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新编西游记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08-10 手机浏览

新编西游记范文

随着热门手游的知名度提高,手游IP(Intellectual?Property,即知识版权)开始朝品牌化发展。一个有价值的IP除了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玩家对新游戏的陌生感以外,还能加快玩家数量的累积,这对任何一款新游戏都是十分重要的。?

众所周知,西游题材在游戏圈中绝不是什么新鲜货。《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经典影视剧,在中国玩家群体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其成功的改编作品层出不穷,而且也无需担心版权问题,更不需要像暴雪的游戏一样,同一系列需要推出多款游戏来铺垫,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因为,《西游记》本就已经深入人心。

而另一方面,《西游记》题材本身非常适合被改编成游戏—同样是四大名著,如果拿《红楼梦》来作蓝本,恐怕难以改编成大众化的游戏题材。

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之下,西游题材虽然已经隐隐有烂大街的趋势,却依旧不能阻止无数厂商借用其IP来打入市场。

网易:《迷你西游》

前一段时间网易推出了自家的首款卡牌手游《迷你西游》。就好像当年完美被许多业内人士诟病“一套引擎走天下”一样,网易旗下密密麻麻的西游产品也使其屡次被嘲笑缺乏创意、江郎才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易也是国内对西游题材挖掘最深的网游公司。有现成的资源在手中,不好好利用岂不是浪费了?于是《迷你西游》就此诞生。

虽然目前尚处于预约阶段,但是从内测情况来看,《迷你西游》背倚着网易这棵大树,首先丰富的美术资源就得到了保证,与市面上许多粗制滥造的游戏在画面上就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其次,“西游”和“卡牌”虽然看似是两个烂大街的题材,但这两大题材组合的本身,却并没有烂大街,加上网易在整个游戏中加入了丰富的技能组合,让卡牌游戏更具有策略性。所以玩家大可不必担心它会是一个西游版的《我叫MT》。最后,在《迷你西游》中,设置了各种不同的游戏活动,而这些活动玩家多多少少都能在网易旗下其他游戏中找到原型,其中的史料典故也层出不穷,在看似无厘头的表面下,能看出一定的底蕴。所以说,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让网易在制作《迷你西游》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金山:《天天爱西游》

如果说《迷你西游》是背靠大树好乘凉,那么金山制作的《天天爱西游》似乎就没那么大优势了。在驾驭西游题材上,金山可谓是一张白纸,在这种大环境下,金山的选择其实可以给许多小公司作为借鉴,那就是—大杂烩。同样是一款卡牌游戏,在《天天爱西游》中,你可以看到堪比《扩散性百万亚瑟王》一般丰富的卡牌种类、《我叫MT》一般的卡牌分解合成。甚至从游戏名字到登录界面、游戏副标题等细节中,我们也能看出它在很努力地和腾讯旗下手游、《梦幻西游》、中国好声音等扯上关系。如此用心良苦,当然是为了能够尽可能讨好更多玩家。

新编西游记范文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改编;民族性

把小说改编成为影视作品是司空见惯的创作手法,然而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则和普通小说的改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四大名著是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读者研究、解读、衡量后评定出来的,这其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大名著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言词,这使得将其搬上银幕对观众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因为每个人都期待改编后的影视形象能够最符合自己的“想象”。

20世纪20年代末,电影市场的放映片目被进口影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放映权也为欧美国家所控制,而且中国民营企业拍摄影片需要向欧美公司借助资本。中国民族电影要在层层夹缝中获得立足之地,只有一条路就是开辟独有的电影类型。当时的“天一”电影公司为南洋市场所创造的“古装”、“神魔”和“言情”等类型片,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在洋片中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其中,《西游记》是最主要的改编题材来源。半个世纪之后,从作为一代人童年记忆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82版电视剧《西游记》,再到1995年上映的电影《大话西游》,直至现在热播的2011版《西游记》,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性如何一步步地丧失。“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逐渐脱掉了厚重的中国文化内涵,成为了一个“游戏”的空洞躯壳!

一、20世纪80年代影视改编的民族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作,直至80年代完成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是一部极具民族风格的影片。笔者2008年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一次纪录片放映会当中,看到纪柯美(玛丽·克莱尔·库欧)女士所拍摄的纪录片《猴子的梦想》,表现了万籁鸣、万古蟾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对动画民族风格的追求。《大闹天宫》借鉴中国的京剧和国画当中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原著做出了恰如其分的改动,并在动画制作上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他们也梦想把《西游记》全部搬上银幕,并在水墨动画中实现更彻底的中国民族特色。在场的法国观众对于《大闹天宫》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纪珂美女士为此表示她除了想就这部纪录片向万籁鸣和万古蟾致敬,还试图宣传和挽救这些带有“中国味”的动画片。她感到非常遗憾,因为现在已经无法在中国影视中看到具有浓厚中国民族文化风味的影片。为此法国有一家公司特意买走了《大闹天宫》、《哪咤闹海》等早期中国水墨动画电影的版权,并使之成为法国儿童在学校必看的资料之一。

《大闹天宫》更改了原著的结局,孙悟空打败天兵天将,成为真正的“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塑造了一个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英雄”:即不怕天神不怕天皇,乃是靠着自己“顶天立地”的英雄本色。“生命个体接受文明洗礼,成为群体中的一员,遵守彼此认可的社会秩序,大致是通过如下三种途径:‘圣人/英雄引导’、‘传统/权威引导’、‘他人引导’”。[1](P18)50年代和80年代初正是中国两个“现代化”和“启蒙”的关键时期,电影作为20世纪“集体感知对象”更是被赋予独特的艺术意志,那就是作为“圣人/英雄”和“传统/权威”的双重引导者。“孙悟空”为此成为了这两个时代背景下的“民族英雄”,引导着这个时代的观众以“人定胜天”的超强意志,向着现代化的进程大踏步迈进。

82版《西游记》到现在还在年年被重播,成为保证收视的“定海神针”。它首次将《西游记》全部以完整的影视剧作呈现给观众,首次用特技造成了很多解放前不敢想象的“神话境界”,并且同样借鉴杂技、舞蹈、京剧等传统曲艺中《西游记》的表演方式……在“忠于原著,慎于改编”的宗旨下,“……着意于突现小说中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避艰险的进取精神。对原作中夹杂的某些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消极内容,则加以淘汰。”[2](P38)在电视剧还寥寥无几的时代,《西游记》就这样造成了“万人空巷”看“西游”的收视现象。

这部电视剧首开电视改编名著的先河,其巨大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原著奇人异事的生动演绎。《西游记》这部小说在民间流传之广,只要从各种杂剧戏曲的表演曲目就可窥见一斑。对于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长期以来已经在民间有一定的共识。82版电视剧中四位主演的造型和表演,还有妖魔神仙的装扮都极大地符合了这部名著在民间的想象。六小龄童曾说过:“我当年演孙悟空,脚怎么站、棍子怎么拿、眼睛怎么看,都是有讲究的。中国有独一无二的猴戏表演艺术,不是你有名、脸上贴点毛就是孙悟空了。”[3]

和《大闹天宫》相比,随着邓丽君温存绵绵的声音在80年代初的大陆悄悄流行,软化着人们在多年精神封锁之后的神经,也随着崔健的《一无所有》唱响一个时代的精神放逐,82版电视剧《西游记》极其精准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镜像”。80年代是一个彻底走向现代化的时代,“传统/权威”引导是电影的主要艺术意志。而《西游记》正是这一后英雄模式的精神图解。虽说孙悟空法力高超,但是在很多磨难中总是“能力有限”,要等到“上面来人了”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完成英雄形象的塑造。在对于“政治”和“原著”的“忠于”中,这部电视剧的妖精恶魔也都是没有情感,甚至只是邪恶的单一体。同样唐僧是信仰的持有者,也是所有磨难背后欲望的源泉。猪八戒的懒惰滑稽、沙僧的忠厚木讷都无法与孙悟空的光辉相媲美。

由此可见,《大闹天宫》和82版电视剧《西游记》之所以历经时间的洗礼,依然具有如此之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在服装、表演、布景设计、剧情编织等方面借鉴了传统曲艺和民间传说中的表现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游记》原著的民族风格。虽然与现代性的紧密结合也是这两部剧作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当时代更新变换,29年之后这两部剧作依然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不能不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所致。

二、20世纪90年代影视改编的“文化贴现”(1)

笔者近日在某电视台一档很火的相亲节目当中,看到一位20出头的女嘉宾表示她的择偶观就是一定不能像“唐僧”。这一“唐僧”显然指的是《大话西游》当中以“唠叨教化”著称的“师傅”。可见,这部电影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处事为人的价值观。

《大话西游》中唐僧俨然是苦口婆心,满口仁义道德的“教师”的化身,而满口“秽语”、“色语”和“酷语”的孙悟空则是想方设法“离经叛道”的和尚,希望离开取经路,和自己前世的爱人颐养天年。这部电影借助盗版DVD从1997年开始流行,一时间“以香港无厘头电影为契机,以数码网络为载体,一场‘大话’运动正在风起云涌。接着,一部以同名电影为题材的《大话西游宝典》成了最畅销的热门书。朝气蓬勃的‘大话乌托邦’涌现了,网络和书市上回旋着各种‘大话’声音,话语的狂欢气息在四处弥漫。”[4](P342-343)

“……‘大话文艺’与‘大话文化’是思想解放的一枚畸形的果实。一味的游戏、戏说态度是一把双刃剑:它一面消解了人为树立偶像、权威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叛逆精神、怀疑精神由于采取了后现代式的自我解构方式,由于没有正面的价值与理想的支撑,因而很容易转变为批判与颠覆的反面,一种虚无主义与犬儒主义的人生态度。”[5](P266)在消费社会中失去终极价值信仰的人们,就像失去了信仰的孙悟空至尊宝,在这个膨胀发展的时代,除了为着自己卑微的存在而“殚精竭虑”,此外难以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而这些话语的狂欢是一个虚妄的出口,像酒精一样起着更加浮躁的麻醉作用。“这种数字化的话语模式有严重滥用的倾向。粗制滥造的、哗众取宠的、低俗的、下流的、厕所化的和课桌化的,网络口蹄疫在四处蔓延;文化分崩离析,历史像断线的风筝那样突然失去了控制。”[6]

《大话西游》暴露了孙悟空“禁欲”和暴力之后的可悲,为此在以后的改编作品中,猪八戒从他的身后走出成为新的“偶像”。《春光灿烂猪八戒》等一系列的“猪八戒”电视剧的应运而生,标志着以猪八戒为主角的时代的到来。“《西游记》对我们而言是如此重要,因为它几乎成了两种话语的象征。猪是欲望解放的代表,他不仅标定了由农夫向近代市民变形的历程,而且成为小说的叙事的化身;与此同时,猴子则开启了近代暴力叙事的先河。这两个半人半神的生灵像两座雕像,分别代表着色语和酷语,喜剧性地屹立在我们展开话语探险的入口。”[4](P14)

《西游记》“大话式”的改编影响了近乎一个时代的“话语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中国向后现代转型时期典型的精神特质。那就是由利奥塔所说的“元叙事”向福柯多元共生思潮的转变,由传统/权威引导向他人引导的转型。确切说,《大话西游》和“猪八戒”系列电视剧表现的是折射当代人眼光的“孙大圣”和“猪悟能”,他们在原著中的性格特征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精神。这依然还是在以原著中极大的民族魅力为依托,但却在对于大众文化的过于迎合当中失去了它作为“他人引导”的艺术意志,渐渐成为娱乐和游戏的对象。这也就导致了《大话西游》此类作品严重的“文化贴现”:国外观众读不出国内观众相同的趣味,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后来的观众脱离当前的社会背景将很难获得相应的精神。

如何像“大话”一样发掘全新的创意,折射时代精神面貌,又能汲取原著浓厚的民族风格,使改编剧作既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又可以起到“他人引导”的潜在精神建构和引领的作用,是决定改编剧作能否超越前人,成为世界精品的关键问题。

三、2010年代改编中空洞的“魔幻”

可悲可叹的是,当《大话西游》、《情癫大圣》完成了对英雄的颠覆,并尝试给魔幻主人公以普适性的价值观时,2008年成龙和李连杰两位功夫巨星联袂主演的《双J计划》(《功夫之王》)依然在表现一个中西结合的“英雄梦”。脱离了彻底的民族底蕴和时代的精神特质,这部电影的失败也就是显而易见的。同年张纪中导演在“全民选演员”的浩大声势中,开始筹拍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他声明要真正地“忠实原著”的精神,并要用最新的电脑特技创造出首部真正的“魔幻电视剧”。

“1995年,学者德波就说:‘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丹麦未来学者沃尔夫•伦森则下了断言,他说:‘未来的梦幻社会是人类经历的第五个技术——经济体系。第一个体系是围猎社会;第二个体系是农业社会;随后是工业社会;1950年左右,第四个体系——信息社会——开始出现雏形,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信息社会大概持续不了十来年就要出现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以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社会。’”[1](P131)《哈利·波特》系列电影60万美元的票房与《纳尼亚传奇》在全球的横扫千军,已经充分说明了魔幻或科幻影片中的影像奇观在“梦幻社会”和“奇观社会”的重要地位。

在这些日益涌现的魔幻题材影片当中,会发现魔幻形象和神话形象最大的区别在于,神话是一个超脱于现实时空的存在,而魔幻则是现实“人”的存在的反照。魔幻形象之所以会引领这个时代,会代替神话成为真正的“梦之梦”,是因为在这样一个需要奇观的时代,人们不再需要和相信英雄与神灵的引导,而是一个真正透视“此在”而超越现实困境的探索。这个探索的结果就是“魔幻形象”。“归根结底,魔幻作品成功的根源,在于展现真实的人性,使大部分的观众认同魔幻故事主人公的情感、梦想与价值观”。[1](P134)

从2011年张纪中导演的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对10年代该名著的改编现状可见一斑。这里有两张图表,图表1是时光网网友截至到9月4日的评价统计数据,图表2是百度指数截至9月4日的统计数据:

从图表1可以看出,新版《西游记》在广大影视爱好者中的平均分只有3分,意为“不值得一看的烂片”。与观众和媒体一致的“差评”相比,是来自于网络媒体和论坛里面高度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在图表2里面,用户的关注度在新《西游记》播出时期达到了150000。媒体的关注度却从40降为0。由此可见,虽然这部最新改编的版本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是《西游记》以雅俗共赏的民族风格使其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这种号召力大到未经播出,便可直接保证盈利的程度。据报道,这部新版的作品在去年就已经收回了成本,直接盈利1.6亿元人民币。[7]

面对这样丰厚的回报,让人不禁为《西游记》这一文学名著而扼腕叹息:29年后这部动用了最先进的电脑特技的“魔幻电视剧”,在诸多的人造的魔幻背景下,已经彻底破坏了这部文学名著在民间长期存在的想象。不仅魔幻布景空洞虚假,类似电脑游戏,失去了环境和人物之间真实的关系,而且四个主人公的造型也因为电脑特技而严重失真,并且带着看不到表情的面具,影响了其性格和心理的塑造与表达。

新编西游记范文篇3

达135人的超强阵容登陆北京展览馆剧场的舞台。

经典情节全新演绎

大型情景音乐舞蹈杂技剧《西游记》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吴承恩著一百回本《西游记》改编,既忠诚原著又敢于化繁为简大胆创新。《西游记》整个故事采用倒叙的方法,从孙悟空在半个舞台大的如来佛掌中翻腾跳跃却最终被压在五行山的序幕开始,陆续演绎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盘丝洞》和《火焰山》四幕,再加上尾声,共由六个段落组成。第一幕石破天惊猴王出世,搅东海闹天宫,率领群猴与天兵天将天上地下车轮大战;在观众还沉浸在老君炉的壮丽中耳热心跳,孙悟空已经保着唐僧西去展开那段耳熟能详的“三打白骨精”,紧接着师徒四人误走女儿国,唐玄奘这边还没摆脱女国王的万种柔情,一转眼已经落难盘丝洞,第四幕“火焰山”是全剧的高潮,孙悟空大战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前,打斗场面大气恢宏极为震撼,宛如杂技大片。

舞台表现里程碑

《西游记》首次以“音乐舞蹈杂技剧“的形式来表现这一古典题材,时尚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创主题音乐和主题歌,阳刚劲猛的少林武功,以及充满东方风情的曼妙舞蹈这三种艺术语汇,在体现作品的戏剧方面发挥了恰如其分的推进作用,尤其突出的是主题歌《心中自有一盏明灯》就像《敢问路在何方》对电视剧《西游记》的提纲携领作用一样,让人觉得荡气回肠。

本剧最有艺术价值的一点是采用杂技艺术形式来承载《西游记》深刻的文化内涵。杂技讲究惊奇险美,艺术特色恰恰最能反映《西游记》魔幻色彩中腾云驾雾上天人海,七十二番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的神奇,用杂技来表现《西游记》故事情节,壮美的场面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

三驾马车四大劲旅

担纲这一重任的主创团队是由国内顶级艺术家组成的声名显赫的三驾马车。其中总导演就是与张艺谋联合执导2008奥运会开幕式与闭幕式的著名导演陈维亚,音乐作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编剧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剧坛才子冯双白。除了三驾马车的强力护航,与张艺谋合作、制作、演出意大利歌剧《图兰多》的全国著名青年编导家沈晨担任了本剧执行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高广健担任舞美设计,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舞台美术奖的伊天夫担任灯光设计,这三位实力派人物的加盟让三驾马车底气十足。与上述主创人员相比,《西游记》演出的演员也毫不逊色。这其中主要是广州杂技团和广东舞蹈学院的演员,与此同时,为了丰富表现手段增加观赏性,剧组还特邀中国东方歌舞团独舞演员、河南嵩山少林武术队加盟,四支堪称等国内同行业劲旅的团队,届时将共同组成150人的超大规模阵容联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