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例(3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历来都是高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教学工作。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又产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全体物理老师,都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尽快的适应高中物理学习。
二、做好高中新旧课表物理教学模式的措施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例如,在第一章力的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教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在初中也学过;力矩的概念也可以在初中讲的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出来。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对新知识,如物体受力分析,应先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力认识的基础上,对简单的受力情况做定量分析,对分析力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有所体会。又例如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不理解导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定量表达式的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应先从初中已有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出发,定性地讲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功和能的转化关系,讲清楚为什么用外力使静止物体加速过程中做的功来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用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起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避免人为的“走弯路”,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2.改进课堂教学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3.加强直观教学(1)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图形分析,用实际问题和小实验演示有趣味的习题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方法,加强形象思维的效果,并注意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尽量做到抽象思维形象比。但应指出,加强形象思维的目的是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形象思维表象上,应让学生借助形象思维来进行抽象思维,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过渡。(2)化整为零,消化知识板块。具体办法是编制小型的基础训练题,这些训练题概念性强,不需要计算,又针对学生思维上的弱点,把抽象思维具体化,把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分割成数个简单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4.加强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研究性实验教学。教材上有一些实验是用来验证所学内容,实践证明,有些验证性实验是有缺点的,如学生常常擅自修改实验数据使之符合实验结论的现象。这就完全违背了实验宗旨,养成不尊重事实的习惯。我觉得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研究性实验,有利于克服上述弊病。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不要只讲“应该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将教师原始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去评价,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
三、做好高中新旧课表物理教学模式的意义
1、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篇2
关键词:兴趣;结合点;语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隐晦难懂的理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很吃力。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就多年的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知识的结合点
知识的结合点是不同知识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客观地反映世界万物之间相互的联系,相互的转化。据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各种事实现象的结合点很是感兴趣,能够紧紧抓住知识的结合点。只有老师在课前认真地准备材料,认真地备课,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仔细考虑并充分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抓住了知识的结合点,也就能启发学生的兴致,这样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高。
二、利用比喻形象地讲解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隐晦难懂的理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很吃力。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讲究教学手段,把理论填鸭子般讲给学生,也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最后也不能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乏味的转化为有趣的,把枯燥的转化为轻松的,这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致。用一些形象的手法使理论知识生灵活现,能够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教材,才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如果能在讲课的时候运用一些恰当的比喻修辞,可以让学生感到如醍醐灌顶般顿悟,这样的形象的比喻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巩固知识点。在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时候,可以使用“量体裁衣”这个比喻来讲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比喻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解释给学生,身体和衣服的关系。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增高,体重也会慢慢地增加,这使以前的衣服会不合身,所以,衣服要随着身体的变化来更换,身高长高了,衣服尺寸会变得大,体重变胖了,衣服尺寸也会变化,这样穿在身上才会好看漂亮,这个简单的道理也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辩证关系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上课使用优美的语言
优美动听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用优美的语言能打动人心,更能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课要能够讲得有感召力和说服力,需要教师注意语言的力度和使用语言的技巧。这样就要求教师要言简意赅、精确和精练,还要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才能长久地打动学生,促进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课。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大众科技,2010(07).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范文
想象力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所谓“想象”,即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实想象和联想也正是作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一、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进行想象性作文实质上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的过程。它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因此,想象性作文必须为儿童去开拓思想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只有思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儿童才能将记忆中的表象奇特地加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形式,促使儿童运用文字把自己幻想中的画面、色彩、情感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儿童怀着美好的意愿向往未来。在这样的天地里,儿童简直到达了忘我的、奇妙的世界里,儿童的潜在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关键。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让学生的心中长满“想象树”,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捏泥碗》时,在学生做好一只“泥碗”时教师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想象,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想象,去试试做做,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然后再从碗内外的花纹装饰进行斟酌。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求,获得新创举。这样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自然有话可说。
二、引起儿童创造的欲望
由于想象是一种积极运用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最终要产生出新的形象。儿童的想象在热烈的情绪的支配下,带有一定的感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象性作文的题材要能引起儿童的创作欲望。
有了素材,还要组织加工,学生的逻辑思维较为稚弱,形象思维却异常活跃,所以加工素材应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放飞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写好文章,更需要借助想象力,它就像飞鸟需要翅膀一样。我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把眼前的实景、实物或实感,跟想象的内容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从相似的事物中谋求联结与拓展,使想象的两翼张开,打开学生的思路。看到蜻蜓飞翔便想到飞机,再联想到飞行员;听到鸟叫便联想到唱歌,再联想到歌唱家。以此为模式的想象自然、生动,可以启发学生由此及彼整体观察素材,将想象的锋芒辐射出去。这样反复训练,通过联想,使学生的认识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学生就会感到自己于一座写作素材的宝山之中。生活是那样丰富、美好、有意义,写起文章来更加文思奔涌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
1、睹物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除此,还可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同学们对薄公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可让学生以《飞呀,飞呀》《我的旅行》《我是一棵蒲公英》等为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长大准备飞到哪里去,想干什么,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浓厚的写作情趣。
2、听录音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
3、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有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课文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月光曲》一文结尾写道:“贝多芬直奔回客店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记录过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动作。
4、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学生在这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前景。《我翱翔在宇宙》也是一个假设想象训练题。宇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令人神往的地方。学生最富有幻想,先给他们找几本介绍宇宙航天知识的书刊,再讲几个科学幻想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利用一个晚上站在阳台或空旷地,抬头远望苍穹,展开想象,最后要求学生无拘无束地统说故事写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