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基础范例(3篇)
声乐基础范文
声乐艺术之所以可能,还有赖于声乐思维的作用,歌唱实践并不是人的发声器官的无规律无节奏的机械运动,而是由演唱者的特定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心理参与其中。声乐艺术之所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不在于演唱者的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的异质性,而在于演唱主体在不同艺术环境中形成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心理的独特性。正是凭借特殊的声乐艺术素养塑造的歌唱技巧,才能将不同发声器官的运动协调为统一艺术演唱实践,即生理器官与艺术思维的对立统一导致了高雅、动听、美妙歌声的最终唱响。
其次,声乐艺术是情感与理智的对立统一。声乐艺术的成功既需要演唱主体的感性表现,从而向听众传递其丰富多彩而又变化莫测的内心情感,又需要演唱主体凭借理智自觉调控自己的情绪,从而使听众不仅能够觉知旋律的优美、唱词的动人,更能体会演唱者所要传达的人生启迪。如果过于沉溺于演唱情感的表达,会导致演唱主体因过分投入而陷入特定情绪中不能自拔,结果不仅不能合理的把握歌曲的音量、速度、音准,而且使得听众不能很好地体悟歌曲的内涵。[2]另外,在声乐艺术的学习与选择上,也不能单凭情感的喜好,而应结合理智进行决断。任何声乐艺术大师的成功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情感与理智的结合。
再次,声乐艺术中的美声唱法强调真声与假声的结合也表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的基础与入门,声乐艺术的演唱魅力在美声唱法的高音与低音、强音与弱音、真声与假声等的的有机融合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众多周知,真声演唱都有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在高声部分,全用真声会导致演唱主体过于费劲,全用假声则会导致歌声的单调乏味,缺少必要的艺术感染力。只有坚持真声与假声的有机统一,才是符合科学演唱原理的正确做法,惟其如此,才能造就甜美的音色、的音质与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同时还能呵护演唱者的发声器官。当然,要想熟练把握二者的平衡还需要演唱者的长时期的锻炼与磨合。
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当事物的量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突出的、显著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声乐艺术的学习集中的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规律。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做大量的前期积累,特别是乐曲的旋律、节奏与歌词,只有把这些都熟练地掌握于心,才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仍能够凭借着熟能生巧的惯性将歌曲演奏下去,而非中途断档影响全局。重要的是,只有在熟练掌握歌唱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声乐艺术技巧,才能在遇到不同风格的歌曲时能够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大量的基本功锻炼是提升声乐艺术水平的基础与前阶,只有坚持不懈的积累,才能实现声乐学习中的质变。
声乐基础范文篇2
一、考试对象
2019美术选修1班,2班,西藏班
二、考试内容或要求:(本学期所学的全部内容)
1.自选3首儿歌,考试现场临时指定一首。
2.以表演唱的形式,独唱幼儿歌曲。。
三、时间:2022-2022年第一学期
1、拟定第20周1月12日周二晚上
19:10-20:40美术选修2班
2、拟定第20周1月14日周四下午
16:10-17:40美术选修1班
3、拟定第20周1月14日周四上午
10:00-11:30
四、地点:拟定艺术楼206为考场,205为备考室。
五、评分标准:
A(90分以上):声音流畅,音准、节奏完整,演唱表现佳。
B(80分以上):声音流畅,音准、节奏完整,演唱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C(70分以上):声音不够流畅,音准、节奏较完整,演唱有稍许停顿。
D(60分以上):音准、节奏基本准确、表演唱不完整,演唱无音乐表现力。
F(60分以下):音准、节奏不准确,不能完整演唱作品。
声乐基础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师声乐教学质量中小学
一、高师声乐培养目标
声乐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声乐鉴赏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下降
自高校扩招以来,很多高校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因文化和专业要求相对较低,一些因文化成绩差又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学生选择报考音乐教育专业,往往是在考前突击学习音乐教育的相关专业,因此,给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小组课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不够突出和单一
在声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对一”的言传声教。这种教学模式,能让老师更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但这种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现状,于是,出现了“一对二、一对四、一对六”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解决扩招后师生比严重失衡的情况,节约教学成本,使得声乐教师教学量增大,分担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大大减少,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突出。另一方面,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范性”的要求,还有部分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重唱轻教”,其教学手段依然沿用“练声--唱歌”的单一模式,忽略了学生声乐鉴赏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高师声乐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弊端
(一)毕业生无法适应中小学基础声乐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很多进校的新生声乐演唱基础差,加上高师声乐教学虽在课程形式上做了调整,但其内容和框架基本不变。在很多学生未解决发声技巧,就开始盲目地追求高音和曲目难度,忽视了声乐的审美需求,而一些演唱基础差的学生没有信心张口演唱。另一方面,声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一味地追求演唱,导致一些演唱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学生追求舞台不追求讲台,更谈不上声乐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据笔者调查,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合唱和声乐特长生培养是音乐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但由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现状,导致即使演唱能力较好的毕业生面对这两项工作也无从适从,更何况是演唱能力差的学生。
(二)直接关系到未来的音乐教育状况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基础教育人才。因此,今天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音乐教育的成败。高师声乐教学是培养能唱会教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声乐演唱能力、声乐鉴赏能力和声乐教学能力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势必会影响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质量。
四、如何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向中小学输送更多的优秀基础音乐教育人才
(一)把住源头,注重生源质量
很多家长认为,音乐入门的门槛很低,觉得自己的孩子文化不好就选择音乐,突击几个月弹几首曲子,唱一首歌就参加艺术生的考试,但他们不知道学习音乐是要讲究天赋的。另一方面,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并非人人喜爱音乐,热衷音乐教育,更多的初衷是为了考上一个大学而已,因此,学习上也不够积极和勤奋。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高师声乐教学的提高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
(二)高师声乐教学要以培养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展开
高师声乐教师应立足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好地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1)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重视声乐的基础训练,拓宽声乐教学内容。
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声乐基础较差,却盲目地扩展音域,加大曲目难度,从而出现嘶吼,损坏嗓子的后果。我们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更多的是面临童声和变声期的孩子。因此,给这些学习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和重视基础训练,对他们今后培养中小学声乐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不仅要传承音乐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还肩负着培养中小学声乐人才的重任。因此为了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除进行声乐的基础训练外,还应学习声乐理论知识,如声乐发展史、声乐心理学声乐教学法、自弹自唱等,如此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会达到讲台如舞台,舞台变讲台的境界。
(2)技能和教学相结合,教学互换角色,突出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当前进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差,进校后,应当在一年级重视声乐基础训练,让学生有一定的声乐演唱基础和审美能力。另外,结合小组课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角色互换,给学生创造“教”的环境,为以后走上讲台打下基础。
(3)曲目选择应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增强其实用性。
高师的声乐教学的目的是能更好地为培养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师这一目标服务,除了在内容与形式上体现音乐教育的特点,还应了解中小学的教育特点和要求,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顺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就要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然而,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目前仍然沿用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和曲目选择,作品的难度和深度都不适应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在曲目的选择上,要结合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的特点加以调整,增加一些短小、生动活泼、流畅上口的中外民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力、鉴赏力。
(4)开展独唱、合唱等声乐艺术实践形式,给予学生实践的舞台。
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声乐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之一。然而,声乐艺术实践在许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鲜有上台演唱的机会,这就很难通过声乐艺术实践活动来检验和巩固所学声乐知识和技能。因此,注重发展学生的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独唱和合唱等艺术实践形式,为学生将来工作后组织和开展校内外音乐活动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能力。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既会唱又会教的合格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和就业目标,开展高师声乐教学,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为我国输送合格的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1】李平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8
【3】李汶姬高师声乐教学的弊端及其对策科技资讯。2013.10
【4】李德隆高师音乐教育学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