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花艺小知识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11-06 手机浏览

花艺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皤滩;李湘满

仙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鲤鱼灯”、“跳马灯”、“龙凤灯”、“长旗灯”、“走马灯”等民间灯彩品类繁多,技艺精湛,长盛不衰。有“中华第一灯”美誉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当时人称针刺无骨花灯为“唐灯”,也叫“神灯”。

1花灯之源

走在皤滩古街上,一种古老的气息,一种历史感扑面而来,还是用青石板铺成的街,还是用石头堆砌的老房子,用手触摸,闭上眼睛用心听,仿佛一个老人在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在古街上,还有些老人住在那儿,古街的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当然最著名的便是花灯了。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或“神灯”。传说唐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赞不绝口。“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伴秀才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得中状元。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随后,状元又把这种灯进献到宫里,从此皇宫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夫人逐渐把这种“神灯”的制作技术传授给皤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作工艺就长期流传在仙居民间。

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弟,预祝状元及第。现在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清朝时期,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其中有一种叫“珠兰灯”的花灯,灯周围的花纹是由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是进献皇帝的贡品。

建国后,由于“”和“破四旧”等原因,花灯几乎失传。1985年,经仙居县文化局、皤滩乡文化站重加挖掘,才使失传多年的花灯重放异彩。

2花灯之今

在皤滩古镇,走访了一些居民,见到李湘满师傅,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花灯在21世纪的流传以及发展情况。

花灯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李师傅说:“我发现这盏灯是1983年,当时已经失传50多年了。”他无意中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失传的无骨花灯后,便踏上了抢救这门古老技艺之路。28年来,他走遍了仙居的每一个村落,寻找知道花灯制作工艺的每一个老人。目前已经抢救整理出27个品种、52个分支品种。

“针刺无骨花灯”完全依赖手艺人的纯手工制作,一盏20厘米见方规格的灯就需要一个手艺人加班加点10多天才能完成。无骨花灯目前没有面向市场销售,仅在展览后卖过一小部分,每盏灯价格均在2000元左右。无法市场化、缺乏资金保障、招不到学徒,每个手艺人月收入仅有700元,让这门好不容易被抢救回来的传统工艺再度面临失传的困境。李师傅自1986年开始招徒弟,100多个徒弟中如今只剩下了4人。李师傅说,当时招收学徒,先招收了一批比较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但发现他们都学不好。“制作无骨花灯需要绘画基础和几何基础,能学好的一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但他们都不愿意来。”

而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仙居当地的居民普遍对花灯不是很了解,有些居民甚至没有听说过花灯。

花灯在市场、工艺、人才、资金、人们的重视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它的发展现状不仅让李湘满师傅担忧,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更加坚定尽我们的力量保护它的信心。

3花灯之美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技艺十分独特。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留影而成,特别是造型方法在中国花灯中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的千变万化和图案的丰富多姿,形成了繁多的花色品种。

针刺无骨花灯结合了太多的美,使人爱不释手。它的美在于它蕴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首先,花灯的骨架应该讲究对称美,运用了数学中的五边形,六边形、三角形和各部分的比例,神奇的黄金比例,使它具有和谐美。其次,是花灯的图案,多次仔细地端详后,才发同看似简单的人物图案实质上并不简单。没有几年的美术知识作为功底是完全不可能使图案如此逼真的。最后的粘贴也不同寻常,需要化学知识来“助阵”,怎样才能使花灯各部分不掉落,确实不简单!

花灯的美创造了很多的价值。它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它既是民间馈赠的礼物,又是民居上的装饰物,更与民间节庆活动水融,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融绘画、刺绣、建筑等艺术于一炉,单灯风姿绰约,组灯气势恢弘,具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它是同类花灯的硕果仅存者,更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皤滩古街的花灯展厅驻足,映入眼帘便是满庭的“唐灯”,高低错落,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制作精美,恍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花灯重夜彩,夜间观灯,灯体玲珑剔透,各式花纹图案透过针孔熠熠生辉造型玲珑雅致,质朴古典。听李湘满师傅介绍,花灯是纯手工制作而成的,制作一盏针刺无骨花灯短则7、8天,长则需要几十天到百余天。而花灯上的图案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说与渊源。

在制作花灯的小作坊,李师傅介绍说,花灯制作一共有13道工序,分别是制图、胶浆调配、灯纸制作、熨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贝、刺绣、竖灯、制作兰头、组装、装饰。绣是其中最难的部分,需用到一种叫“水上漂”的绣花针,针法极其讲究,分直线针刺法、弧线针刺法、背景针刺法、意念针刺法四种。其中以意念针刺法为最高艺术境界,即艺人一边闭目冥想,一边用针,各种图画随思而动,随然而出。每盏灯的针眼有万孔之多,要严格按照图案进行,一针刺错,前功尽弃。看着能工巧匠们聚精会神地制作着,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荔枝灯”。在暗处观灯,就像回到繁华的唐朝。灯光从针刺的小孔透出来,说不出的柔美,那是东方最传统的感觉。而“荔枝灯”的背后,也有着它自己的历史渊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也和荔枝灯一样传达出一个浪漫唯美的故事。

相传,唐玄宗宠幸的杨贵妃平生最喜食荔枝,荔枝一般生于岭南,岭南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可口的鲜荔枝,唐玄宗只得派人将摘下来的荔枝,一个驿站地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荔枝由于难得成为珍果,于是仙居的民间艺人模仿荔枝形状制成针刺无骨花灯,就是“荔枝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集中国传统的灯艺、纸艺、女红于一体,是中国民间美术和手工技艺的经典之作。一件杰出作品的背后,都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只有发现过程的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保护。

4花灯保护进行时

“高高台,低低台,皤滩街,花灯来……”歌谣似乎还在古街上悠悠荡荡地,声音穿过历史,娓娓道来一个古老优美的传说。这一行,渐渐地爱上花灯,它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看见它的困境会心痛会着急。

从懵懂无知到认识了花灯复杂的设计过程,了解了花灯的历史发展,我们发现花灯已不仅仅只是形工的花灯,更是精神上的瑰宝。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承,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发扬。我们在这次实践中成长,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花灯知识,还有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我们民族的瑰宝的一种保护和发扬意识。

花灯保护最重要的就是扩大它的影响力,那么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并不可少,可以招募一些学生志愿者,来帮助李师傅将花灯发扬光大。而在当地的一些学校中,更要开设一些乡土教材,从下一代抓起,扩大花灯影响力,让花灯成为我们的骄傲。

其次,政府的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徒的招募中,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花灯制作人才。政府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帮助花灯的对内外的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民族的这一瑰宝,扩大影响力之后也可以发展潜在的花灯继承人。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申请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国家成为保护花灯的有利后盾。

据了解,花灯最盛时期的品种达到80多种,而现在已抢救回27种,因此,在花灯制作中,不仅要重视对传统的继承,还要树立起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将现代化的因素与传统完美结合,为花灯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最后,要及时将花灯的制作工艺等资料进行整理,最好能编纂成书,以书面形式将这一宝藏流传下来,不至于失传。这些东西都要妥善保存在皤滩乡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之内,皤滩古街以及花灯展厅更要扩大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从这些数据中既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也可以看出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保护先祖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刻不容缓。

花艺小知识范文篇2

笔者就剪纸艺术教学的意义及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剪纸艺术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天生就具有创造的潜能,如何激发这种潜能呢?我们认为激发小学生创造潜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他们提供多动手、多动脑的机会。剪纸就是一种好的方法,它是以剪刀为工具,以纸为材料,在纸上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

在中小学、幼儿园的造型艺术教学中,剪纸教学能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活跃思想。剪纸艺术进校园,即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也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所选择的,则必然会抱着认真的态度去主动地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难去完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他们就感到十分高兴,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剪纸增添了内驱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巧又能促进心灵,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来。在剪纸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困难,这时除了要开动脑筋,还需要同伴互助,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合作。因此,剪纸活动既是学习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学会怎样向别人请教。当两人或几人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时,便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友谊的发展,从小建立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所以剪纸艺术教学的意义不单在于使这门古老艺术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更在于它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剪纸艺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1.剪纸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有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通过剪纸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十课《冰花》,可用折叠剪纸技法,折剪出系列雪花造型。通过剪雪花,让学生对雪花的形状有了一个深入的理解,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课文中有关雪花的造型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学习起来也会感觉轻松不少。

在教学《白毛女》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练习剪双喜。在剪双喜之间,可以先让学生唱一段“白毛女”喜儿剪喜花中的片断:“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年来到……鸟成对,喜成双,……”让学生了解贴窗花是中国年俗之一,为什么喜花剪成“鸟成对,喜成双”?通过剪纸教学的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从容了,认识也会比单纯的教学要好得多。

中国人表达感情往往以“含蓄为美”“借景抒情”“托物寓意”,所以创造出不少具有象征意义的剪纸,常见如“谐音”“喻意”“假托”、加上剪纸中的特定符号,使剪纸蕴含深刻意义,让人玩味无穷。在讲“喜鹊登梅”剪纸中,喜鹊象征喜庆事物,喜鹊形象也讨人喜欢,加之谐音,巧妙应和,大家都有固定观念,引出“喜上眉梢”成语。通过剪纸中表现吉祥寓意,进一步了解语文中“象征”“比喻”“谐音”“假托”知识。

2.剪纸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如数学三年级学习的《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其中就有专门的一课——《奇妙的剪纸》。通过剪纸,让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特点有一下深入的了解,知识不平移和旋转只是位置的不同,而形状和样子是不能变的,在自己的操作过程,就能深刻理解这点,那么平移和旋转之后的图形就不会出现错误。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对称轴在剪纸中的作用,能想象出折叠后各部分的位置,可以让学生熟练折叠剪出三角对称图样、四角对称图样、五角对称图样、六角对称图样折叠的方法。剪出来的团花展开来,学生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而且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容易一些,学习起来就简单轻松多了。通过不同对比,使学生认识对称美,变换无穷的造型,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丰富空间想象力。

四年级学习的《对称、平移和旋转》中《图案的欣赏和设计》,五年级学习《圆》中也都有涉及。这些教学中,引用了剪纸的技术,学生学习起来就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作用。

在幼儿教学中要求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弓形、扇形,不仅对图形能正确认识且剪贴拼出不同图案,对事物外轮廓有了正确理解,且对色彩的搭配有了新的创意。

3.剪纸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如第五册第十二课的《分分合合》,第十七课的《剪纸》,第七册第一课的《贺卡》制作。在上这些课之前,就可以让学生在剪纸教学中提前认识这些知识点,对课上所要讲述的内容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新课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了。

4.纸艺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做一位小科学家》中的探究让纸鹦鹉、龙虾等保持平衡的秘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空气是会流动的吗》中纸蛇的剪制;第五单元第三课《小小纸飞机》中制作纸飞机;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制作小孔成像器、万花筒、潜望镜等。通过剪纸教学,让孩子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孩子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剪纸艺术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从素质教育入手,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开展剪纸艺术教学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做事认真细致的品质,开掘学生潜质,促进智育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7.

[2]赵应潮.剪纸艺术欣赏.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2.

[3]方国智.对称剪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7.

[4]梁春兰.《中国民间剪纸》技法教程.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6.

花艺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插花艺术;高职院校;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712?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86-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插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装饰品逐渐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商业庆典、婚礼装饰、拜访亲朋好友等。它不但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活跃了我们的生活情调,给我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与遐想,所以,插花艺术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青睐。

一、插花艺术概念及特点

1.插花艺术概念。插花艺术是指在一定艺术构思的基础上,选取可供观赏的植物材料或以表现植物性状为主的其他材料,经过修剪、整形,按一定的立意和构图原则,插入适当容器中或捆扎成束而形成的具有优美形式、鲜明主题、意境深邃的陈设品的技法。

2.插花艺术的特点。(1)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取花材和容器比较随意,依据场合和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创作思路、具体表现比较随意和灵活,构思可简可繁,可随作者的心愿或环境的不同随意造型,且插花艺术作品的陈设布置也可随需要而挪动。(2)时间性强。插花作品的时间性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时间,由于花材不带根,失去根压,吸收水分和养分受到限制,所以,要求插花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完成;二是观赏时间,由于鲜切花花材水养不会很持久(干花例外),观赏期有限,一般3~5天,多则不超过20天。(3)装饰性强。花是美丽的象征,插花作品是集众花之美的造型,其艺术感染力非常强,具有画龙点晴的效果。插花用于公共场合可以烘托喜庆气氛,用于家庭美化装饰,可以陶冶性情。例如:鲜艳硕大的花朵与高贵的容器组合制作出端庄大方的插花艺术体,装饰礼仪场合,表现出热烈欢乐的气氛;山花、野草和生活小品制作出野趣十足、生活气息浓烈的插花作品,装饰室内空间,给人轻松舒适感。(4)生命性。由于插花作品的原材料花材是具有生命力的植物体,如萌动的芽、含苞待放的花朵、枯萎的花枝、累累的果实等,所以,创作而成的插花作品也表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这种有生命力的美不仅展示了四季的美,还烘托了欢乐气氛,给人以无限的情思和遐想。(5)养护方便。由于插花艺术作品主要是由离体花枝和花器组成,所以养护很方便,只需适时换水;对于人造花材只需擦拭花材表面浮土即可;对于花束作品,由于体量较小,携带方便,适合馈赠。

二、插花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美化环境,改善人际关系。由于插花作品的装饰性很强,对周围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立竿见影的美化效果。在这样优雅、温馨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自然会显得亲切、友爱,可以进入融洽的相处状态。因此,插花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

2.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插花作品的创作不仅凝聚了插花者的心血和智慧,而且陶冶了情操。因为要使自己的插花作品有所提高,首先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然后才能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对于插花作品的鉴赏者来说,也是陶冶情操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鉴赏者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开发农林资源,促进农业生产。插花行业是园艺行业的一个分支,插花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辅助行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所以,插花行业的掘起,使得鲜切花的生产、干燥花的生产、花器制作业等辅助行业都相应的得到了推动发展。例如:花束、花篮、瓶花的发展,促进了各种包装业、花器业的发展;艺术类插花的发展,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插花作品需要摆放在各种机架上,从而促进了木器、塑料器具等工艺的发展。

4.插花艺术的发展,对国际文化的交流、国际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插花行业的发展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标明了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闭门造车不可以求发展,对外交流是发展的上策,这样必然会推动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插花行业的发展,就业岗位的需要,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插花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必须改革,应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方面去考虑,从学生能力建设的视角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突出“新、实、浅”三个特点,其中,“新”是指超前的岗位技术知识,“实”是指学生实际应用,亲自体验岗位工作,“浅”是指用通俗易懂的教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四、高职院校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目前的发展状况

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插花技艺及盆景制作课程,但是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具体表现在:(1)将《插花艺术》课程设置成考查或选修课程,不受学生重视。(2)总学时数较少(一般为36学时左右),且理论教学时数大大多于实训教学时数。(3)实训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实训的具体要求。(4)实训环节的考核比例太小。

五、《插花艺术》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

插花行业的岗位技能包括识别、保养、处理花材;制作各种插花作品;介绍东、西方花卉文化;插花作品的保养;经营花店等。这些内容也是我们的插花技艺与盆景制作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基础教学内容,采用理论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插花应用型人才。知名花艺师、广州金肯花艺学院院长钟伟雄曾经从花店经营的角度阐述了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在原来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学生去开花店,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和老花店公平竞争,经验上没有优势,只有在花艺基本功上下功夫。由此可见,花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都不扎实。为了适应插花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插花行业就业岗位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插花技能者,我们高职院校可在以下方面改进《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增加《插花艺术》课程的总学时数,进一步延长实训环节的课时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教学中紧抓时代感与民族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因为插花艺术具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趋势。

2.教学内容应满足时代感,应及时将插花艺术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3.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的后半阶段与市场接轨,让学生进入社会定岗实习,亲自体验有关插花行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