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例(3篇)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1临床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1.1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医疗设备的全程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影像工程科等为主。通过4年专业学习,学生对于医疗仪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侧重于理论的应用,能够对仪器进行基本的保养、维护和一般性维修;对于仪器的医学应用比较了解,在医生和仪器提供者之间起桥梁作用,承担部分仪器的高效使用、改造等任务。同时也可以成为医学仪器生产厂家的运行、维护、安装、研发等专业技术人才。
1.2专业课程以原理为基础,兼顾应用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5],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以下几大类:医学仪器与图像处理类,包括电路、数字图像处理、传感器等;微机原理以及应用类,包括单片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医学信息系统等;医学基础类,包括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医学传感器等。教学以“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6]。授课以原理为基础,不要求复杂的公式推导,但是要有定性的概念,例如超声探头高频低频的应用差别。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无需纠结于某个特定型号的设备并研究其具体功能,应概括性介绍医学设备的应用。开设理论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与医院合作,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学习,请相关业务人员介绍医疗仪器和系统的软件以及硬件设备,及其实际运行情况,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1.3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加强学生医疗风险意识在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表1为制造商对某设备风险的可能性评估。表格左列为危险的可能性分类,首行为危险的严重性分类,阴影区是可用性测试工程师优先考虑的内容。风险分为R1、R2、R3、R4、R5、R6等6个等级。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仍可能存在,因此医疗工程人员需要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在教学中,引入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医疗环境下多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医疗设备的使用风险,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临床医学工程在医院工作“有用武之地”。
1.4以研带教,直观认识医疗风险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兼顾研究和应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医疗风险的认识程度。例如,我们对RFID标签在高磁场下应用的安全性进行测评[7-8],通过实验发现,13.56M无源RFID标签作为患者标识,在1.5T磁场下持续使用对自身安全正确使用没有影响,但是其可能影响核磁成像的信号及噪声水平,形成伪影,见图1。由此可见,通过简单的研究发现临床环境中风险因素随时可能被引入。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临床医学工程专业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择业意向。
2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篇2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开设一系列医学专业[1]。广西中医药大学于2001年成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设有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技术、护理、护理(口腔护理方向)、口腔医学、中医骨伤、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1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美容保健人才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为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为更好地满足21世纪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基础医学概论是这些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教材由刘黎青主编,分为上、中、下三篇,涵盖了正常人体形态学、正常人体机能学、人体疾病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课程。由于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高职大一学生,部分学生为缺乏生物学教育背景的文科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所以面对知识涵盖广、术语比较多、内容繁杂、综合性强的基础医学概论,学生常常会出现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2]。笔者在从事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2年时间里,发现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如果融入一些医学科普性内容的话,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甚至学以致用。因此笔者在此将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成效总结如下。
1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医药院校担任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对高职大一学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结合课本,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解清楚,学生大体上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但学生一般兴致不高,觉得这些医学知识偏向于理论,无法有效和实践联系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常识性的知识,能够极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好地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结合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笔者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内容。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细胞与组织时,其中涉及到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以往都是单独进行讲解,小分子通过跨膜进行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大分子通过膜泡进行运输,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别介绍各种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比较抽象。那么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根据学生专业,如果是药学或中药学专业,会进一步介绍很多药物必需进入细胞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通过与药物跨膜运输联系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具体形象一些。而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又会抛出一个科普性的问题,如何煎药?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因为这个和实际生活以及他们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兴趣很高。然后笔者再联系物质跨膜运输讲解为什么要这样煎药:大多数中药都取材于动植物,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有机物一般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外面有一层细胞膜,当用冷水煎药或先冷水适当浸泡药材时,这些有用的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的空隙进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会受热立即变性凝固,堵塞细胞膜空隙,使细胞内的有效成分无法进行跨膜运输,从而无法有效发挥药物性能[3]。然后笔者还会进一步展开,具体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服用储存的基本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再如,在讲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谢时,一般介绍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尿酸,并详细讲解其具体的代谢途径,当代谢异常时,会导致血中尿酸含量过高,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软骨组织,导致痛风。这些内容讲完,核苷酸分解代谢内容就基本结束了。现在,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会进一步讲解一些痛风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断被人们摄入体内,在中国患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为体内嘌呤含量过高,导致其降解产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四肢关节,导致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如果长时间无法缓解,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那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预防和缓解痛风呢?在正常情况下,想要预防痛风,必须将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介绍在平时应该远离哪些食物、平时应该怎么做来降低患痛风的概率以及缓解痛风[4]。除了这些章节之外,还有很多章节都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如第十章常见致病真菌,在讲到曲霉菌属时,除了介绍其基本生物学性质、致病性,应多普及黄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结合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黄曲霉素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发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诱发肝癌等严重疾病[5]。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食物发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觉得可惜,不要认为发霉的食物煮熟就没事,其实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彻底消除,平时烹饪的温度无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发霉,务必扔掉,避免损害身体健康。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融入这样的医学科普内容,学生兴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可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基本的医学常识,且能更好地将医学科普知识普及给身边的人,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
2利用雨课堂兼顾课前-课上-课后互动教学,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2016年4月,雨课堂这款互联网教学工具的出现,能很好地将上课课件(PPT)和微信融合起来,老师通过雨课堂建立班级课程,学生加入该课程,能将课前-课上-课后衔接起来,能更好地展开互动教学[6]。笔者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将第二天要上课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摘要在雨课堂推送,并实时监控督促,每个学生必须要浏览,否则平时成绩就会受到影响。在课上,作者会推送一些案例,让学生们分小组展开线上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加入到课堂案例教学中,老师从传统模式中的一个孤独的表演者转变为引导辅助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新知识的角色。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拿着教材浑浑噩噩地来到教室聆听老师慷慨激昂的教学,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课后主动去学习,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且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大案例笔者还会在课后通过雨课堂一些相关的案例或者视频,供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完一个章节,相关的习题都可以通过雨课堂,及时进行课后测试,使笔者能够跟踪了解到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从而及时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线上答疑。借助雨课堂平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的难点、提出的问题都可以显示出来,老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们对于学习也不再是枯燥、单纯性地接受,而是需要自己积极主动去思考获得知识。互动的教学模式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