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发展范例(3篇)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关键词】煤炭资源发展现状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交界处,也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榆阳区和府谷、神木、定边、靖边、横山、米脂、佳县、子洲、吴堡、绥德、清涧11个县,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351437人,耕地64.1万公顷,为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易马城等。
陕西省榆林被誉为中国科威特。全市一半以上的土地中含有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实现了从“黑三角”到“金三角”的嬗变。现在,70%以上的小煤矿都处于限产、停产状态。榆林的煤炭运销一改此前数年供不应求的局面,供求关系出现逆转,上门采购的客户一夜之间消失殆尽,210国道上,间或有运煤车驶过,曾经的煤车“长龙”已成往事。煤价大跌的形势所迫,榆林不得不转型。
综合来说,2012年榆林经济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6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经济总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增速超全国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8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027.8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7亿元,增长8.8%。人均生产总值82549元,约折合13133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
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
生产总值三产业结构(%)
榆林:
全国:
显然,榆林过于依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相对于全国比例较低。有分析人士称,今后单一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作为资源型地区,榆林要抓住投资建设成本大幅下降的机遇,主动转型,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补全”产业链,降低自身发展的对外依存度,构建“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集聚”的产业格局。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比较优势的原则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既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扔掉传统产业,又要考虑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既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迅速发展壮大接续产业,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总之,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要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实现“四个转变”,走出一条煤炭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的新生之路。在加速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重点在“四个转变”上下工夫。一是由单一的资源主导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主导产业结构转变。二是由初级加工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精深加工的集约经营方式转变。三是由单一的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转变。四是由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向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转变。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国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尤其是一些依靠丰富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地区。目前我国主要以煤炭作为工业的能源基础,煤炭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煤炭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等问题对我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这种增长方式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因此,在目前资源环境的约束下,转变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绿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以及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期对我们进一步减少污染和遏制资源浪费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文对大同市2007~2012年绿色GD进行实证分析,统计和分析大同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且利用恢复费用法对污染物进行货币化的核算,从而得出这些污染物的损失占GDP总量的比例。
2.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有64个,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城市,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性城市分布最多,其次是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据统计得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开采总量为38.96亿吨,2011年的原煤开采总量为45.7亿吨,原煤开采总量呈减少状态,煤炭资源逐渐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能耗消费总量为2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综合能耗消费量的近2/3。而且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稳步增加,煤炭资源大省的煤炭产量还在上升。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为42902.86亿元,我国总的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近1/1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为42902.86亿元,其中,煤炭工业生产总值的和为18315.75亿元,占煤炭城市生产总值和的1/3多。可见,煤炭资源型的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依赖性很大[4]。
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大多处于轻度污染与重度污染之间,各地雾霾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改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大同市是我国最大产煤地区之一,由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有“煤海”之称。
大同市多年来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以及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综合利用,使得采空区面积迅速增加,地面裂缝加速形成,严重影响了地下水水质。大同市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
3.大同市绿色GDP的实证分析
3.1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福利水平和外部经济效益的高低[7]。
3.2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污染损失进行货币化
根据大同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特点,选取了大同市典型的污染物,对环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值进行了统计和计算。并利用间接的方法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具体采用的是恢复费用法,通过计算这些污染物的治理费用来计算环境污染损失。本文参阅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王磊《中国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与应用》一文,固体废弃物、废水、烟(粉)尘、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分别为每吨225.78、2.44、2248.08、4219.73元。计算出大同市2007~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
3.3具体分析
通过计算各项治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项污染物从2007年到2012年对城市污染的影响,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1)大同市在2007~2012年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含硫煤燃烧是大同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
(2)废水的排放量虽然总体上比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建设,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开采造成地表破裂,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
(3)粉尘排放在污染物中的排放比例居于第二而且总体上居于逐年下降的状态。说明大同市对粉尘、烟尘的排放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4)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时在2007~2012年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大同市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1年新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为了更形象的反应污染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计算得出大同市2007~2012年需要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损失占大同市GDP总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同市在2007~2012年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近些年国家和大同市不断倡导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与是分不开的。
4.实现大同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对策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解决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4.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将环境保护纳入市场竞争的范畴中,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将环境保护转换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作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考虑环境治理成本,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保证企业能够真正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以此来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
4.2构建财税政策
企业要承担环境污染,这种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采取关闭和征收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来限制企业为了盈利,对环境所造成的无节制的破坏。
4.3提高人民的环境思想保护意识
人们和企业还是普遍的“经济人”,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一方面,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不仅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煤炭资源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社会;经济新常态;发展和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领域还是在科学技术领域,我国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迅猛相对应的,我国的地下资源也在被不断消耗着,其中,煤炭资源的开采量与消耗量甚为惊人,成为了与石油资源不相上下的应有最为广泛的能源,不仅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餐饮领域等,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煤炭资源的应用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并不平均,总体格局来看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贵州等地,占全国总煤炭资源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这些地区以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但需要注意的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尽管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是终将出现煤炭资源枯竭殆尽的一天,依靠单一结构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终将要面临资源紧张的局面,且如今我国的经济开始增速回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因煤而兴的城市如何防止煤竭而亡的悲剧发生并实现新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经济新常态的概论
“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要建立在“经济常态”的基础上,常态指的即平常状态、正常状态,而新常态指的是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状态时期后又逐渐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经济新常态便意味着经历了危机后的经济缓慢恢复的过程。如今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发展后迎来了增高回落阶段,也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符合经济新常态的几项基本特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面临着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储备下降、结构调整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想顺利度过这一关卡,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策略,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
煤炭资源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生产的食粮,在煤炭资源的鼎盛时期,即俗称的“黄金十年”时期,煤炭资源型城市对煤炭资源实行了大规模的开采,继而对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使得其经济水平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增长,并且持续提升。
(二)产业结构单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创造价值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时过于依赖对资源的开采加工,即“导致了资源产业的超常规扩张,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煤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2]这就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方面过于单一,缺乏发展的空间。
(三)生态破坏严重
煤炭资源是地下蕴含的珍贵矿产资源,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大量开采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且开采煤炭资源要对土地进行挖掘,这样就会破坏原有的土地结构,令地表内部中空脆弱,土地持续下沉,在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四)缺乏创新探究
煤炭资源型城市拥有丰富、大量的煤炭资源,在一味开采利用的过程中,执迷于对经济价值的盲目追求,过度抱有类似于“靠山吃山”的想法,而不重视科学技术与人才力量的发展,城市整体尚处于教育水平、贸易水平、政治水平较为落后的阶段,城市缺乏对科研的创新探究。一旦煤炭资源面临紧张局势,煤炭资源型城市将会出现经济迅速下滑、风险急剧增加、产业链崩坍的弊端。
(五)城乡矛盾突出
煤炭开采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十分有限,加之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甚少,煤炭资源型城市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利用时,将会促使人口不断聚集在城镇地区,导致了城镇地区的居住条件变得恶劣,且农村地区也因煤炭开采而阻碍了农作物的生产,城乡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差距逐渐加大,导致了不均衡的现象出现。
四、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调整的必要性
(一)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在矿产开采、工业生产等项目实施中被不断污染,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更为恶劣,而环境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一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将会难以修复和改善,为此我国不能任由煤炭过度开采的行为发生,不能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加快调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变进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条件。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在不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意义不仅仅是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无碍,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想有效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因此转变煤炭型资源城市、调整其单一的产业链结构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前提条件。
五、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常态时期,经济水平冲高回落,这对于煤炭资源的价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煤炭价格普遍偏低,为了增长收入价值,煤炭资源型城市肆意地开采煤炭资源,这种行为严重触及了国家的利益与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煤炭型资源城市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变与完善,是我国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解决的问题。
(一)调整产业结构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得利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人们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一旦资源出现枯竭,就会对唯一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更会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带来阻碍。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产业链的增加发展,以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发展煤炭资源的同时,不断发展丰富新的能源资源,力求打破这种纯粹的产业关系,通过对产业产品的精细研究加工而制定经济提升的水平。正是因为传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采薇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了限制,除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挖掘农业、工业的发展潜力外,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还应加强服务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全力开发旅游产业,丰富城市文化。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力度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如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将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传统的肆意开采给煤炭资源乃至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需要从几大方面着手进行解决,首先,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秉持深究责任的态度,面对污染问题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对环境破坏问题的管理力度,才能有效制止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型城市应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来改善当前的煤炭开采浪费问题及污染问题,有效回收废弃物并加以合理利用,加强对能源的利用率,实现对于资源的有效节约,力求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
(三)加强教育水平,实现科技创新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对于人才与科技力量的重视程度便极低,甚至在科学研究与教育发展等方面不予理会,一味地追求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而科技与人才力量才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发展创新的有效途径。为此,煤炭资源型城市在进行调整改革时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从国外引入先进科技成果,打造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为今后的产业链丰富延展起到技术支持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才价值的重视,对于教育工作的加强,可以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今后的转型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础,实现单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向丰富、先进的生产方式大跨度转变提高。
六、结论
煤炭资源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其对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以山西、新疆等地为代表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依赖对煤炭的开采利用实现了经济增长,却也限制住了其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给资源型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我国经济的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3]借以改善我国能源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是资源型城市要认真执行贯彻的方法对策,才能不断“推动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4]
参考文献:
[1]高燕,严勇.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研究及对策――以煤炭城市朔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7):129-130.
[2]闫文静,秦邦,石会娟.经济新常态下新兴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探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0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