.cn
家具是造物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品类。造物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功能,通过形象性、直觉性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以精神愉悦为目的,这是一种审美的功能。①明式家具是指家具设计在特定的时代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风格和式样。明式家具是造物技术的产品化衍生,是科学技术和审美双重特征下所形成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一、独特隽永之风格
明式家具结构连接设计的主要特色是坚固牢实的榫卯结构,这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统一。明式家具采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木梁柱结构及榫卯结合形式,同时结合家具结构结合的特色,将榫卯结构设计得更加多样,更加完善,更加多样,更加科学。这也将家具的主要构件,如腿料、框料、档料、柱料等组合成一个基本的框架,再根据功能需要装配不同的板料于附件,就能设计出功能不同,而造型千变万化的家具样式。②工匠在制作家具时遵循基本的框架结构的架式形体,对每一个家具形体和构件上进行线形融合,使整体呈现出直观的效果。
明式家具的造型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线为主的风格特征,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中,无不显示出线条美的魅力。作为家具造型的线条表现,显然不同于绘画、书法的线条表现,这一家具把中国书画艺术对线的认识、提炼和生命飞舞流动的韵律之美,融合于造型之中,创作了“木质的诗篇”。③家具造型的线条表现,是依附于形体的,因而称之为线形。明式家具秉承质朴这一传统思想,造型朴素,线条简洁流畅,以“工匠精神”塑造器物的品格,艺术融于物质,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的造型中,不论是搭脑、扶手、柱腿、枨子、牙子等都非常简洁、流畅、挺劲、优美而富有弹性和韵味。通过各个直线、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增加了家具形体空间的层次感,从而使家具造型更加充实丰富。
明式家具选材精良,注重木材自身特有的天然质地和色泽,这一材料的美,充分显示了木材的纹理和本色,而不加遮饰。深沉而雅致的色调,紧紧而细密的质感,达到了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设计者及匠人对于木材的筛选非常看重,一般采用花梨、紫檀、红木、铁力木、杞梓木、乌木等硬木和楠木、樟木、榆木、榉木、黄杨木、胡桃木等柴木。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色泽明亮、纹理清晰。紫檀的色泽深沉古雅,纹理稠密;黄花梨木如琥珀,纹理如花狸斑纹;杞梓木的色泽和纹理,如羽毛般美丽漂亮。对于这些材料的自然本色,从不髹以色漆掩盖,而以独到的打磨或擦蜡工艺,使其色泽纹理更加清晰透亮,光润细腻,这是明式家具天然材质上完美再现。
装饰具有修饰、打扮之意,明式家具的装饰是造物设计中最具明显的特点。明式家具的装饰非常注重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许多装饰的部位,也正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位。如桌、案、椅、凳等的面框下设置连接两腿之间的牙子,在横竖材交角处为了加固作用而安装的角牙,都有意识地进行加工装饰,使这些被刻意装饰的结构部件,既融合于整体的造型之中,又起到衬托、美化造型的装饰作用。明式家具吸收了我国传统的雕镂和镶嵌装饰手法,这些适度的雕镂和镶嵌的部位,工匠们做到疏密有致,简繁相宜,以传达一种注重细节、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明代黄花梨圆后背交椅(图1)是明式家具中比较讲究雕饰的,多在靠背部分雕镂花饰,其靠背板雕有云头及双螭图案,中为麒麟、山石、灵芝,下为卷草纹。雕刻的技法有浅刻、平地浮雕、深雕、透雕等。装饰纹样多是一些富有吉祥含义的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形象生动,线条优美,从而更加体现了明式家具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
二、朴实无华之审美
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整体与部分的相互联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美视为整体,通过整体美去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叙述:“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几榻作为明式家具的经典代表之作,具有严密的比例关系,适宜的尺度,外型轮廓流畅、舒展,局部线条服从整体中,让外形的比例尺度与功能完美结合,达到了形式的和谐统一。
造物的美是依存的美,它依附于器物的实用目的,但其美的形式也具有社会的内涵。造物设计强调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明式家具也证实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明式家具尺度比例的合度和谐,体现了完美的尺度与人体工学的科学性,从而增加了审美内涵的重要性因素。在明式家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出头扶手椅(图2)。椅子的搭脑正中削出斜坡,向两边微微下垂,至尽端又复上翘。靠背面高而且薄,自下端起稍稍前倾,转而向后大大弯出,再到上端又向前弯,与搭脑相接。从侧面看,靠背呈“S”形,曲线自然流畅,后腿在椅盘以上部分,也是曲线延伸,自然得体。若坐靠其上,正好与人体背部吻合,舒适合宜。扶手则自与后腿相交处起渐向外弯,借以加大座位的空间,至外端内收后又向外撇,以便就坐或起立。④明椅的搭脑、扶手等部位的设计,其尺寸的大小、线形的变化转角的曲度,无不与人体的头、手发生密切的关系,既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具有触觉上的舒适感,这也是明式家具对实用功能的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艺术的自然美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老子重视自然之道,宇宙自然无正偏亲疏,按自然规律行事就能得益,反之就会受害。朴实、清新、自然是明式家具在造物设计中所追求的艺术风格。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几榻》中讲:“几以怪树天生屈曲若环若带之半者为之,横生三足,出自天然,摩弄滑泽,置之榻上或蒲团,可倚手顿颡,又见图画中有古人架足而卧者,制亦奇古。”几是古人设于座侧,倦则倚凭之。文震亨说道,对于几的制作是天生的弯折盘曲、生态奇特、造型别致的树干,对于树干进行剖切制成。天生怪状,自然肌理,有一定的粗糙感,而此具供人依凭,使其宜人适用,做一定的加工方为理想之用物。⑤明式家具的制成需天然优质木材,经过打磨使自然美与人的匠心完美融合。
明式家具的造物设计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即对空灵美的追求。古代工匠喜欢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创造优质的家具,且每一件家具都能体现了空灵美的形式变化。这体现在明式家具线与线之间的穿插、错落、重叠,实体的线与线还会产生丰富变化的空间,空间与空间之间在不同的角度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家具在表现古朴与浑厚的同时,还追求线形构架之间留下的空白,以表达“含蓄”与“空灵”的心境。⑥老子借设计的造车、制陶、盖房来阐明有与无德自然规律价值:“三十幅为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其中“无”这一使用空间是通过“有”的物质空间产生的,物质空间是必备条件,使用空间将产生价值效应。⑦“有”给人带来功利是因为“无”在起作用,所以应把“有”当作“无”带来的利益,把“无”当作带来种种利益的功能。从永恒的自然法则――“无”中,可以洞察万物造化的无限奥秘和玄机;从长存的自然基本物质――“有”中,可洞见宇宙万物的奥秘。⑧老子的这段话论述了空间的实体与空虚、存在与使用的辩证而又统一关系。设计者和工匠将虚实关系的线型精妙的运用到家具的每一个部件,将线型的语言和空间的变化融合在家具的整体中,达到了空灵美的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含蓄美、意境美,明式家具造物设计在造型与结构上完美体现。明式家具造型上呈现“外圆内方”的形式,这种儒家中庸思想和沉静内向的审美特征,散发出自然含蓄的意韵。明代文人注重对“雅”的倾向,“雅”是虚静的境界,具有含蓄、内敛的气质。“雅”,是指它风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⑨在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他对于设计情趣、雅俗的评判、品鉴,正体现出明代设计价值意识走向。明代士人“求雅”呈现实生活的、物质精神的转化,“雅”的取向根植于“对生活艺术化即精致生活、行为高雅的追求,是对政治焦虑和官场失意的回避和精神补偿”⑩。其明式家具的素雅、朴素、简洁,线条含蓄内敛,显示出特有的淡泊沉静。
三、工匠精神之体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工具生产到器皿再到家具的生产,物质与精神,实用与鉴赏,其间的融通与升华妙不可言,这些制作来自工匠追求完美的产物。何为“工匠”,探究“工匠”原义,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匠”,木工也,“工”,巧饰也。《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手工业规范和工艺的重要文献,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工艺美术方面的精进理念,它对“工”的见解非常精辟:“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聪明、有智慧的人创物,巧者述之守之,这叫做“工”。这是古代对于技术的观点,也是对追求效能、讲究工艺、坚持创新的讴歌。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在社会生活中被认知的地位增强,《考工记》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对于百工要求发现并慎选材料,运用各种造物之料来制作物件,通过对材料理性的认识,对加工的方法、技术、设计造作的法则理解,目的是造出各种各样的器具为民用。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精益求精、专注坚持、注重细节、认真严谨、孜孜不倦、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品质要求。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做出的物品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物品要做到“巧”“饰”,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具备鉴赏品性,这要求工匠用心、用脑、用情,在工作质量和专业要求上有规矩,有法度。古代木匠不是仅仅从功能上来考虑设计家具,而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一定会拥有文化和艺术上的考量。美是一种价值,是通过产品形式创造取得的。这种价值体验又受到民族性、地域性的限制,受到华夏民族共同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制约,体现出来就是“道”,这就是中国造物中非常重要的“以器载道”思想的来源。明式家具造物的工艺艺术含量随物产之增日渐变化,诚如文震亨所云“专事绚丽”者。所谓绚丽,指造物工艺精巧,装饰繁华,雕琢有加,色彩斑斓明丽等,恰与淡雅、古拙、简朴、便适的物态相对。所谓“百工”是为生存而求精,所谓“精神”,即为质量而执着。中国艺术繁荣之路需要涌现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
结语
明式家具造物设计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时代的象征,它体现了贵族化的消费、文人化的审美、市民化的实用、民间匠人的技艺,这四者的结合,构成了明式家具选材优良、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高雅、工艺精细、实用性强的设计风格。这些风格的创立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工匠精神,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精于技专于道,才会养就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
注释:
①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7.
②高丰.中国设计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226.
③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80.
④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222.
⑤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322.
⑥刘燕妮.试论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延续[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9:(06).
⑦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9.
⑧马桂新.老子自然价值观的后现代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