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06-27 手机浏览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39-02

党的十会议公报中提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行动指南和行动导向。中华民族名族精神是历史长期发展沉淀下来的精神内容,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认可和共同推崇。从本质上而言,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一致性,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形势的复杂多样、国际挑战的此起彼伏,我国就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培育新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扎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片土壤之中,是全国各族人民高度认同的行动指南,这种价值观就与我国的民族精神有着内在一致性,培养和发展民族精神就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1.1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公正、爱国、精神、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展现出了这种价值观的精神内容,可以看出,在国家层面中,首先就是爱国,爱国是最高要求,也是对各阶层、全体民众在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唯有爱国才可以开展其他工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爱国,民族精神的内容丰富,涵盖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社会认同等内容,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仍然是国家主义,国家是根本,没有国家也就没有民族立足的土壤与基地,这是中华民族在若干次冲突、战争与动荡中得出的认知,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内容就是爱国,这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

1.2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

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还是用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经济发展,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指导,也是落实十报告中制定的宏伟蓝图的行动指南;同样,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容,也是号召各族人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用各族人民勤劳的双手、用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来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重现崛起,再次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此,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

2当前民族精神受到的冲击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神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前进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尤其是全球化时代的带来,信息文化、网络文化、西方价值文化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冲击不断加剧,故此,民族精神就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一定的吸收、包纳和创新。

2.1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之中,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西方价值观、普世价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私有化、极端自由主义等文化内容和宣传口号,不断冲击着中国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文化内容在向外展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得增强针对西方价值观的抵御能力,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2.2网络文化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冲击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这种文化无孔不入、传播迅速,拥有大量的跟随者,而且网络文化诱导性极强,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之风,传播错误的文化内容,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导向。网络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引导得当的话,就可以对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播、塑造与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可以在社会传播正能量,给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网络文化中也蕴含着诱导、欺骗、炒作、虚假的内容,这就会给我国民族精神的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扩展,离不开网络途径,民族精神的塑造、培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关键是民族精神需要增强应对网络文化的抵御能力,利用网络文化倡导健康的精神内容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2.3价值信仰的缺失对民族精神的冲击

中华民族具有坚定的价值信仰,这是经历过无数的战乱、冲突、灾荒等事件的而形成坚定的思维理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已经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到我国境内,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民众出现了信仰缺失的状况,加之社会问题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出现情况、民生问题也不断出现,就有一些民众对传统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怀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出现给中华民族勤劳、节约、质朴的精神传统带来了冲击,这也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环节。

3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我国各族人民全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就应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培育民族精神,丰富民族精神的文化内容,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3.1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来培育民族精神

一定时期的民族精神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体系、思想意志、文化理念,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价值取向的标志,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2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来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是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引领历史前进方向,占领全球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吸引全人类的认同和向往。弘扬民族精神要体现开放包容的特质,处理好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的关系,既强调价值理念的特殊性与民族性,也注重价值理念的一般性与世界性,凝练出具有普遍感召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3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来培育民族精神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就具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熔铸的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

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除了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成果之外,还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培育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篇2

关键词:苏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目标的提出,高度凝练概括未来国家、当今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当下社会处于高速转型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遭遇多元文化和利益漩涡的冲击,大学生因为社会阅历尚浅等因素极易受到诱惑而使价值观跑偏。而赣州作为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精神特质。2011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将苏区精神融入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教育效果,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还可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高度耦合。

书记曾经指出苏区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与苏区精神中的“求真务实”“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等高度契合,苏区精神的核心和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以马克思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领悟精髓。

2.苏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元素。

苏区精神是当地人们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1]至今“苏区干部好作风”,“严惩贪官谢步”等都深入人心,从一定程度上讲,苏区精神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为过,苏区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探索出“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贴近实际”的教育方法。

3.苏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一致。

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苏区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年代,其精神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等对于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现实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我们坚持走“一条路”,坚持举“一面旗”,坚持圆“一个梦”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二、苏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加强理论建设,将苏区精神融入进大学思政课。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培育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建设才能使大学思政课发挥出更大作用,培育出具有正确“三观”的大学生。加强理论建设,将“苏区精神”这本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融入进大学思政课,纳入教学体系,使之成为教材中固定的精华内容,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等等,不仅能提高大学思政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能体现大学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苏区精神要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大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在人们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导向。例如建立校园红色文化基地(苏区精神图书室、史学档案馆等),通过校园广播站、文化长廊宣传报道苏区精神,开展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开辟“实践课堂”,使之常态化,形成“崇德尚学”的良好氛围等等。

3.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为大学生全方位提供正确价值观向。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核心作用,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学习渠道的广泛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让苏区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为大学生提供正确价值观导向。

4.构建高校红色网络环境,为大学生夯实“三观”根基增强实效性。

利用好互联网,建设积极宣传红色文化的网站(红土魂――江西英烈网,苏区革命先烈网,兴国将军人物网等),多渠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通过学生中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建立网页和公众号,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引入效果反馈调节机制,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者通过各种信息反馈,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2]对下次运用苏区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调控或再决策,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将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苏区精神能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道德教化的塑造功能,让其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1).

[2]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大学,2013.

作者简介:

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价值影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梦。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体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房广顺,张宏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上半年刊),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