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08-23 手机浏览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必须对农业发展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随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对于推动我国整体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实际上农业经济管理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与我国农村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紧密相关,因此要想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做好将会困难重重。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尽快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推动农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的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政府出台了很多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够,因此不能积极配合政府提出的政策与方针,这种情况下很多政策都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上地方政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停留在家庭式作坊的层面上,不能实现共同发展进步,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未建立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但是始终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因此农业发展远远比不上工业发展,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不能与农业整体社会结构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这对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极为不利。3.农业经济管理中管理队伍不专业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然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根本不具备该条件,所以要想更好的展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解决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缺失的问题。我国农村不管是从经济条件、地理条件还是从管理水平上来看,都不能和城市相提并论,所以对经济管理方面人才极度缺乏,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硬伤。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展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通过上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上问题很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样才能使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积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经济也在逐步转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已经与新农村建设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上。所以,农业经济发展不能再继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商家们良心的一种体现。从整体上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

2.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

要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做好,首先需要在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优化,顺应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经济变化要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思想的转变也非常重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及时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成新型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试的转变。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3.重视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管理人员应充分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明确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管理职责与任务,并利用规范的方式管理各项工作。现阶段国家正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这种情况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定期举办农业管理培训及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培训合格才能正式上岗,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教育使管理人员清楚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了解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并积极从外地引进现代化设备,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对原料的生产与深加工,切实将原料加工基地规划工作与特色产业园建设工作做好,进而满足当前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需求。农业龙头产业要重点扶持,加强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化,利用政策指引促进其发展,将专业化合作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终不断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广大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也未得到建立,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不高,这种情况下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广大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总之,经济管理必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最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作者:袁三军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滨.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7,05:23-28.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

【论文摘要】面对快速城镇化,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机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外,还应具有生态环境优化能力、社会和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战略产业选择方法应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区位、现有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少,城市化有着强大的内在压力并影响到产业发展。如何承接数量巨大的劳动力转移、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种种压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略制定应未雨绸缪,区域内各行业的发展也要符合区域总体的战略。

现代产业经济理论认为,战略产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领航产业,是在规模经济发展的基本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促进、导向作用,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并能带动和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关于战略产业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对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盛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至今日,相关理论研究一方面丰富着战略产业理论与实践,但现有文献似乎仍仅限于对战略产业的概念界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战略产业幼稚阶段保护等问题的研究,而忽略了既有理论的应用条件及其普适性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环境资源的挑战,城镇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来自社会的挑战,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等社会矛盾引发城市安全隐患。三是来自全球化的挑战:全球产业大转移使我国能源和生态危机发生的临界点提前到来,传统的单一资源型城市将被边缘化而失去发展动力。在二十一世纪,正确选择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能适应区域发展方向的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区域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战略产业培育与选择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与产业发展是在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进程中展开的。在市场经济下,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发展依靠政府投资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步向依靠社会投资为主、政府和外资投资为辅的多元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机遇增多。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高投资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引发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由此形成的城市建设投资量是巨大的。城市扩张形成了对水资源供应、跨区域交通、环境保护、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对钢铁、建材、设备、车辆、机械等产品旺盛的需求,从而引发工业部门的投资扩大,产品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资本需求。快速城市化是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等级的时期,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以住宅、汽车等为代表的家庭消费和以机器设备、运输车船为代表的企业消费引导产业的投资方向。这些产品基本上是由能源、原材料消耗大的重工业提供的,这也带来对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

由此,笔者认为快速城市化所形成的需求导向和产业结构升级导向将为战略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政府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产业环境、间接干预、诱导性、产业组织等产业政策)为整个市场运作创造一个高效、公平和稳定的宏观环境,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图1)。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选择的特点。

1·战略产业培育的主要时期是产业成长的萌芽期和扩张期。从产业经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成长要经历萌芽期和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萌芽期是指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处于萌芽期的产业具有产品单一、销路不广、成本高、收益少、产量小、知名度低等特点。产业扩张期是指产业形成之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扩大自身的过程,产业扩张既包括产业在量上的扩张,也指产业在内涵方面有质的改变。产业扩张阶段是产业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产业能否扩张意味着幼小产业是否被扼杀或夭折,还意味着产业能否进入成熟阶段,这关系到产业的成长,也对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扩张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首先,政府的产业转变战略客观上为新的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其次,政府的保护幼小产业政策直接对产业形成发生作用;最后,政府的技术政策以及对创新活动和技术应用活动提供的支持机制,间接或直接地对产业形成与扩张产生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略时,正确的选择和培育战略产业是前提。

2·地区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应符合

3·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地方战略产业所能产生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地方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还应拥有新的功能。一是应具有生态环境优化能力。战略产业的发展应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地区综合环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注重整体效益的清洁生产型的生产体系。二是社会和谐能力,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战略产业要能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综合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的研究,改革技术创新政策模式,着力构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

三、实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选择的基础分析。

综合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湖南的现实发展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成为湖南战略产业的产业可分为以下几类:(1)现在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但当前还不成熟、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如果采取适当的培育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将来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文化产业。(2)目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太大,经济效果不显著,但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造方向的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如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现代物流业。(3)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的产业,如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快速城市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新型工业化过程,因此战略产业的选择范围侧重于工业部门内部。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工业部门的战略产业应首先是能引导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结合湖南的工业基础和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初步选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和塑料制品业等共14个行业作为优势工业选择的基础。通过建立湖南优势工业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确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的优势工业(图2)。

为使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战略产业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湖南战略产业优化的层次结构(图3)包括三层:a层是目标层;b层是准则层,即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产业关联度原则和增长后劲原则;c层是指标层,包括湖南的9大产业部门: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由表4可知,湖南战略产业部门按权重的总排序为:特色农业>旅游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

从战略产业的数量看,一方面,战略产业并不是特指某一单独的产业部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加深,任何单个产业都无法独自承担起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必须依靠一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湖南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时序性的复杂构造,也要求区域战略产业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战略产业的个数也不能较多,否则,战略产业的选择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保证将有限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到有发展前途、效益好的产业中去,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们考虑将湖南战略产业的个数限定在4至5个的范围内为宜。综合考虑湖南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战略产业选择的原则,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地优化,湖南应该选择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战略产业。

四、结语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外,还应具有生态环境优化能力、社会和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在地区战略产业选择时,应考虑特定历史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需要,确定战略产业选择的方法与途径。快速城镇化的特殊环境要求地方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还要突出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信息化,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地区没有必要建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当务之急是尽快走出去,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在全方位开放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在wto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市场,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区位、现有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地方的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2:145~152

2.赵波.新型工业化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朱翔,彭鹏.湖南省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1998,4:62~65

4.罗文.湖南工业结构及其工业化水平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77~181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范文篇3

>>“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民办中学发展的矛盾、困境与路径选择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经济转型探析基于精准扶贫背景的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策略研究精准扶贫的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分析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困境研究农村精准扶贫的调查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云端”下的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文化扶贫路径分析精准扶贫的困境及对策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探索精准精准扶贫背景下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策略金融精准扶贫的云南实践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创新大数据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洪天云.国务院扶贫办:2022年农村全脱贫每月减贫100万[EB/OL].[20151210].人民网.

[3]王春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开发扶贫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513.

[4]赵小兰.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广西富川县、贵州威宁县产业扶贫调查与思考[EB/OL].[20151215].人民网.

[5]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J].河北学刊,2015(4):158162.

[6]韩斌.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模式总结和反思[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119122.

[7]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以贵州为案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1421.

[8]马良灿.农村产业化扶贫项目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4.

[9]肖唐镖,石海燕.农村经济增长政策的扶贫效应分析[J].新视野,2009(2):2629.

[10]GoboG.Sampling,RepresentativenessandGeneralizability[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2004:452.

[1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

[12]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13]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32143.

[14]狄金华.政策性负担、信息督查与逆向软预算约束――对项目运作中地方政府组织行为的一个解释[J].社会学研究,2015(6):4970.

[15]范德普勒格.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M].潘璐,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

[16]周飞舟.从汲取型到“悬浮型”政权――水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7.

[17]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12):510.

[18]梁晨.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机制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4.

[19]叶敏,李宽.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2):1421.

[20]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

[21]史普原.“科层为体、项目为用”:一个中央项目运作的组织探讨[J].社会,2015(5):2559.

[22]王德福,桂华.大规模农地流转的经济与社会后果分析――基于皖南林村的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