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武术入门教学范例(3篇)
棍棒武术入门教学范文
一、历史渊源
据李家《李氏祖谱》记载:“李氏先人‘阿里沙’,自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曾派三千回兵助唐平乱,‘阿里沙’随军参战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其修建清真寺并娶中国女子婚配,‘阿里沙’赐为李姓。他们谨守伊斯兰教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李氏由长安迁居山东,定居任城白家胡同。”
李家世代习武,自定居任城后,李家最早在任城所传播的拳术称之“阿里沙拳”,从此“阿里沙拳”广为流传。“阿里沙”系阿拉伯语的名字,中文译音其中“沙”的语音有时译读成“叉”、“插”音。“阿里沙拳”后称“叉拳”、“插拳”,清末民初,都如此称谓,后统称之“查拳”。在济宁有“任城叉拳阿里传,流传民间千余年。五形六合皆齐备,歌颂绝技念祖先。传授拳术整十路,内外刚柔宜相间”。这是任城习武之人,从古至今的口头禅。
李琪瑞(1761~1846年),生于一个回族武术世家。父辈习武,秉承家传,习练“阿里沙拳”及刀、枪、棍、棒。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朝中护卫。他潜心研究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记》等兵法武技,在“阿里沙拳”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拳法、拳势、腿法等,融人“阿里沙拳”之中。如今李氏十路查拳动作中有多处近似于戚氏《拳经》动作,可见李琪瑞对前人的研究。他还汲取众家之长,创编了以拳法、腿法、掌法为主线的“十路捣捶”、“鹅掌式”、“截手拳”,是李氏查拳门所独有的套路。他在李氏查拳中还添加了特有的“爪型”,如“丁步插爪”(龙摆尾)、“盘腿插爪”(双龙出水)、“提膝插爪”(盘龙出洞)等独特的李氏查拳动作,这也更能体现出李氏查拳“五形”之说的“龙形”。丰富了李氏查拳门的内容。使李氏查拳动作更加丰满,结构更加合理,风格更加独特。李氏后人至今称李琪瑞为李氏查拳始宗。
李保太(1798~1873年),幼年随父亲李琪瑞习查拳及刀、枪、棍、棒。是“六路仙传母子锤”的创编人,李氏查拳第二代传人。
李振基(1834~1909年),字树嘉,九岁随父亲李保太习武,精通祖传查拳。1859年入朝为官,在抗击英法联军时被册封为粮草先锋官。1909年秋因病去世,为李氏查拳第三代传人。
李恩聚(1859~1932年),字会亭,(汇亭)1877年曾被河标营录为营官,因种种原因辞官,回家后在父亲李振基的支持下,离家出走,寻师访友。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设镖局。1909年由霍元甲亲聘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28年参加国考被授予“勇士”称号。1932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为李氏查拳第四代传人,李氏查拳代表人。因受家风影响,授徒极其严格,上海姚电侠、任城沙荣民,子女李龙彪、李凤彪、李瑞彪为主要传人。
沙荣民,1884年生于任城,回族,沙荣民从小爱武好侠,八岁师从任城李氏查拳代表人李恩聚研习查拳。由于沙荣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深得师父喜爱,李恩聚将祖传查拳及所有武功全部传授给沙荣民。为任城李氏查拳第五代传人。后人称之为“武圣人,沙四爷”,卒年不详。
李瑞彪(1895~1946年),字锦堂,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随伯父亲李恩聚在上海精武会习武,在伯父精心调教下,武成后留精武会任教。后受总会派往新加坡任南洋精武分会教练。使李氏查拳远传海外。1946年病逝于任城。为李氏查拳第五代传人。
李龙彪(1903~1989年),字凤池,幼年随父亲李恩聚,习练祖传武技,为李氏查拳第五代传人,查拳主要传播者。1913年随父亲进上海精武体育会,从师吴鉴泉习吴式太极拳兼学精武会所授武术科目,16岁获精武会高级毕业证书。1921年任精武会教习。1931年至1935年受总会委托赴广州精武分会任教。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参加群众组织的义勇军北上支援马占山将军抗日,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五旅武术教官。1947年回上海精武总会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武术联谊会执行委员,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裁判。1962年回任城,1982年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1989年2月病逝于济宁,终年86岁。授徒有刘东海、蔡清河、闫成民、儿子李常友等人。
李凤彪,李恩聚之女,1911年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父亲氏查拳。八岁进入精武会习武,为李氏查拳第五代传人。至今居住在上海精武体育会,下传儿子刘元。
刘东海,回族。1927年生于任城,李氏查拳第六代主要传人。1936年从师于查拳第五代传人沙荣民先生习查拳,后又师从于李龙彪先生研究李氏查拳。建国后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山东省武术比赛并获奖。1984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一等奖。1985年参加山东省体委组织的《查拳》一书的编写工作。曾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委员,济宁市聋哑人协会副主席,2003年因病去逝,享年76岁。其授徒宗锡元为第七代传人。
二、李氏查拳的内容、技法及特点
(一)李氏查拳的内容最初有十路查拳,以及刀枪棍各十趟套路。以后在不断与其它门派交流中逐渐补充了剑术、双钩、撅、双手带等器械。李氏查拳的徒手和器械对练内容非常丰富,有查拳对拆、铐子锤、十二腿、单刀枪、大刀枪、双钩进枪、扑刀枪、对扎枪、对劈刀、白手刀、白手枪、白手棍、大铲枪等。
1腿法练习
李氏查拳重视腿法练习,其内容丰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踹腿、闯腿、扫腿、缠腿、腾空飞脚、双飞脚、腾空外摆腿等,在套路中都合理分布而又纵横交错在十趟拳术中。综合其腿法可以归结为十五个字,它们是:跺、弹、踢、踹、泼、扫、勾、挂、趟、排、缠、点、撩、截、拐。
2拳法练习
李氏查拳以“捣捶”练习拳法,捣捶是由弓、马、仆、虚、歇、丁六种步型,拳、掌、勾三种手型;弹、挂、踹、箭、弹、缠等六种腿法;对、压、抡、砸、架、撩、栽、挑等主要拳法,以及五种掌法。六种步法,两种勾法,三种肘法,一种平衡动作组成的基本功套路练习,其中尤以突出功架,腿法和拳法为主。
3套路分类
李氏查拳高级套路共十路查拳,经李家后人演练整理分别为:一路母子,二路连环,三路摇橹,四路八方,五路风魔,六路突袭,七路梅花,八路猛虎,九路飞龙,十路埋伏。
4练功方法
李氏查拳练功方法是:1.以十路弹腿、三路花腿、十路捣捶为习练基础。2.以肩撞沙袋练肩力,抛沙袋练臂力,绞棒练手腕力。3.以腿缚沙袋负重弹跳,增强腿力。4.以拳击沙袋练拳法功力。5.以踢桩练习腿功。其次还有石锁、石担、提铁球、拉滑车、点钢钱眼等。
李氏查拳拳理有:“六合”即“里三合、外三合”,神与意、意与气、气与力;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跨“里外六合”。李氏查拳中很多攻防动作都归纳于“踢打摔拿”之中。在运用时,还要灵活机动。“十字要诀”即:缩、小、绵、软、巧、错、速、硬、脆、滑。
(二)李氏查拳的技击特点是重腿法,多摔法,不拘左右,搭手即发。其节奏特点是干净利索,动迅静定,动时如风驰电掣,定势时迅即静止稳定,其整体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同时,攻防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以气催力,精神融注拳势,呼吸配合动作,从而呈现出外形上完整一体,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风采。
(三)李氏查拳的风格特点有以下三点:1.套路剽悍,结构严谨。李氏十路查拳整体动作。以“四击”、“八法”、“十二型”和“六合”为主线,贯串整个拳术之中。眼明手快。步法灵活,朴实有力。动如脱兔,跳跃激烈,拳势伸展清楚,动作量大,拳势刚劲,敏捷健壮,内静外猛,守之如处女,攻之如猛虎。2.拳法连贯,结构严谨。拳法势势相承,善于运用内在的心意,表现出生动的气韵,如虹的气势,连环成招,一气呵成。起、承、转、合等变化多端。3.长拳短用,出手含蓄。拳脚齐发,上下并用,进而实退,退而实进,虚实并用,刚柔相济。轻灵稳固,灵活不滞,矫捷刚健,动作连串,协调顺畅,力点清晰。组合击打。
三、意义
李氏查拳历来注重习武者的道德品行,要求“学拳先明理,习艺先尚德”,其“明理尚德”的武德精神是李氏查拳经久不衰的内在支柱。具有增强体质、自卫防身、修身养性、艺术欣赏的作用。不仅有各种手法、腿法、身法、步法,还包含着屈伸、回环、旋转,还有平衡、跳跃等较复杂及难度动作,人体各个部位都要参与运动,要求肌肉活动量大,需氧量高,因而,可以使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发展呼吸系统的机能并提高肺活量。对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力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均有良好的影响。
李氏查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武术文化的一种,是李氏以及历代传人智慧的结晶,其发展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发达的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棍棒武术入门教学范文篇2
玄铁剑倚天剑屠龙刀打狗棒血刀君子剑淑女剑碧水剑黑白双剑圣火令珊瑚金拐杖金蛇剑闯王军刀冷月宝刀鸳鸯刀绣花针杨家铁枪蛇杖金轮
鳄尾剪银钩铁划绸带玉萧绿波香露刀白虹剑周公剑真武剑小龙女的银丝手套虎头金刀龙泉剑工布剑
紫微软剑胜邪剑纯钧剑湛卢剑鱼肠剑巨阙剑泰阿剑龙渊剑干将剑莫邪剑玄铁匕首墨剑白剑龙头拐杖黄金棍哭丧棒吴钩剑
七星绝命剑
七星绝命剑
一把三尺长的软剑。剑刃上嵌着七颗星状的暗器,一剑刺出,使剑人的内力劲透剑身之时,那七颗星状的暗器便飞脱疾出,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此剑为江湖名宿玄机子祖传之宝,玄机子死后无嗣,七星绝命剑便落入其关门弟子崔北海的手中。但崔北海手持此剑多行不义,卒为大侠护花所败。(见古龙《吸血蛾》)
七星透骨针
江湖中威力仅次于孔雀翎的霸道暗器,系暗器大家七巧童子打造。据说七巧童子一生熬白了头发,一共也不过制成了七对。其外表是一只钢筒,里面装有机簧,机簧上附有七根带银针,发射时劲道奇强。练七星透骨针的人,都是左右双手联发,两筒共十四根银针激射而出,快且杀伤面大,令人猝难躲避。(见古龙《七种武器》)
七修剑
为当年七修真人镇山之宝,属上古降魔利器。该剑既出,能幻出道道金白之光,光到之处,杀伤力极强。七修真人后将此剑传与杜铁池。杜铁池得此宝后,降妖伏魔,大建奇功,后杜铁池成为七修门掌门。(见萧逸《塞外伏魔》)
七杀刀
大西国王张献忠使用的杀人利器,七杀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意思。这是一把神刀、宝刀,也是一把凶刀、魔刀。传说七杀刀杀人太多,已经着魔,“神刀出鞘,无血不归”。后由冷面魔君贺通天传给恨天生。(见欧阳云飞《小流浪》)
七煞天罗
奇门兵器。通体乌黑,柔软发带,顶端尖锐似剑,主体浑圆似棍。看去似鞭非鞭,似剑非剑。此兵器厉害之处,在于七种奇巧恶毒的装置,按动机关,可发出轻丝大网、白雾、红雨、毒针、天雷、地火、化形砂七种暗器毒药,有如天罗地网,罩向敌人,故名七煞天罗。据少林掌门百空禅师说,此乃失传了二百多年的魔教至宝。后落入朱五绝之手。朱五绝用此兵器攻击宋晓峰,不意机关失灵,自己竟死天于七煞天罗之下。(见云中岳《紫彩玉箫》)
七绝魔剑
太极剑李清尘的祖传宝剑。七绝剑剑法奇诡,去如闪电,削铁如泥。此剑出手必伤人,几招一出,剑势便无法控制,素有“招不过十”之称。七绝魔剑之下,从无幸免者,不是死亡,就是残废。(见卧龙生《七绝魔剑》)
十八般武艺
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初见于宋代戏文《张协状元》,后世有多种解释。其一,明代戚晋叔辑《元曲选;逞风流王焕百花亭》:“若论着十八般武艺,弓驽枪牌,戈矛剑戟,鞭链镗锤。”其二,元明间施耐庵著《水浒全传》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驽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其三,明万历年间谢肇淅《五杂俎》:“十八般: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后世还出现了“九长九短”、“六短十二长”,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艺内容说。综合历代“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删去重复,共包括下列种目:
属抛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铳。
属长兵器的有:戈、矛、枪、棍、殳、杵、杆、杖、棒、斧、钺、戟、大刀。
属短兵器的有:剑、刀、鞭、锏(简)、钩、镰、锤、拐、环(圈)
属软兵器的有:链、流星、绵绳套绳。
属徒手的武艺,统称为“白打”。历代“十八般武艺”中所指的这些种目,并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飞刀、袖箭、三尖两刃刀、橛、匕首、鸳鸯钺、阴阳锐、状元笔、铁尺、绳镖、三节棍等均未包括。至于武侠小说家笔下剑造的许多“奇门兵器”,就更难以尽收了。
九现神龙鬼见愁
一条江湖上罕见的金龙鞭,一眼看去,酷似金龙,龙的角左右伸出,张开的龙嘴里,吐出一条碧绿色的舌头。它的可怕之处,是它兼具九种妙用:其全身反鳞,不但可粘住暗器;龙角分犄,专制天上各门各派的软兵刃;龙舌直伸,打人穴道;那张开的龙嘴,咬人刃剑如探囊取物;除此之外,一双龙眼乃是霹雳火器,龙口之内,可射出十三根“子午向心钉”,见血封喉,子不过午。在必要时,那混身龙鳞,也全都可激射而出,伤人于意外。武林中寻常人等,固然难在此兵器下躲过,即使是那些高手、名宿,如不知底细,也同样会死于非命。
江小鱼在地道里发现了这一凶险兵器,他害怕它为害江湖,便以利刃将之毁坏。(见古龙《绝代双骄》)
刀
以雄浑、豪迈、挥如猛虎的风格而驰名的兵器,在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清朝诗人郑世元这样描写道:“秋水飞双腕,冰花散满身。柔看绕肢体,纤不动埃尘。闪闪摇银海,团团滚玉轮。声驰惊白帝,光乱失青春。杀气腾幽朔,寒芒泣鬼神。舞余回紫袖,萧飒满苍旻。”
据《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其所乃击之也。”殷商时已有铜刀,到了西周,刀的形状有了变化。刃柄无明显分界,柄部略厚,近刃部有圆圈穿孔。相传西周时以“昆吾”的刀最为著名,但用刀盛世还是战国时期骑兵作为独立兵种出现以后。从秦始皇陵中发现了不少骑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还是秦末到西汉初年。伴着骑兵的发展,刀的形制不仅有了改变,作战作用也重要了。作战时骑马用刀斩劈,可格,可刺,已明显优于剑的直刺。
汉代的刀,直脊有刃,刀柄与刀身没有明显的区别,刀柄首端都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环形,名为“环柄刀”或“环首刀。”这种刀流传甚广,东自朝鲜、日本,北于匈奴,西抵大月氏,南达安南,都广泛使用。特别是东传日本后,成了日本刀的祖型。东汉末年,适合劈砍的环柄刀在战场上已成了主要武器,到了三国,军队大量装备的短兵就只有刀了。刀的制造也更加精良如诸葛亮让蒲元铸造的刀“称绝当世,故曰神刀”。刀不仅作战,也有了套路对练。如《吴书》载:“酒酣,统乃以刀舞。”南北朝以后,刀一直是重要武器。李白《从军行》的“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的诗,就反映了当时作战主要用刀。
《唐六典;武库条令》中只有刀制,而无剑制。其中有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唐宋时出现了长柄刀。从宋《武经总要》可以看出刀剑有了进一步改进,从狭长的长条形,改成刀头前锐后斜形,并有护手,去掉了扁圆大环。
俗语说:“剑是君子所佩,刀乃侠盗所使”。这多少有些抬剑抑刀。实际上,刀那勇猛狂放的性格还是令许多人所倾到的。商周时期的人,就珍贵地以美玉饰刀,此后文人墨客咏刀之作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刀的喜爱:“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唐;岑参)“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唐;高适)“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唐;李白)“徒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唐;李商隐)据说,李商隐这里提到的“七宝刀”,出在后汉,是魏文帝曹丕所造。此刀本名“灵宝”,因它纹似灵龟,又俗称七宝刀,能切金断玉,后下落不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异国宝刀流入中原后,其锋利和精巧更令人赞叹不已。乌孙佩刀、半息宝刀、大食刀、海西国宝刀、日本双刀等都被诗人们一咏三叹,吟哦不已。
刀虽然也登得大雅之堂,刀、剑之别未必便是侠盗与君子之别,但在习惯上,尤其在刀剑用在不以战斗为目的的场合时,二者的身份却是有一定差异的。有研究者发现,古龙笔下的侠客们每使刀而较少使剑,并认为这体现了古龙的平民意识。确实,除了著名的小李飞刀外,萧十一郎、傅红雪、丁喜、姜断弦、花错、朱猛等英雄大豪杰用的都是刀。古龙认为:“剑是优雅的,是属于贵族的;刀却是普遍化的,平民化的”,“剑有时候是一种华丽的装饰,有时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某一种时候,便甚至是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刀不是。”确实,在其他诸家武侠小说当中,还没有谁像古龙这样如此注重兵器的意义,我们读了古龙作品,也许能够加深对刀的性格的理解。
三绝拐
铁拐医圣赛华佗的遗物。百毒夜叉端木珏从一古墓中无意中得到,将此神物赠于韦虎头。所谓三绝,就是这根尺来长的短拐,具有攻敌,防身、度厄三种妙用,拐身是寒铁所铸,弯柄则。是觅自南极上佳磁石所制,但需略用内家真力,猛逼弯柄,磁力才会骤然发挥出来。故而只消一拐在手,再多的厉害金属暗器,也可将其粘吸。拐的后部,暗藏螺旋,旋开后的这段拐身,中空,内藏三粒“华佗度厄金丹”。此丹药效如神,受伤者,只要脏腑未腐,便可度厄。(见诸葛青云《大宝传奇》)
工尺镖
江湖暗器。为一枚枚大小厚薄不同的银钱。练就工尺镖的人,能将银钱准确地射中对方的要害部位。银钱镖出手后发出“工尺”、“工尺”之声,竟能奏出古乐“四面埋伏”的音律第一句。此声音扰人心魄,使人精神分散,极易被击中要害,故得此名。工尺镖是无耳教教主江兆基的绝学,不幸被武林恶人学会,用此功伤人,嫁祸于无耳教,因此,使江湖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见古龙《剑气满天花满楼》)
万字夺
东海龙王司空阔所用兵器。长七尺,上部似矛,下部似护手,似戟非戟,似钺非钺,性可克刀剑。万字夺以玄铁铸造,玄铁稀少,且重量比普通铁重逾十倍。按疑即陨铁,为铁中稀少的品种。据报载,我国古代对陨石的利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河北省藁城县曾出土商代铁刃铜钺,其刃则为铁陨石打成。(见梁羽生《广陵剑》)
飞剑
以口吐出可以远距离伤人的小型剑器,非修行至剑仙不能为之。多见于旧派武侠小说中,新派作品以其荒诞落套,极少出现。
天魔雨
四川唐门的奇毒暗器。能把奇毒的汁液由腕底特制的筒中打出,到了敌人面前或头顶,才突然爆开为伞,向下猛洒。这种毒雨毒性极强,如被沾上,骨肉尽烂。(见鬼谷子《江湖风云录》)
五殃针
阴山派始祖谢五殃采取阴山绝壑寒铁,炼制而成的暗器。这种针长不逾寸,细如牛毛,装在筒中,筒上装有一个活闩和两个机钮,用时先把活闩打开,在小机钮上一按,就射出一针,按着不动,针就一支接着一支连续飞出,指挥如意。如果在大机钮上一按,一次就能射出七十二针,五丈以内的敌人,你只要对准他的胸口,七十二支飞针,就会左右上下,自动打上人身七十二处穴道。若敌人身材高大后退一步,身材瘦小则上前半步。制造之精,计算之准,真是匠心独运。尤其阴山寒铁之气,遇血即凝,中者当场寒栗而死。五殃针不仅是阴山派镇山至宝,而且也是武林道屈一指的暗器。后来阴山肖掌门人殷如玉据此改制成散花神针。(见东方玉《北山惊龙》)
五毒霹雳雷霆珠
江湖下五门中最的兵器。形状酷似流星锤,施展起来和普通流星锤也并无不同,只是那由铜铸成的圆球内还藏有厉害暗器,若是不敌对方时,暗器便如暴雨般射出,纵是一流高手,也难免被其所伤。因此,这件兵器的主人杨霆在武林中也算是个人见人怕的角色。他后来在参与一起争夺珠宝的纷争中被人杀死。(见古龙《绝代双骄》)
太乙神钩
奇形兵刃。形如乙字,以象牙为手柄,雕镂极精。钩身非一般精铁铸成,共分七节,机括相连,最后一节刃尖,长约二寸有余,锋利异常。太乙神钩的妙用在于,手柄之上另有机括,轻轻一按,七节太乙钩自动伸直,便可当剑使用,及至以剑法过招之时,又可化剑为钩,缠脱敌人兵器。这忽钩忽剑的招数,独便创一格,运用之妙,神诡莫测。(见陈青云《艺剑青霜》)
太阴魔铃
太湖三煞胡云天、胡云地、胡云人三兄弟的成名兵刃。魔铃一般成对使用,双铃各有机关,右铃可发无色无味的毒气,人中之无药可解;左铃频生异响,扰人耳目,功力弱者闻之则失去丹田功力。临敌实战,三煞连环,顺着四方、五行、六易、七星、八卦方位,正反置,交互运用,奥妙无穷。(见梁羽生《武当一剑》)
棍棒武术入门教学范文
一、历史渊源
据李家《李氏祖谱》记载:“李氏先人‘阿里沙’,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曾派三千回兵助唐平乱,‘阿里沙’随军参战,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为其修建清真寺并娶中国女子婚配,‘阿里沙’赐为李姓。他们谨守伊斯兰教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李氏由长安迁居山东,定居任城白家胡同。”
李家世代习武,自定居任城后,李家最早在任城所传播的拳术称之“阿里沙拳”,从此“阿里沙拳”广为流传。“阿里沙”系阿拉伯语,中文音译,其中“沙”的语音有时译读成“叉”、“插”音。“阿里沙拳”后称“叉拳”、“插拳”,清末至民国初年,都如此称谓,后统称之“查拳”。在济宁有“任城叉拳阿里传,流传民间千余年。五形六合皆齐备,歌颂绝技念祖先。传授拳术整十路,内外刚柔宜相间”的歌谣,这是任城习武之人从古至今的口头禅。
李琪瑞(1761―1846年),秉承家传,习练“阿里沙拳”及刀、枪、棍、棒。清乾隆年间(1784年)为朝中护卫,他潜心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记》等兵法武技,吸取了前人的拳法、拳式、腿法等,融入“阿里沙拳”之中。他集取众家之长,创编了“十路捣捶”、“鹅掌式”、“截手拳”等独有的套路。他还在查拳中添加了特有的“爪形”,形成“丁步插爪”(龙摆尾)、“盘腿插爪”(双龙出水)、“提膝插爪”(盘龙出洞)等独特的李氏查拳动作,丰富了李氏查拳门的内容,使李氏查拳动作更加完美,结构更加合理,风格更加独特。李氏后人称李琪瑞为李氏查拳始宗。
李氏查拳第二代传人李保太(1798―1873年),幼年随父亲李琪瑞习查拳及刀、枪、棍、棒,“六路仙传母子锤”创编人。
李氏查拳第三代传人李振基(1834―1909年),字树嘉,9岁随父亲李保太习武,精通祖传查拳。
李氏查拳第四代传人李恩聚(1859―1932年),字会亭(汇亭),1909年由霍元甲亲聘于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1928年参加国考被授予“勇士”称号。因受家风影响,他授徒极其严格,上海姚电侠,任城沙荣民,子女李瑞彪、李凤彪、李龙彪为其主要传人。
李氏查拳第五代传人沙荣民,回族,1884年生于任城,卒年不详。沙荣民从小爱武好侠,8岁师从李恩聚研习查拳。沙荣民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深得师父厚爱,李恩聚将祖传查拳及所有武功全部传授予沙荣民,后人称之为“武圣人沙四爷”。
李瑞彪(1895―1946年),字锦堂,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随伯父李恩聚在上海精武会习武,在伯父精心调教下武成后留精武会任教,后受总会派往新加坡任南洋精武分会教练,使李氏查拳远传海外。
李龙彪(1903―1989年),字凤池,幼年即随父亲李恩聚习练祖传武技,1921年任精武会教习。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上海武术联谊会执行委员,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裁判,1982年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授徒有刘东海、蔡清河、闫成民、儿子李常友等人。
李凤彪,李恩聚之女,1911年出生,自幼随父亲氏查拳,8岁进入精武会习武,下传儿子刘元。
李氏查拳第六代主要传人刘东海,回族,1927年生于任城,1936年从师沙荣民先生习查拳,后又师从于李龙彪先生研究李氏查拳,1984年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一等奖,1985年参加山东省体委组织的《查拳》一书的编写工作,曾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委员,授徒宗锡元。
李氏查拳第七代传承人宗锡元,1963年生于山东省微山县,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山东省武术段位考评员,微山县传统拳研究会会长,全国第六届武术功力大赛裁判员。
二、李氏查拳的内容、技法特点
(一)李氏查拳的内容最初有十路沙拳以及刀、枪、棍各十趟套路,以后在不断与其他门派交流中逐渐补充了剑术、双钩、、撅、双手带等器械。李氏查拳的徒手和器械对练内容非常丰富,有查拳对拆、铐子锤、十二腿、单刀枪、大刀枪、双钩进枪、朴刀枪、对扎枪、对劈刀、白手刀、白手枪、白手棍、大铲枪以及进枪等。
1.腿法练习
李氏查拳重视腿法练习,其内容丰富,如低踢、平踢、低踩、斜踩、蹬腿、踹腿、闯腿、扫腿、缠腿、腾空飞脚、双飞脚、腾空外摆腿等,在套路中都合理分布而又纵横交密。综合其腿法可以归结为十五个字,即:跺、弹、踢、踹、泼、扫、勾、挂、趟、排、缠、点、撩、截、拐。
2.拳法练习
李氏查拳以“捣捶”练习拳法。捣捶是由弓、马、仆、虚、歇、丁六种步形,拳、掌、勾三种手形,弹、挂、踹、箭、弹、缠六种腿法,对、冲、压、抡、砸、架、撩、栽、挑等主要拳法,以及五种掌法、六种步法、两种勾法、三种肘法、一种平衡动作组成的基本功套路练习,其中尤以突出功架、腿法和拳法为主。
3.套路分类
李氏查拳高级套路共十路查拳,经李家后人演练整理分别为:一路母子,二路连环,三路摇橹,四路八方,五路风魔,六路突袭,七路梅花,八路猛虎,九路飞龙,十路埋伏。
4.练功方法
(1)以十路弹腿、三路花腿、十路捣捶为习练基础。
(2)以肩撞沙袋练肩力,抛沙袋练臂力,绞棒练手腕力。
(3)以腿缚沙袋负重弹跳,增强腿力。
(4)以拳击沙袋练拳法功力。
(5)以踢桩练习腿功,其次还有石锁、石担、提铁球、拉滑车、点钢钱眼等练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