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的的培养范例(3篇)
幼儿思维的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数学活动;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76-01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意义在于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结构和幼儿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抓住幼儿阶段大脑发育的黄金年龄,根据人类思维发展规律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对幼儿的思维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简单数学知识,还要教给幼儿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做幼儿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把知识囫囵灌输给幼儿,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创新思维的启发者和培育者,留心并重视从多方面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
创造型的教师不仅为幼儿营建一种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民主氛围,还喜欢使用更为灵活更有试验性的创新方法,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创新思维,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探索活动。
2、教师要善于启发和激励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师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由此及彼,有点至面地思考问题,达到触类旁通,拓宽思路。幼儿的创新思维就会在激励的环境中得到训练。
二、创设创新思维形成的条件,培养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忘我地追求它,探索它,表现的主动积极。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是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激发他们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参与活动主动性,让主体意识调配他们自身的智力和操作活动,从而激励幼儿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推动幼儿积极地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思维情趣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环境中,才能激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是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数学活动融入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激发数学活动的兴趣。
2、质疑问难,引导幼儿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则有问,有疑则有学,有疑则有知。在其它分类活动中,幼儿逐步探索还可按物体的材料、功能、物体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分类,答案越来越丰富。幼儿在质疑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3、巧设创新思维提问,设置思维空隙
教师要善于应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幼儿喜欢数学活动的兴趣。幼儿在教师多次设置的思维空隙里穿越、动脑筋,不断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变枯燥为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幼儿不仅爱学、会学、渴望学,而且在学习中不断掌握新方法。
三、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途径
1、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
为幼儿创设一个能自由操作、探索的愉快、有趣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开展活动与表现机会。在幼儿的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从成功和失败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去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同时要多给幼儿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启发、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思考、操作以及和同伴的讨论来提高知识,解决问题。对幼儿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支持,对其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应看成是一种探索中的看法,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启发其自悟,决不给以简单的否定,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2、通过游戏训练幼儿的创新思维
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利用儿童好动、好胜的心理,激发幼儿观察、联想,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来进行。其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也就是说必须注重幼儿具体操作实践,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
幼儿思维的的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活动幼儿教育创造性思维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造。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造与发明的竞争,创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人的智力五要素中,感知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思维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而思维的独创性又是智力品质的集中表现。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传统教育所欠缺的。传统教育认为:遵规蹈矩、老实听话、少说少动、驯服驯从、按照老师规定的模式去行事的就是好孩子,而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则被视为调皮捣蛋而加以限制训斥。在这种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方式多采用灌、统、管,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精神。因此,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摆在首位。只有充分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才能碰撞出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保护孩子创造力的萌芽,引导孩子进行发明与创造。
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成了中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幼儿正处于创造能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创造是为成年后的创造做准备的,对幼儿的创造教育是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幼儿创造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教育。幼儿创造突出强调基础性,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独创性。
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力,幼儿的想象力是人生创造的基础,而“童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幼儿是借助想象力来创造的。幼儿不加拘束地、灵动自如地运用想象力,借助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和游戏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想象力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其心理行为和创造力都得到发展。
创造性美术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如下:
一、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游戏之心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涂鸦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活动。好奇心和心理满足是兴趣的原动力,也是兴趣形成的基础,幼儿对各种类型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和保护,会使幼儿美术活动积极、愉悦地延续下去,发展成为有益的直接兴趣。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媒介做基础。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保持和提高幼儿美术兴趣的关键所在。
二、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
操作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工具材料,非美术工具材料,以及经过处理的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自然物等,均可作为幼儿造型的操作材料。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与选择上要把握简便易得、经济实用的原则,还要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区域性、替代性和易操作性。如:我常利用瓜果蔬菜作为幼儿手工制作材料,它们独特的自然形状、自然色彩和自然纹理图案等方面非常突出。通过巧妙地利用自然形状让幼儿塑造,对幼儿来说,利用自然形状塑造形象,制作方法简单快捷,艺术效果独具特色,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欲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富有趣味的制作中提高审美能力、选材能力和手工制作技能。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又如随处可见的各种包装箱、废纸盒等,大的可以通过搭建、重组、涂色进行再造,其造型结果还可创设其他教学活动所需的情境和环境,小的则可通过切割、重构、粘贴等加工手段塑造形象。总之,使用不同工具材料满足不同的操作需要,所需的操作技能也不尽相同,我们所提供的工具材料应尽可能集学、做、玩、启、用为一体,易于调动幼儿的主体性,调动幼儿大胆设想美,尽情表现美,使幼儿与美术活动融为一体。
必须指出,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进行需要一定的技能,技能的提高和掌握会使活动更加有效。然而,技能的习惯不是通过凭空说教也不是强制灌输的,一方面,幼儿在需要帮助时,教师的指导才最有效。另一方面,幼儿必须有可操作的对象和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逐步获得技能。特别是操作过程中幼儿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也是技能学习的方式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觉动作技能和经验,为兴趣的保持和能力迁移奠定良好基础。
三、满足求异和思辨的需要
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认知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发展,也难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经常变换幼儿绘画纸型和画纸颜色及绘画工具和方法,对幼儿美术兴趣的维持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能帮助幼儿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增强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如:欣赏的颜色,花朵的形状等,花瓣的形状等,还要引导幼儿观察花朵与枝干的大小、比例及各间的重叠、遮掩等。在观察活动中训练幼儿敏锐的眼睛。由于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在绘画活动之前仔细地观察,可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画面内容更丰富多彩,同时我还选择一些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线条清晰、明朗、具有形式美的作品,如:齐白石画的小虾、小昆虫,徐悲鸿的骏马图,梵·高画的向日葵、星夜等都是很好的欣赏材料。引导幼儿欣赏者通过看—说—画逐步建立美的标准,提高审美情趣。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注重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构思,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绘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在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纲要》基本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站在“创设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和挖掘幼儿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幼儿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塑造,这些对幼儿良好学习的习惯、探索精神、创造能力的养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思维的的培养范文
创新思维是指创造新形象、创造新事物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要求重新组织新观念,形成某种独特的东西,某种以前不存在的,至少其本人头脑中是不存在的东西。创新思维的重要特点是(1)新颖性,即不墨守成规,会破旧立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和创新。(2)独特性,是指不平凡、不俗套,是别出心裁的创造活动。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聚合思维或求同思维),两者有机地结合构成了各种水平的创新思维。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呢?肯定地说,是的!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人。”幼儿的创新思维正处在萌芽阶段,我们应重视并积极引导,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地发展。怎样打开幼儿创新思维的闸门呢?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
教师要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游览、到江边散步等来扩大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范围,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除了为幼儿准备纸、颜料、画笔、橡皮泥、小石子、沙子、水、玩具等材料外,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的,轻松的,愉快的,没有压迫感、紧张感、惧怕感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特的、新颖的创造,鼓励他们好奇、好问、求知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生活中,教师不要设框框、定模式,要让幼儿在自己的周围去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从而寻找信息、获得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发现变化、辨认事物,使他们的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要经常对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在课堂上、游戏中,在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例如在教幼儿学习折狐狸时,除了让幼儿掌握折纸的技能外,还启发幼儿联想到狐狸的本性——伤害小动物,从而引导幼儿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孩子画了一个陷阱,把狐狸捉住,有的孩子画一群小动物用木棒将狐狸打死,有的孩子画一根绳子把狐狸的腿拴住,有的孩子画一块大石头把狐狸砸死,还有的孩子画一些水把狐狸淹死,种种办法既不离主题,又各具特色,体现了创造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例如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设想,通过组织幼儿谈话、讨论,使幼儿先知道假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后果,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作画。幼儿的想象丰富,有的孩子画的是两辆车相撞,车上的砖头撒满地,西瓜也滚下来破碎了;有的孩子画是有人被车轧死,血流满地;有的孩子画的是撞车后,车轮飞上了天等……每个幼儿的画面表现的情节不同,但一看就知道马路上出事了,既使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上以《小小发明家》为题的谈话课时,教师没有采用习惯性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用有声语言来谈话,而是采用了无声语言——作画来进行。这节课对绘画技能不做更高的要求,重要的是要让幼儿能用恰当的语言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运用无声语言的目的是避免幼儿依赖别人、模仿别人,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能避免有声语言的相互干扰,还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都达到训练的目的,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有的孩子发明一种饲料,让母鸡吃了能下10个蛋;有的孩子发明一种带篷的自行车,不怕雨浇;有的孩子发明一种农药让西瓜长成正方形,便于运输;有的孩子说现在住高楼的太多,邮递员叔叔送信困难,他发明了一种直升机,专门给住在高层楼的人送信;还有的孩子画了一个桌子会自己走来走去,当教师问他为什么要发明这样桌子时,他说我看老师每天上课总要把桌子搬来搬去,太不方便了,我发明会走的桌子,只要老师说上课了,桌子会自己走来……
三、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
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出一些东西来,可使幼儿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到训练。例如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1块豆腐切3刀,怎样才能切成8块?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且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会使其印象更加深刻,当他们的想法与实际相符合时,便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就更加浓烈。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还要了解现代科学信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