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范例(3篇)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范文
有研究报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护理伦理渗透的方式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伦理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和掌握,能提高他们实际工作中解决伦理冲突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临床专科教师仅仅是在有时候简单提起伦理道德与专科护理的问题,并没有把伦理道德的相关知识真正的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也就出现对伦理知识‘‘不重视、不应用、不会用”的状况。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学基础操作中已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并寻求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操作中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为今后改进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专科)3个班的学生160人,每个班分为5组,共15组,每组10〜12人。随机抽取8组共84人作为实验组,剩下的7组共76人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设计
加强床边沟通护理:采取模拟病房的形式,要求护生加强床边沟通护理。通过主动巡视病房而不是依靠呼叫器、到床旁采用沟通技巧收集病人资料、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活动等练习,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以自己良好的情感、语言、态度、行为对待病人,以病人利益为重,体现出护理人员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情境案例教学:在每种护理操作中设置一个案例,让护生根据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把相关的护理伦理知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用到该项操作中。通过教师在示教过程中的点拨,护生在操作课之前寻找相关护理伦理理论,在操作中护生就能很好地将尊重病人、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伦理原则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应用到整个操作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出进病房敲门,合理称谓病人,操作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病人,操作时保护病人隐私、合理暴露病人身体并不断告知病人操作到什么程度并请求合理配合,操作结束时告知操作很顺利并向病人致谢等,整个过程表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护理既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更能提高护理操作质量,从而展现护士的天使形象。
模拟伦理道德现场:在开始示教时,由两位老师模拟完成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一个处处体现出关心病人,尽量把伦理知识渗透到每一步操作中;另个则仅仅完成护理活动。通过不同的表现,让护生直观感受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伦理知识,同时讨论有意识地在护理操作中应用伦理知识和无意识应用伦理知识的护理结果。例如在临终关怀和尸体料理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模拟操作时,能够主动了解病人的性格,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让临终患者正确面对死亡。对有痛苦的病人尽最大努力解除病人痛苦,并给予心理精神方面的安慰。当病人去逝时,我们应在现场,表现出同情,对亲属给予安慰,用严肃认真尊重死者的态度进行尸体料理。
1.2.2实施教学
开展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共24次课,专业教师分组进行带教。实验组采用课题组设计的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实验组,要求:
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践课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次实践课前,提问或鼓励学生主动陈述本次实践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践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1.2.3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场景模拟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对伦理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程度、临床思辨能力等进行评价。
1.3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X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为160份,有效率为100%。研究对象均为女生,生源地情况为:安宁1人(0.6%);保山2人(1.3%);楚雄34人(21.3%);大理25人(15.6%);红河13人(8.1%);昆明10人(6.3%);丽江2人(1.3%);临沧3人(1.9%);普洱3人(1.9%);曲靖28人(17.5%);腾冲2人(1.3%);文山8人(5.0%);宣威8人(5.0%);玉溪16人(10.0%);昭通5人(3.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1.10岁,年龄分布情况为:18岁1人(0.6%);19岁2人(1.3%);20岁40人(25.0%);21岁册人(40.6%);22岁46人(28.8%);23岁4人(2.5%);24岁1人(0.6%);27岁1人(0.6%)。
2.2护理操作和护理伦理学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上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之前学习过护理伦理学的有133人(83.1%),未学习过护理伦理学的有27人(16.9%)。115人(71.9%)认为护理带教教师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护理带教教师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护理带教教师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
2.3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中融入伦理学知识的效果分析
对护理操作实践课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操作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伦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临床思辨能力进行比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操作能力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2=0.229,P=0.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对护理操作能力无影响,结果见表1。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X=6.977,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有促进作用,见表2。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伦理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程度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X=9.530,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伦理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程度,见表3。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思辨能力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X=5.003,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见表4。
3.讨论
随着日新月异的医学技术和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可,护士在临床实践中的责任越来越大,面临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如专业思想的稳定性、与同事和其他医护人员之间、与护理对象及其家庭之间的伦理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近些年来对伦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医学院校及各级临床机构的重视。
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采用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法。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与临床实践相脱节。而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其教学方法有别于伦理课教学,上课地点主要在学校建立的实验室完成,许多实验都是模拟临床实际工作来完成教学内容,重视学生每项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技巧,偶尔渗透一些伦理道德、沟通交流技巧等人文科学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科学知识应用到护理操作中。因此,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时基本不用人文科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有78.68%的学生偶尔想起来运用和从来没有运用伦理学知识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护理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学生把护理伦理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能力较差。同时也说明护理伦理的教学必须与临床专科课程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巨大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为切入点,针对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的教学特点,分析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缺乏护理伦理知识应用的问题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时经常遇见的伦理问题,尝试性地把护理伦理知识应用到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课的教学中,寻求把护理伦理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操作的教学方法,为改进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伦理理论知识与基础护理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目的是在护理实验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理教师应用伦理道德知识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教学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把伦理道德观念深植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伦理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范文篇2
1.1缺乏相对独立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护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以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为基准,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1]。基础医学在实验教学方面附属于理论教学体系,受制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限制,没能在实验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对实习返校和已毕业护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护生对临床极少应用的知识很快遗忘,而对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基础医学知识记忆深刻,如人体解剖学中的体表标志。目前,国内高专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相对独立,各学科实验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2];而且实验内容基本以基础医学知识为主,缺少结合临床的具有护理专业特色和内容的实验教学。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必须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与专业运用紧密联系,才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3]。
1.2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及评价标准相对陈旧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多年沿用“看录像-示教-练习-考核”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流程,然后要求学生“照葫芦画瓢”[4]。此种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对护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临床护理工作的结合和互动,对护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不利。此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由教师单独评价,缺乏学生的参与,不能更好地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传统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要求,制约了护理人才的培养。
2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2.1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目标
根据“护士核心能力”的需求,我校对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修订了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以“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专业技能及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富于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2.2构建“医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根据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以培养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秉承“拓宽医学基础、突出护理技能、强化护理人文”的实验教学理念,将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与护理专业技能、护士核心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适应基础医学各学科特点及护理职业特色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遵循“淡化课程界限,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我校对原有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进行融合与优化,分层设置,合理有序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涵盖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以及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评估等护理专业技能,形成“医学基础+护理技能”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3基于“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3.1强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
编写新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计划、基础医学实验教材和配套使用的教学大纲。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中融入与护理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工作实景等,提高学生对护理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2引入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融入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效果。
3.3筹建虚拟实验平台
我校护理系新建虚拟实训室,购置情景化静脉输液训练系统和情景化中心静脉置管训练系统,能提供详细的局部解剖知识和真实的临床病例。我校形态学实验平台包括人体科学馆、显微数码实验室,其中人体科学馆内陈列有各类人体标本760件,馆藏有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等多学科的教学标本,并自主研发了视频播放系统和数据库标本查询系统;机能学实验平台包括机能学实验室、行为学实验室,其中机能学实验室购置了30套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可以开展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并计划逐步完善虚拟实验平台建设。
3.4建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开展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采用实验教学独立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法,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分离。设置实验教学质量专家评价表和学生评价表,由教学督导员、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的专家通过检查实验教学文件(如实验大纲、教案、实验日志等)、现场听课,在实验环境、实验内容是否贴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是否注重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全面评价实验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包括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实验成绩评价体现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爱伤观念、团队合作、实验结果、实验考核、实验报告等方面,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评价标准新模式。
3.5创建护理专业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
目前,我校正逐步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件、视频、教案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前期已经制作了部分形态学实验课件、视频等,自主开发了人体科学馆视频播放系统和数据库标本查询系统,录制了部分机能学实验教学视频,如“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局麻药的影响”、“药物的量效关系”等,积极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资源库。今后,将利用互联网将实验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拓宽实验教学的学习路径,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4.1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有待提高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实验教学流程、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存在专职实验员较少,青年教师偏多,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护理脱节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基础课程教师与临床护理的交流互动,有计划地安排基础课程教师利用节假日结合临床,及时了解临床护理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技能培养。
4.2加强以“护士核心能力”为架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范文
关键词:针灸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41-02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针灸临床治疗等内容[1]。它也是一门集医学基础、过渡、临床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护理学专业授课学生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操作、熟练临床技能为主[2]。护理学教学强调护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护理技能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在于强调技能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患者的言语沟通和提供患者所需要教育的技能[3]。此外,对于护理技能的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基于中医针灸推拿作为绿色安全无毒的传统疗法,其对于病症的治疗疗效确定,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护理实践[4],因而可以将针灸推拿引入临床护理中来,可以给予患者针灸推拿等的非药物疗法护理。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传授针灸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学中,个人认为思路如下。
一、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
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学》的基础知识[5],也是《针灸学》课程性质之一医学基础课程的体现。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也是《针灸学》的核心之一。因而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极其重要[6]。在经络腧穴部分的教学上,先多以基于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7],教师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主要以记忆为主获得夯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同时期间也可穿插一些趣味记忆方法如谐音、串联等来促进学生记忆。另外,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针灸学》教学大纲对经络原文的不要求,但是也要求掌握经脉的基本循行,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临床护理针灸操做铺垫。因而基于《灵枢·经脉》中的经典原文,选择行文简洁,诵之朗朗上口,或三五字一句,条理性比较强的文字进行重点讲解,如心经循行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其直者……,出其端”,以原文讲授,让学生自己在体表描绘经脉循行路线,在理解并能够自行在体表描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尽量背诵原文,以便更好地记忆循行路线,为临床实践奠定稳固基础。
二、临床过渡课的提早进行
由于护理学的教学重点在于临床护理技能的获得与提升[2],因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开展课程。刺法灸法学作为《针灸学》教学中的临床基础课程,其主要担负着联系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实践治疗的桥梁作用,主要是对于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起过渡和衔接临床的作用。因为针灸治疗和传统常规中医有所差异,在理、法、方、穴的基础上,强调术,即针刺手法操作。熟练的针刺手法操作多是来自于长久不懈的练习,所以可以在整个学习的一开始,就提前练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练习针刺手法,能够更好地让护理专业学生掌握针刺技能[8]。本着提早获得、提早练习的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提早进行针灸基本临床技能培训是有必要的。提早进行针灸临床基础课程的讲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针灸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9],最终有助于学生护理技能的获得。
三、临床课程引入PBL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提出的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的过程[10]。而《针灸学》中的针灸治疗部分,针对具体的疾病讲解针灸的穴法方术,是针灸对于实际临床问题的解决。因而,在针灸临床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使教师授课更有针对性,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养成[11,12],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PBL模式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满足护理学的教学目标,利于护理学生临床技能的养成。
四、结合护理学专业特色,引入杵针疗法
杵针疗法是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六世的针灸技能,其特点为不用药物,针具不深入皮肤肌肉,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易学,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兼针灸与按摩之长[13]。正因如此,将杵针疗法引入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课程中,能够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临床技能范围,创新学生技能素质,更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护理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综上,护理学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色,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要求决定了《针灸学》教学中针灸临床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中提倡以医学基础课程为基础,夯实针灸经络腧穴基本知识;通过早临床的方式,加深针灸临床过渡课程的学习;再结合PBL教学提高学生面对具体临床实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补充创新型安全疗法——杵针治疗,能够综合提升学生临床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林婷,姜小鹰,郑翠红.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0):447-449.
[3]BjorkIT,KirkevoldM.Fromsimplicitytocomplexity:developingamodelofPracticalskillPerformanceinnursing[J].ClinicalNursing,2000,9(4):620-631.
[4]王军英.浅议针灸疗法的施术安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7):424.
[5]胡蓉.《针灸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针灸,2012,32(1):75-77.
[6]孙志.《针灸学》腧穴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5):448-449.
[7]申翔.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77-78.
[8]许予民,魏建文.《针灸学》“双前法”教改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5):57-58.
[9]刘红华.“早实验、早临床”护理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10]庞春江,王威,吴兆利,等.以问题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在针灸临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3-14.
[11]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12]夏勇,李艺,刘世敏等.PBL模式——针灸临床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4-6.
[13]钟枢才.杵针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No.JGYB20110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O.11YB034);四川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11sc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