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3篇)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指导观察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但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其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恩、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性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24/25“>”号排列起来。对一这道题,学生通常都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24),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篇2
一、选材立意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主题形成阶段,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在主题表现阶段,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材料选材的标准应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要真实确凿、典型,要新颖生动、考虑文体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与实践体验能力。因为观察和体验是写作中获取直接材料的两种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观察人物事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抓住小到与你擦肩而过的素材,别放走它,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让它在你的聪明思考下,表现出美,表现出特点,笔下生花,意义升华!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新”,则是以他的个人知识和经验为背景的,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的、前所未闻的。这个结果在现实中可能早为成人或其他人所知,但不能依此而说就不是创造性思维。
二、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贯彻民主性原则、成功快乐性原则和发展个性原则等
组织无拘无束的民主开放式习作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放开手脚,开户其思维的大门,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点,只有这样的准备,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这样的作文训练,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的活跃,主动积极性非常高涨。作文课上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
三、开拓视角,积累素材
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和体验,我国学者林崇德的研究结果表明语文中识字、看图说话、造句、阅读、作文等活动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写作文时能灵活地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生活中你拓宽了视角,你的思维就会创造出奇迹,创造也会使你的思维得以延伸。写作中,广泛的阅读是你拓展视野的方法,练笔是你训练思维的方式,创造性思维就是你的与众不同。
四、作文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观察、联想、想象的完美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怀疑。
(2)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3.想像力的培养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教学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目前最主要的是: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因此,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转变传统教育中的考试观念。教育需要评估,没有评估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切不可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而废弃考试。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生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
前苏联剧作家克思雅日宁告诉大家说:“读书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是说要懂得从明看出暗,从静看出动,从是看出非,这是读书的最佳境界,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参与,从各个角度观察问题、深化问题。
4.加强课堂讨论
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5.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和体验目前在教育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实现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小学、中学到
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活动等都比较注意于语言材料、符合材料、抽象材料的学习,忽视图形材料、形象材料、非语言材料的学习。因此,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变革,在让学生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实验方法,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6.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适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