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骨质疏松的表现范例(3篇)
更年期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是在1885年被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的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疹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高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高平均缩短3-6cm。
(3)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在临床上主要发生在富含松质骨的区域,主要在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其中尤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由于骨折后必须要卧床,故容易发生肺炎、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及心脑血管异常。据国外报道有10-20%的病人在发病第一年内死亡,一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什么是骨骼?
我们的骨骼除可以为肌肉提供支撑外,还可以保护重要器官免受伤害,同时骨骼是储存钙的场所。这些钙是维持人体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因此,一个健康的骨骼为生命健康提供了保证。
人们也许会认为骨骼是坚硬的、无生命的。但实际上骨骼是有生命的、复杂的组织器官。在人的一生中,老的骨组织不停地被清除,新的骨组织不停地建成并替代被清除的老的骨组织。
35岁之前,骨生成大于骨吸收,骨骼不断地增大、增厚、延长。因此30-35岁之间,骨量大到一生中最高峰。35岁之后,骨的吸收逐渐占上峰,骨量不断减少,吸收大于形成。正是这一点,骨量开始慢慢地下降,妇女在更年期时,骨量开始加速下降,其丢失量远远大于男性。到70岁之后,男性与女性的骨量丢失量又趋于一致。
骨质疏松病因
引起中老年人骨质丢失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近年来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认的事实。
(2)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
(3)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纳差,进食少,多有营养缺乏,致使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4)随着年龄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5)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是全身骨骼成分减少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骨组织内单位体积中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等比例的减少,骨组织的显微结构发生改变而致其骨组织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骨质疏松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背疼、病理性骨折。椎体变形、体态变形致“龟背”出现,伴有周身骨骼的疼痛等症状,称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有时也简称为骨质疏松)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等。
(3)原因不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范围又可分为以下两类:
(1)全身性骨质疏松症:如老年性骨质松症、甲亢性骨质疏松症等。
(2)局限性骨质疏松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性骨质疏松症、肢体石膏固定后引起的局部骨质疏松症等。
晒太阳能防治骨质疏松症
更年期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择85例年龄大于60岁在我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做为被调查对象,其中女性36例,男性59例,平均年龄71±8岁,排除有认知功能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除被调查者外,另选部分住院患者作为健康教育的对象。
1.2方法
1.2.1对被调查者首先发放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调查表,请患者自行完成或协助其完成调查问卷。
1.2.2待完成问卷后,向被调查者发放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宣讲单,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宣讲,并对其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1.2.3进行宣讲后,请被调查者完成第二次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调查表。
1.2.4请专家进行骨质疏松专题讲座。
1.2.5对未入选的部分住院患者直接发放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宣讲单近200份。
1.3统计学方法
1.3.1对先后两次问卷调查的总体正确率进行统计计算,用百分比表示。
1.3.2对先后两次问卷调查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正确率进行统计计算,用百分比表示。
1.3.3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后,受调查者知识问卷分数提高,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1)。
3.讨论
更年期骨质疏松的表现范文篇3
记者:您从排球女将“铁榔头”到教练岗位,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您身上有一种令人惊叹的拼劲,请问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支持着你?
郎平: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都有这种敢打敢拼、不放弃的劲头,也就是你们说的“铁榔头”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运动员骨子里特有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些年仅有精神力量是不行的,还是得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继续拼下去。
记者:最近获悉您担任了钙尔奇“骨质疏松关爱大使”,是怎样一个契机,使您接受这样的邀请?
郎平:像我们这样运动员出身的人,比一般人更清楚骨骼健康的重要性。随着年龄增长,我这几年更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对于女性来说,不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骨骼健康就需要开始维护了。在国外,这是非常普及的健康观念,且大家都有科学补钙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常识。可现在国内普及度还不够,很多人对于骨质疏松缺乏了解。这次,钙尔奇品牌邀请我担任“骨质疏松关爱大使”,向大家宣传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性,我觉得很有意义。
记者:您在同龄人当中,身姿是挺拔的,相信平时在保持骨骼健康方面经验丰富,有什么特别的心得可以分享一下吗?
郎平:作为一名退役的排球运动员,身体的伤痛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更关心骨骼健康。虽然当年大家叫我“铁榔头”,但女人到了中年以后,骨质的流失加速,所以营养师会建议我在饮食之外补充一些钙,以维持骨骼强健。我的秘诀就是:每天保证摄入足量的钙。成年人每日所需的钙大概在800~1000毫克,而中国人的一日三餐往往达不到这个需求量,所以,我会再补充专业钙制剂产品,确保每日身体的钙质所需。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任教,这个习惯我是一直保持的。每次体检,医生都幽默地夸我骨骼强健度不错,还能配得上“铁榔头”的称号(笑)。
记者:您以“骨质疏松关爱大使”的身份,有什么话想对我们的读者说吗?
郎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它总是悄悄地发生,因此得名“隐形杀手”。由于初期没有明显的表现,大家往往会忽视对于这个疾病的预防,但随着骨量流失的加剧,就会感觉腰酸背痛,甚至人变“矮”了,一些人最终往往容易发生骨折,将会对生活和健康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危害。我希望在“骨质疏松日”,能带头做一些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宣传,让大家进一步了解骨质疏松,开始重视自己的骨骼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摄入足量的钙,坚持科学锻炼,以长期的好习惯来维护骨骼健康。
记者:我们不少读者反应,虽然意识到自己缺钙,也有补钙的意识,但却不知道如何选择补钙产品,您有什么见解?
郎平:很多人开始补钙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补钙是长期的行为,选择值得信赖的品牌是关键,最好是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专业品牌。另外,长期服用也需要选高性价比的产品,当然好产品未必是贵的。看清产品配方,认准品牌是关键。充足的钙质,还添加维生素D,能有效帮助防治骨质疏松症。
记者:谢谢您!百忙之中分享了这么多有用的心得!
郎平:不客气,我也希望能通过“骨质疏松日”的宣传,让更多人拥有强健的骨骼,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国际骨质疏松日”简介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骨质疏松日”。这一全球性骨骼健康日由英国国家骨质疏松学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其宗旨是为那些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缺乏足够重视的政府和大众普及教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帮助大众正视及正确对抗骨质疏松。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参与并作为联合主办人,并将“世界骨质疏松日’,改名“国际骨质疏松日”(InternationalOsteoporosisDay),定为每年10月20日。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会员国家及组织开展了这一活动,使国际骨质疏松日这一天的活动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全球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