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范例(3篇)
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程;对接
思考来自于一学生的清明节日记:清明节到了,老师让了解清明节来历与习俗。问妈妈,妈妈不知道;问爸爸,爸爸不清楚;爷爷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带全家去上坟。可上坟时看到的是香火弥漫,点香磕头的场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闷。(节选)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转贴于
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范文篇2
一、关注传统节日文化
1.(湖南长沙卷)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1)了解节日习俗
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年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2个习俗。
(2)讲述节日故事
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有关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字。
(3)策划节日活动(2分)
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模仿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
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
②目的:
【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刻寓意。例1分别考查了与节日有关的习俗、故事传说和活动策划,与元宵节有关的习俗有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等;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故事,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活动项目的策划必须紧扣所选节日的文化内涵来切入,如元宵节这个节日可策划“元宵灯谜会”项目,其目的是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关注家乡美食文化
2.(浙江义乌卷)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菜肴,“吃”传达着国人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国人的生活习俗,承载着国人的美好期望。我校九年级将开展以“舌尖上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l)【猜一猜】请你仔细阅读下列三则谜语,任选两则写出谜底(家乡常见食品)。
①肚子鼓鼓小胖子,身上穿着黄缎子,满脸长着大麻子,老家是个火炉子。
②本来一大片,变成千条线,是线不缝衣,只在锅里见。
③两个瘦子一般长,扭在一起跳池塘,有人拿棒来救起,瘦子变成胖又黄。
①
②
③
(2)【夸一夸】一盘菜,一盆汤,一道点心……或朴素,或精致,鲜活着我们的生活。请你夸一夸你所喜欢的一种家乡美食(上面三则谜语的谜底除外),可以描写色香味,也可以说明制作过程。
(3)【品一品】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道的,不仅有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有我们的心。细细品味,舌尖上有满满的希冀和祝福,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请参照示例,说一说家乡美食所蕴含的意义。
示例:月饼――圆圆的,甜甜的,寄寓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甜美的希冀。
【解析】
中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更加风靡世界。例4从猜家乡食品、夸家乡美食、品美食意蕴等角度来引导考生了解家乡传统美食文化,主题既贴近考生生活形式又新颖活泼。第(l)小题要抓住“家乡常见食品”这一范围,并结合谜面对食品的描述来思考谜底,三则谜语分别是酥饼、面条、油条。第(2)小题要注意描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描写的如“一小碗糖水煮杨梅果,那颗粒硕大的果实汁液溢出,连汤液都漫上一层红色,白糖酽在杨梅果的汤液里,酸酸甜甜,回味无穷。”说明的如:“首先用豆浆机磨出生豆浆,接着用纱布过滤,然后将豆浆用小锅隔水加热煮沸,慢慢地,豆浆表面就会结出一层皮,用手一揭,一张豆腐皮就做成了。”第(3)小题分析示例语句可知,应先点出美食的形色香味等,再描述其蕴含的意义,如“长寿面――细细长长,软而可口,祝福人们幸福绵长,健康长寿。”或“年糕――“糕”谐音“高”,祝福人们生活步步高。”再如“粽子――翠绿的粽叶,软糯的滋味,蕴含着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由衷的敬意。”
三、关注古村落文化
3.(福建漳州卷)九年(8)班开展以“古村落巡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走进古村落】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古村落正在逐渐消失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材料二:据统计,漳州现有行政村1650多个、自然村1万多个,大部分是古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今年3月,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入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至此,漳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增至4个,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漳州共有7处入选。
材料三:漳州的古村落面临着缺乏保护和过度开发的问题。这些古村落大都地处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很难进行有效的维护;有的古厝居民保护意识淡薄,随意拆掉古建筑盖新屋,破坏了古厝的整体风貌;农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也导致古村落出现无序建设的情况。
(1)请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两点即可)
①
②
【关注古村落】
(2)保留或拆除古村落的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点赞古村落】
(3)漳州古村落风景如画,数量众多,有塔下村、田螺坑村、和春村、山重村、湘桥村、庄上村……日前,漳州正着手编撰《漳州古村落》一书。请你仿照示例,推荐一处漳州古村落。
示例:云水谣村――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尽收眼底。
推荐:
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海子;“张力”;亚洲铜;幸福
海子,原名查海生,当代青年诗人。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第一次使用笔名“海子”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在1982至1989不到7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作品,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相继出版。作为一个抒情诗人,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在他的诗中表达了他一生的热爱和痛惜,其中有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也有对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很多人喜欢海子的诗,认为其中有海子对祖国的热爱,有海子纯净心灵的展现,但主要是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海子诗歌的研究。在此笔者不禁好奇:如果不考虑海子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因素,而是回归诗歌本身,海子的诗歌又会呈现哪种面貌呢?在此,笔者将以《亚洲铜》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运用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的“张力”说来对海子的诗歌进行分析。
新批评派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并于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衰落。新批评是一种微观实践的语义学批评,关注点不在作者,不在读者,而在于诗歌本身。它认为,在剥离了外界因素的遮蔽之后,诗歌就只剩文本本身了。因此新批评主义者对诗歌的分析实际上就成了对诗歌文本的分析。针对文本的分析,新批评主义提出了细读法,张力说由此产生。“张力”说最早由美国学者艾伦・退特在1937年《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不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①在退特的“张力“理论中,诗歌是由“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外延”是指词语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词语的比喻意义、感彩或联想意义等。他的“张力论”有三层涵义:一是诗歌的“张力”是外延和内涵的统一;二是诗歌外延和内涵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三是诗歌每一层的比喻意义都不与字面意义发生冲突。退特“张力”说主要针对古典主义过分强调外延而忽视诗歌内涵,浪漫主义过分注重内涵而忽视诗歌外延这两种不同错误倾向而提出,要求诗歌既要倚重内涵,又要倚重外延,诗应该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而这也是退特对好诗的评价标准。
一、《亚洲铜》蕴含的“张力”分析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漠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
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984.10
《亚洲铜》是海子在1984年创作的第一首诗,诗歌的“张力”在“亚洲铜”这一中心意象上得到实现。笔者将从诗歌的每一节入手,围绕“亚洲铜”一词的外延意义以及其蕴含的多重内涵意义,对本诗的内在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诗的第一节通过追溯一代代家族成员的埋葬之地,来传达“亚洲铜”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亚洲铜”传达着空间意义上对亚洲(东方)黄土地的指涉。“铜”的外延意义是人类最早冶炼并用于铸造工具的金属,其颜色和质地与土地相类似,此外诗的第一句又提到“亚洲”这个与西方相对的空间概念,因此“亚洲铜”从空间概念上,传达着对属于东方的中国黄土地的指涉;第二,“亚洲铜”传达着时间意义上对家族一代代深埋于土地的指涉。铜作为矿藏深埋于地下,诗的第二句从时间概念出发写从祖父到父亲到我这一家族都要“死在这里”,乡土是家族成员埋葬之地,暗含着“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和人的根在土地的本质,因此“亚洲铜”深埋地下对家族深埋地下的指涉。
诗的第二节将视野从家族转向大自然,呈现了“鸟”、“海水”、“青草”等一系列意象,来传达“亚洲铜”的主人是“青草”这一意义。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两层内涵意义。第一,“亚洲铜”传达着对中国黄土地生机勃勃的指涉。在这里“鸟”指涉自由;“海水”指涉宽阔包容;“青草”指涉渺小但坚韧自足的生命。从总体看,鸟在飞翔,海水在涌樱青草、野花遍地生长,暗示着自然界生命的涌动。但亚洲铜的内涵并不在此。诗的最后一句的“却”字表达了只有青草是“亚洲铜”(黄土地)的主人的含意,因此这一方面暗指了“青草”作为黄土地的主人区别于“鸟”和“海水”的特征,另一方面视“青草”为黄土地的主人,用拟人的手法,也暗示了黄土地顽强的生命力;第二,“亚洲铜”传达着空间意义上农耕文明区别于海洋文明的指涉。在诗中,“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与“你的主人却是青草”正显示了这种区别与对立,意在说明亚洲铜所代表的农耕文明是位于东方的中国所特有。
诗的第三节将视野从大自然转换到中国诗传统之父“屈原”,号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屈原遗落的“白鞋子”。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对时间意义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指涉。“屈原”是中国诗传统之父,是中国传统中被放逐的先知,被误解的诗人原型,“白鸽子”象征着纯洁,诗中用“白鸽子”比拟屈原的白鞋子,除二者形状上的相似外,更为重要的是“白鸽子”纯洁的外表就像屈原圣洁的内心。此外,该诗借穿上“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这一表层意义,暗指的是继承屈原留下的文化遗产,拥有圣洁的内心和桀骜不屈的精神。
诗的第四节将视野从白昼转换着黑夜,在描绘“击鼓”、“跳舞”、“月亮”等一系列意象之后,又回归到“亚洲铜”这一中心意象上,传达一切“由你构成”的意义。在这一节中,“亚洲铜”的外延意义下呈现出对空间意义上传承古老民族情感与精神遗产的指涉。“击鼓”让我们想到“晨钟暮鼓”,它暗示着黑夜的来临,月亮的出现;“跳舞”是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与跳舞相同,“月亮”也是传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媒介,因此,这三个意象在空间意义上传达着作为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媒介,诗的最后一句说“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从情感层面上来讲,月亮是属于“亚洲铜”的,是属于中国人的。因此,“击鼓”、“跳舞”、“月亮”最终又回到了“亚洲铜”这一黄土地上,因此“亚洲铜”作为人们击鼓庆祝的主角,传达着在空间意义上对古老民族情感与精神遗产的传承。
从整首诗来看,“亚洲铜”是全诗的中心意象。作为诗歌的外延部分,在阐述其作为金属与矿藏与亚洲黄土地相类似的第一层内涵之后,诗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意义上对“亚洲铜”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而正是通过对“亚洲铜”外延下内涵意义的无穷无尽的表达,传达着对“亚洲铜”深沉热爱的诗歌主题。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蕴含的“张力”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抒情短诗,全诗仅147个字,已成为海子流传最广的诗歌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必读作品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成为大众流行语,传达一种明丽、温暖的感彩。在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中,该诗俨然已经成了语言朴素、意象清新、节奏明快,关注尘世幸福,表达博爱情怀的诗歌文本。然而,在笔者看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诗歌文本所蕴含的深意并非如此。在该诗中,“幸福”一词可以称得上是文本的中心~,全诗的意蕴主要由它传达,因此笔者将运用退特的“张力”说来对“幸福”一词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进行探究,以期纠正之前一些研究的误读,展现该诗无穷无尽的内涵意义。
诗的第一节用“从明天起”作为开头,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等事情来定义“明天要做的“幸福”事情,而在诗的最后一句却有一种突转,表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诗的第一节传达出两层关于“幸福”的内涵意义。第一是表达不曾拥有“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的幸福,对这样的幸福有向往之情。“明天”指的是今天的下一天或不远的将来、未来,诗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暗指今天并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一个幸福的人”要做的事情,同时也在暗指今天并没有做到这些事情,传达着对不曾拥有这样的幸福的内涵;第二是表达对隐逸的真正幸福的向往。诗的最后一句说“我”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暗指的是一种隐逸的生活,而诗的第二、三句暗指的是一种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很显然诗的最后一句表达的内涵与前二、三句所表达的内涵有一种生活取向上的内在冲突,由此诗的内涵意义再一次得到升华,即相比平凡自由的尘世生活,“我”更向往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隐逸生活带来的幸福。
诗的第二节由表达自己想要的幸福转向与“亲人”分享幸福。在这一节中,诗歌同样通过语言内在的冲突,表达其内在深刻含意。在“幸福”的外延之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在“幸福”的外延下传达着不曾拥有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以及向往这样的幸福的意义。诗的表面意义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而内涵意义却是到今天为止,“我”并没有那样做,由此,在幸福的外延下,诗的第二节传达着对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的向往这一内涵意义;第二,在“幸福”的外延下意在表达幸福于“我”是短暂的,宁可不要拥有的含意。“闪电”的外延意义是“云内、云际或云地间的放电现象,常伴有强烈电光”。而诗中将“闪电”与“幸福”搭配,内涵意义是在表达幸福虽然像闪电一样夺目美丽,但也却会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由此外延“幸福”的内涵意义再次得到深化,即虽然有对与“每一个亲人通信”的幸福的向往,但暗含由于它是短暂的,“我”宁可不要拥有的内涵。
诗的第三节由与亲人分享幸福,发展为祝愿陌生人幸福。这一节在语言上同样蕴含着语言内在的矛盾与统一。在“幸福”这一外延之下,蕴含着两层内涵意义。第一,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传达着祝福陌生人所拥有的幸福,但采取俯视态度,并与其保持距离这一意义。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俯视的距离感,“陌生人”的“尘世”“幸福”只属于“陌生人”,不属于“我”,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在“幸福”的外延意义下表达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隐逸幸福这一意义。诗中“愿”的外延意义是一种希望、愿望。诗的第三、四、五句都在表达愿陌生人“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而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只愿”一词又将自己与陌生人分开,“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外延意义上是在为陌生人祝福,内涵意义却是在表达自己的不妥协与坚持,同时与诗第一节最后一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呼应,表面上是在表达自己对陌生人尘世生活的祝福,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对拥有隐逸幸福的不妥协。
从整首诗来看,看似在表达对尘世平凡幸福的向往与追寻,感情温暖、积极,实际上字里行间展现的却是潜意识中对尘世幸福的抗拒以及对隐逸的幸福的坚持与追寻,感情是矛盾且痛苦的。本诗的“张力”,正是在“幸福”外延下无穷无尽的内涵之中得到体现。
总的来说,艾伦・退特的诗歌语言“张力”说更多的是语义学上的外延与内涵的统一,他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强调的是外展与内包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下对诗的意义所起的巨大作用。在以上两首诗的讨论中,笔者分别选取两首诗的中心词――“亚洲铜”与“幸福”,在对这两个词的外延和内涵的分析中,笔者一方面更加明确了艾伦・退特“张力说”的主要旨趣,即诗歌的“张力”是外延与内涵的统一,在一个外延下,可以有无穷无尽的内涵,而每一层的内涵即比喻意义都不与字面意义即外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笔者也体悟到了新批评以文本为批评中心的优势――即在不考虑作者、读者的情况下,新批评理论仍旧能够显示出诗歌表达的主旨,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中,诗歌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显。
注释:
①[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姚奔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30.
参考文献:
[1][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M].姚奔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奚密.海子《亚洲铜》探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
[3]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