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例(3篇)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类风湿关节炎;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25-0107-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50
类风湿关节炎一般表现为肌肉疼痛、酸楚,间歇性发作,且极易复发,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炎症,通常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情况。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具有低热、易疲乏、体重骤降等临床症状。其病症体征主要分为关节受累表现和关节外表现。其中关节外表现包括发热、类风湿血管炎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受累表现包括关节畸形、颈椎疼痛、颈部无力、手足腕关节受累等[1-3]。本研究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西医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缓解其焦虑情绪,改善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取得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7岁,平均(53.31±4.74)岁。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26岁,平均(52.12±3.87)岁。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如疾病知识普及、锻炼关节功能、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对观察组采用西医结合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中西医结合关节护理关节疼痛是困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根源,为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可采用中医疗法减轻患者由于关节疼痛带来的痛楚。主要包括针灸疗法、关节按摩、刺激穴位、中药熏疗法以及中药外敷疗法等。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首先,可根据西医理论,使患者在相应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关节牵拉、伸展等动作的练习,也可借助拐杖或矫形器进行关节的矫正。在关节基础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以后,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进行中医方面的康复锻炼,包括打太极、练习气功、静心散步等。所有关节恢复锻炼必须循序渐进,要严格控制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避免对患者关节造成进一步损害。
1.2.2中西医结合心理护理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程通常较长,治疗过程复杂,并且病情反复,长期容易导致患者抑郁、焦虑、烦躁、对生活失去希望等不良情绪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可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采用西医心理学方面的方法缓解患者情绪。其中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心理疗法、操作行为疗法、音乐疗法以及催眠疗法等。通过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助护理,分散患者对疼痛的关注度,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并使用准确、生动、灵活、亲切且合理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该疾病产生的原理、本质以及特点,并向其介绍治疗方法、康复疗程等。使患者能在乐于接受的基础上理性看待疾病,并提高其对有关类风湿关节炎病症的认识。另外,根据中医辨证情志护理原理,给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患者授以战胜心理障碍的方法,帮助其完成自我认识、自我领悟,从而对自己的态度、情绪进行理性调整,以更好地配合治疗[4]。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使用两个观察指标,包括焦虑水平和关节症状体征指标。其中焦虑水平参照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判定,焦虑自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关节晨僵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一种长期慢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产生免疫障碍,导致关节受免疫系统的攻击。该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包括关节变形、关节痛楚、关节磨损、失去部分活动能力甚至残废等[5]。除此之外,类风湿关节炎将逐步对皮肤、心脏、血管、肌肉以及肺部等造成影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使用控制类风湿药物,该药物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有效阻止关节内免疫细胞扩散从而导致慢性发炎。若关节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可使用消炎药和镇痛药,缓解患者由于关节发炎带来的痛楚[6-8]。除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外,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同样不可忽略。本研究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西医结合中医进行护理干预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关节疼痛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丽琼,谢祖艺,陈丽,等.改良温和悬灸疗法在类风湿关节炎痹症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22-24.
[2]谢双,陈莲花,况凤琴.骨痹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4,12(6):50-51.
[3]宋彦.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1):132-134.
[4]赵秀兰,杨辉.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疼痛护理结局量表条目池的初步筛选[J].护理研究,2014,28(4):1531-1532.
[5]陈思.LEEP刀联合干扰素栓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9):2118-2119.
[6]黄静,王桂林.类风湿关节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37-238.
[7]王秀静.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外敷治疗的效果及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661-2662.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寒立消贴敷剂;风寒湿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1-0017-02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他器官或组织,如肺、心、神经系统等亦可受累[1]。以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寒立消贴敷剂是本科应用多年的外包散剂处方基础上改良的新剂型,具有祛风通络、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效,笔者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在临床上运用寒立消贴敷剂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入选的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为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医辨证属风寒湿痹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0例,男31例,女69例;年龄18~65岁,平均(4058±1089)岁;病程1~15a,平均(632±354)a;对照组100例,男28例,女72例;年龄18~64岁,平均(3938±1116)岁;病程1~17a,平均(664±379)a。治疗前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风寒湿痹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基础用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但排除应用激素)加寒立消贴敷剂(生川乌、生草乌、桂枝、赤芍、桃仁、红花、透骨草、乳香、没药、海桐皮、海风藤、枯矾)外贴肿痛关节,每日1次,15d为1个疗程。
22对照组采用基础用药(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但排除应用激素),15d为1个疗程。2组治疗观察期间不使用其他可能对其疗效有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方法。
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中的有关内容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75%,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或明显改善或接近正常;进步: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50%,血沉、C反应蛋白有改善;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30%,血沉、C反应蛋白有改善或无改善;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整体改善率
42治疗结果
5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滑膜反复炎症,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我国的患病率为036%左右[2],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类风湿关节炎以关节肿痛、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对本病的系统认识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3]。“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说明风寒湿三气是致痹的外因。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强调了营卫气虚,运行不畅,以虚立论,指出痹证多因“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景岳全书》云:“盖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许多治疗风湿病的大法,诸如散风除湿、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扶阳补土、祛风胜湿等。
寒立消贴敷剂由生川乌、生草乌、桂枝、赤芍、桃仁、红花、透骨草、乳香、没药、海桐皮、海风藤、枯矾组成,为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应用多年的外包散剂处方。经临床验证表明,寒立消贴敷剂在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属风寒湿痹者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尤其是针对患者关节冷痛、关节肿胀,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是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8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篇3
【摘要】中医、西医治疗痛风方法有很多种,在效果上也很显著。本文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方法角度进行探析,从中西医结合角度上扬长避短,减少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8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04-0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病逐渐增多。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具体说与人体中尿酸代谢失衡有很大的关系,大部分食物中含有嘌呤,而嘌呤又能分解合成为尿酸,人食用含嘌呤的食物过多就会使人体产生过量的尿酸无法排泄,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还能引起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并发症。1.中医治疗痛风
从中医的角度看,痛风发病的原因可分为外因、诱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是受内寒湿热之邪。诱因主要是正虚邪侵或邪滞经脉之时复加过度劳累,七情致伤,内耗正气,或饮食不节,酗酒、厚味,损伤脾胃,内生痰浊愈甚或复感外伤均可加重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诱发本病。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和正气亏虚。禀赋不足阴阳失衡则累及其他脏腑。正气不足致身体虚弱,以上内因再加外因和诱因相加则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明代张景岳认为“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杂病广要·历节》中有“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及自虎飞尸之类是也”和“痛风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为新受之邪,宜五积散”的引述。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并认为痰、湿、瘀为痛风之标,脾肾亏虚为痛风之本。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现代中医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3个病期和13种类型治疗,分别为:.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痰(湿)阻血瘀型、血热毒侵型、肝郁乘脾型、脾虚湿阻型、肝肾亏虚型、湿痹稽留型、脾胃虚弱型、瘀血型、脾虚湿滞型、正虚邪恋型、脾肾不足型。本病在急性发作期,病人发热、头痛、关节明显红肿、胀痛,证属风湿热痹。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味汤。慢性期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灼热明显减轻,关节僵硬、畸形,活动受限。治宜调理气血,补益肝肾,酌加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疗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除了中药治疗本病,中医还常采用针灸疗法:主要分为体针疗法、耳针疗法以及穴位注射疗法等,其中体针疗法则需根据下焦湿热证,淤血阻络证,痰热挟风证,气血两虚证等辩证情况,实施相应的穴位和相应的疗程治疗。重庆同康骨科医院痛风攻关小组对该病进行研究分型,经辨证论治总结出以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穴位注射、饮食调整的五步平衡疗法。此疗法急性期清热除湿、通络止痛为主,慢性期祛风除湿、涤痰化瘀、调补肝肾、通络止痛,达到治愈的目的。该疗法为中医药治法,无毒副作用,无痛苦,病人易接受。大多服药治疗1周即见效,表现为症状减轻,疼痛缓解,血尿酸下降。2.西医治疗痛风
西医认为痛风是尿酸代谢异常,治疗大多缺乏病因治疗,无根治办法。
西医认为痛风是基于尿酸高,且在关节、软组织等部位沉积而引起组织的异物炎性反应。目前,西医的治疗一方面是西药治疗,一方面是手术治疗。药物主要有炎症干扰类的如秋水仙碱、非甾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还有降尿酸药物,包括尿酸促排药和抑制尿酸生成类以及双重药理作用类药物。对于摘除影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的痛风结节、处理伴有窦道的皮肤溃疡、除去巨大的尿酸盐沉积物以减轻肾脏负担、固定疼痛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切除无法挽救的坏死指趾或矫正畸形指趾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宜在血清尿酸正常后施行。
西医要求所有患者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发生,饮食方面要求患者进食低嘌呤饮食,避免进食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禁止饮酒,避免饱餐。另外注意多饮水,保持尿量。3.临床中西医结合的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在国内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结合了两种医学的长处,还减少复发率和不良反应。中医讲究辨证,西医讲究对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结合了病患的体质因素,便于对症施治,全面的消除痛风病发的根基;西医的对症快速则有效地降低病患的痛苦,并达到消炎的效果和目的。
辽宁阜新中医医院采用方法是在运用秋水仙碱的基础上,对照病患配以中医治疗。如对于火毒炽盛、胃阴不足的患者,采用四妙散加益胃汤加减治疗。也有医家用白虎桂枝汤、四妙丸合桃红饮配以西药消炎痛如秋水仙碱、碳酸氢钠片等。医者尹显华在痛风急性期用西药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芬必得、双氯酚酸钠等药减轻病人的疼痛,中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患者疼痛剧烈时,加葛根、山慈菇,大黄、元胡、黄柏、血通等。而在非发作期,也就是中医讲的血瘀型、肾脾两虚血瘀型。西药治疗主要用降尿酸药,抑制尿酸合成药如别嘌呤主要用于血尿酸高,肾脏排尿酸多的痛风病人,促进尿酸排泄药如苯溴马隆、磺吡酮等主要用于血尿酸高肾脏排尿酸障碍、痛风结节较多、尿酸池明显增大者以及对别嘌呤有不良反应者。中药用身痛逐瘀汤或大活洛丸,湿邪重者加滑石、猪苓、泽泻,若面色白、体质虚弱、脉搏细数、舌质淡用三痹汤或八珍汤气血双补、补肾健脾、若皮肤发凉、肤色苍白加制附子、桂枝,肾阳虚者加淫羊藿、肉桂。医家赵晓刚用白虎桂枝汤并渗湿利水加减,配合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对高粘血症的患者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张炳球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用西药别嘌呤醇、痛风利仙、或者用消炎痛配合重要涤痰逐瘀汤,如有大便密结者配合大黄,再予四苓化瘀汤。段化瑞等用痛风饮为基本方,关节热痛重加牡丹皮、忍冬藤、尿酸盐结石加半夏、夏枯草;舌苔黄腻加厚朴,配予秋水仙碱,布落芬等西药治疗。对于痛风性肾病,陆晨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药用济生肾气丸配合参苓白术散(由附子、桂枝、甘草、砂仁、车前子、党参、白术、怀山药、山茱萸等组成),西医用秋水仙碱。
综上述案例,这些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可以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切记要结合病患体质等方面的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记录,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减小病患痛苦,达到预期疗效。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