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杠杆教学设计范例(3篇)

来源: 时间:2025-07-26 手机浏览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篇1

本课的主要探究活动是“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课堂中主要运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尺和钩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科学课标中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运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建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做了适当处理。当然,在实验探究中选择一种操作简单,误差相对较小的实验器材是保证探究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实验探究效果,我多方寻找,力求找到最合适的杠杆尺。

讲课之前我一共找到了五种杠杆尺,经过比较我发现,第一种杠杆尺上没有调节杠杆平衡的螺母;第二种杠杆尺做工粗糙,挂钩码很费时;第三种杠杆尺上的铁制挂钩自身重力较大,当两边钩码移动较大位置后实验误差就较大,影响探究效果。第四种杠杆尺在使用时小学生很难将细线与刻度线完全重合,这些现象都加大了实验探究中误差出现的概率。经过比较我最终选择了第五种杠杆尺,这种杠杆尺有明确的刻度尺,杠杆尺上的小夹子自身质量较轻,在调节时,位置还可以随意移动,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实验误差相对较小。

在比较各种杠杆尺时,我还发现无论是哪种杠杆尺,作为小学生来说,在操作时都存在几个难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我又对实验器材进行了适当的改进。

改进一:增加杠杆限幅装置

在杠杆尺未改进之前,我发现当我们在杠杆尺一侧挂好钩码,再在另一侧挂钩码时,杠杆尺很容易失衡,且失衡后摆幅较大,易伤到学生,再次操作难度增大。因此,我用包皮的硬铁丝弯成长方形的摆幅限制器安装在杠杆尺上方,能有效控制杠杆尺失去平衡时的摆动幅度,增加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见图一)

安装限幅器后的效果(图一)

改进二:安装杠杆平衡指针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规律,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探究杠杆任意状态下平衡的规律难度较大,因此,与初中教材相比较,小学教材中探究的是杠杆水平平衡状态下的平衡规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要判断杠杆尺是否水平平衡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难点我把铁架台上的铁夹换成固定孔正对支柱的铁夹,并在支柱上贴上醒目的红色即时贴作为对照线,在杠杆尺的中心点上安装上垂直于杠杆尺的平衡指针(见图二),这样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就能轻松地判断出杠杆尺是否水平平衡。

改进三:轻松区分物重和拉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用钩码来代表物重和拉力,如果都用同样的钩码,学生很容易把物重和拉力混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区分物重和拉力,验前我在钩码上分别贴上红色和绿色的标志符号,用于区别物重和拉力的大小

改进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多组数据进行筛选归纳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初步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三、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四、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杠杆和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杠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2、提出问题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可以看到桌面上有一个跷跷板,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吗?那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能玩跷跷板吗?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2).在杠杆一端增加一个钩码,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可以杠杆平衡与那些因素有关?(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3、猜想与假设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F1+L1=F2+L2成立吗?F1-L1=F2-L2呢?单位不一样不能相加减,故排除;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请各组汇总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7、评估

实验做完了,大家能从上面的实验中得到那些因素会造成误差吗?杠杆是否真的在水平位置平衡了。不然,得出的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大家反思一下刚才的实验,每个小组得出的数据准确吗?如果不够准确,是不是由于没有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来做呢?

8、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阿基米德真的能撬动地球吗?

杠杆教学设计范文

要使“科学探究”变为课堂的自觉行动,就得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定位“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吃透学情,将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巩固提升的用时总量通盘考虑好;将新课教学的内容与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有机整合.

笔者的落脚点及整合的总体原则是:科学探究活动,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以吃透教材、准确定位并努力达成“三维目标”为落脚点,整合教学内容通常要向课前延伸,根据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只要不影响探究过程的质量,就可以将一部分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争取到一定的时间.

一、课前储备探究活动的知识与技能

将新课教学内容中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列为课前自主复习的内容,为学生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扫清障碍,保证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并非机械式重复,而应精心编制好预习题,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深化巩固、技能的应用提升,尤其要注重训练学生由旧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

例如,“压强”内容通常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压强的建构,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课时通常为习题课.笔者侧重谈第一课时的教与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压力、压强概念的科学建构上,其中压力概念虽在前面学习摩擦时提及,但只是以“信息快递”注入,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正确理解压力概念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笔者将压力概念的知识间过渡及理解的内容放在课前,顺其自然建立压力的概念,加深理解压力与重力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这样的程序设计,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以深化,学力得以提升.在讨论斜面上的物块对斜面的压力F与物重G的大小关系时,选用一薄木条,上面固定一个大砝码,演示木条水平、斜置,让学生观察木条被挤压后变形程度的不同来突破.这一实验能自然过渡到对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建构压强的具体做法:一是定性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先分学习小组,学生由桌面上所放的海绵、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气球、一端削尖的铅笔等,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分析、交流,并集体汇报展示,方法多多、争先展示,课堂氛围及效果极佳.引导学生参照速度、密度的定义,采用类比法定义压强,建构公式,介绍单位,接着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一道比较“大象与舞蹈演员对地压强”简单而有趣的例题,体现由物理走向社会.最后将课本中的“小桌、沙盆”实验改编为一道当堂检测题,检测探究过程与方法.按上述设计实施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轻松愉悦,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二、课前预热新知识素材的实践活动

教科书中便于自学、不涉及探究结论、不影响探究过程的内容,可依据教学内容以设问、导学的形式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这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又为课上探究活动争取了时间;有些新课内容,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感性素材、自制器材、预先设计实验的可放在课前完成,在积累素材的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