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特征范例(3篇)
文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特征;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创造性
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这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被学校教育所忽视。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该张显语文教学艺术性特征。语文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认真总结并科学的把握这些特征,便于具体而深入地理解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它的形成机制与培养途径,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照。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带有审美性的特点,审美创造是教学艺术的特质。
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它的教学目的本身就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和发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要求,成功的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审美过程。它从教学内容美和施教过程美二个方面张显其审美特质。
语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都是依照美的法则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的典范。比如小说中塑造的形象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说明文中的情趣美,议论文中的哲理美,都可以构成审美教育的资源。教师要利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现念和审美品质。
施教过程的美主要指教师教态美和表达形式美,教态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仪表,表情,动作诸方面的一种综合美。表现出衣着整齐美观,仪表端庄大方,态度亲切自然等。教师表达形式的美则体现在:富于美感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鼓动性,幽默性的语言美;教学节奏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节奏美;板书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图美。
任何教学艺术的实质在于其教育性,审美性是发挥其教育性本质的有效手段。只有当教学既有审美性且能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性,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内蕴美,集中体现在其深厚的审美修养上,具有相当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情感性特征
审美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通过情感的传达和体验交流体现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艺术必然具有情感性的特征。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的。信息是知识与情感的组合,师生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交流情感。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情感信息的密集体。教师要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可能引起共鸣的动情点:“这个‘点’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情感的凝聚点;在叙事性作品中是情节的高峰点;在哲理性作品中就是情理的融合点。”
教师还应当注意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语言是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的好工具。教师应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味”。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朗诵《荷塘月色》,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揣摩其中的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讲述,品析激情。如讲《包身工》,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形象性特征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动作,图像,影视,音响等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形象性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的语言要有形象的功能。教学语言描摹教材或某些生活场景中的形象,应该达到“状难写之景”。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形象功能。体态语言,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来表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生动地表情达意,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之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一个形象的手势,一次鼓励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激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形象化效果。特别是影视艺术,它绘声绘色,直观形象,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
四、创造性特征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教学艺术的成败也在于创造。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是教师依据一定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培养人的自觉和自由的活动。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有其独特的特征。
1.要注意语文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修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发展状况;国家的教育方针,教改方向等。另外,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听说读写的传统优势也不能丢弃。只有正确处理好“固本”、“清源”、“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地创新。
2.教师不仅要自己创新,而且要鼓动、指导学生创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变“灌”、“管”、“压”、为“启”、“导”、“引”。在学法上,学生要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挖掘其自身潜力。
3.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应该是新颖性和美感性的统一。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应充满生命力,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有兴趣的学,师生互动,其乐融融。
许多语文教师有其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些特色无不包含着艺术。因此,树立语文教学艺术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艺术素养,努力进行教学意识实践,是当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2.
[3]杨拥军:教学艺术的情感美[J].语文教
学与研究,2004,(3).
文学的特征范文
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
小说是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作品形式,在小说中对于古代文学特质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在小说中有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通过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的任务形象。我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古典文学中小说作品的经典巨作。如《水浒传》中描写了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十分鲜明,而《水浒传》的成功也正因为如此,其不仅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抓住了小说创作的根本,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规律。在小说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而情节的发展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物与情节的发展都需要依靠环境这一现实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三要素之间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塑造出一个符合环境而且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事实上,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依靠情节取胜的作品有很多,如《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等,但是这部分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似乎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就,而如《水浒传》《红楼梦》这几部作品却将人物与情节和环境三者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有人认为古典小说重情节、轻人物的思想显然是片面的,而且与我国古典小说创造的实际情况是相违背的。对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实际上也是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巧妙的外部条件,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这一幕,刘备利用恰巧而至的雷声来掩饰自己失凉落筋的真正原因,这里为刘备的韬晦性格的塑造奠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人物的性格塑造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如《红楼梦》中对于大观园的描述时,作者用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潇湘馆象征着林黛玉孤傲、素雅的品格,“冷香习习,蘅芷清芬,奇草仙藤,兰风蕙露”的蘅芜苑象征着薛宝钗冷漠,等等,类似的描写在书中数不胜数。另外,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也利用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如《红楼梦》中对于四大家族的介绍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贾雨村,必然会形成扭曲的人格。
2.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怨谱
古代文学中的戏曲作品,主要是借助文学艺术形式揭示社会矛盾,可以说,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环境。在古典戏曲中具有喜剧和悲剧兼美的特性,而其中以悲剧的怨谱最能体现古代文学戏曲的特质。在西方国家的文学和文艺领域中,悲剧被认为是戏剧的最高境界,通常用主人公事业甚至生命的毁灭来表达永不磨灭的精神作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戏剧作品在表达悲剧的形式上,一般分为两类:第一是利用忠奸善恶的冲突所产生的道德悲剧警醒世人,如《赵氏孤儿》、《精忠旗》等;另一种则是通过被压迫的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与社会压迫势力的冲突来表达,如《窦娥冤》、《牡丹亭》等。在悲剧的创作方面,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悲剧人物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的不可调节性、被毁灭者的价值。如《窦娥冤》中窦娥的种种不幸,可以将其前二十年的悲惨经历视为命运的悲剧,但是此后的悲剧就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悲剧,面对黑暗社会的压迫,窦娥无力反抗,她不得不救婆婆,更是在临死前发了三个誓愿,这也充分表达了她既无奈又绝望的悲愤情感。是谁吞噬了这个弱女子,我想,答案是很明确的。结束语:中国古代文学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学发展阶段,而汉语最具有优美意境的语言,从中国古代文学特质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在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中自然地流露出千回百转的情感,这也正是古代文学的特质所在。随着文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将更加全面和彻底,这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王云云单位:中直管理局北戴河服务局
文学的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电视文学美学特征艺术语言文学审美
当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电子时代”。各类信息的迅速传播是这个时代的特点,电视则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例如为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么电子时代自然是“电视文学”大领的时代。所谓“电视文学”即是电视和文学的有机结合,通过特殊的屏幕造型手段,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营造文学的氛围,给观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电视艺术作品。将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报告文学等,过渡或变换为影像、音乐、演员的表演、朗诵者的旁白、音响效果等为综合载体的电视文学节目。
电视文学,既使用电视语言,又使用艺术语言发掘和展示世界,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观众的接受、创造、反应等参与性是电视文学美学的重要特征。电视文学作品在未被观众“看”之前,是不存在什么意义的,在观众观看、理解、参与之后,并加以再创造,电视文学的价值才得以实现。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雨》的导演孙周说:“在《今》剧的创作中我注重调动观众参与创作,使观众在审美体验中动脑子思索……”也就是说,在创作电视文学作品时,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尊重观众、懂得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并尽力满足,适应最广大的观众要求,才能使观众理解、接受我们的作品。
电视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运用审美的艺术的语言抒写人生,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因此,它具有社会审美特征。电视传播迅速,覆盖面大,为电视文学插上了翅膀,飞入千家万户,使其成为对观众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使它在反映现实生活上更具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审美效能。
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的电视文学作品,不难看出,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视小品、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等,都充分发挥了电视文学的社会审美优势,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像《咱爸咱妈》、《中国式离婚》、《血色浪漫》,它们或提出现代人们关心的人生价值与道德伦理问题,或反映群众最关心的改革的反腐倡廉问题,切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意向,所以受到观众的认可。
电视文学的传述美学。电视文学既然隶属于电视的范畴,就要遵循电视的规则。电视是声画合一的,在审美心理上,是通过视与听两种感官途径,从而达到心理感受,在表达手段和艺术构成上,电视艺术的审美心理又独具个性。首先,给人以视知觉的冲击,电视艺术属视听艺术,而“视”是第一位,通过蒙太奇剪辑,以画面的变化,直观地表现事物的形态特征,这是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这种直观可视的视听结构成为电视文学的主要美学特征。其次是声音的真实感。电视是视听结合的综合语言、画面、解说、音乐、音响等诸多因素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觉。声音(解说、现场、音乐),可以延伸画面,使之更富有空间实感,扩大信息含量,渲染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使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既能看到优美的画面,又能听到与之相匹配的声音效果,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形成非同寻常的审美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广告艺术的美学特征与专供欣赏的纯文学艺术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功利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功利性是电视广告艺术的本质属性,离开了功利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就不成其为广告了;而脱离了艺术性,电视广告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功利性也就成了泡影。其次是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相辅相成。真实性是对内容的要求,假定性是对形式的要求。真实性决定、制约着假定性,假定性必须为真实。真实性与假定性的辩证统一,归根结底,是电视广告的真与美的关系。三是主题的限定性与形式简洁性的有机结合。电视广告受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主题必须单纯、集中、突出,这决定其艺术形式必须简洁明快。简洁中求变化,明快中求新颖,以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综上所述,电视文学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较虽然属于崭新艺术品种,但就现在已有的规模来看,它已显现出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电视文学多取材于典范的文学作品,所以它既是普及文学作品的好形式,又是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观众在观看电视文学作品时,既获得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又使人们的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以升华。我们希望电视文学这朵屏幕之花在电视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更加奇异的光彩,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